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精神疾病並不遙遠!專訪:中年人如何關照自己?心理病房什麼樣?

發佈時間:2024-10-16 16:43: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辛理

據世界衛生組織2022年發佈的《世界精神衛生報告》顯示,全世界有近10億人患有精神疾病,相當於世界上每8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正在經歷精神健康的挑戰。在中國,各類精神病患者的人數已經超過了1億。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家庭的痛苦和掙扎,以及無數顆渴望被理解與關懷的心靈。因此,精神衛生的問題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本次直播,特別聚焦心理健康議題,通過“共建、共治、共用、同心、靜心、安心”,探討抑鬱症的創新療法,以及神經科與精神科的融合發展。

以下是本次直播實錄:

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十四病區主任劉競、臨床心理中心十四病區主治醫師任小丹,與大家深入交流。

近期,《出走的決心》和《凡人歌》兩部影視劇的熱播,讓中年人所面臨的困境和壓力成為了熱議話題。為什麼中年時期會成為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捩點?是什麼讓這個階段充滿了挑戰?

電視劇中演繹的情節正是我曾遇到的那些患者生活的縮影。人到中年,常常要承受來自生活的重重壓力,同時也要面對由各種關係滋生的種種危機。電視劇中的主人公往往身兼多重社會角色,他們或許在人生的前半程一直為他人而活,被各種關係、壓力和責任緊緊束縛。因此,當步入中年階段時,他們極其渴望能擁有一個截然不同的自我狀態。從心理髮展的視角來看,中年時期幾乎已經是人生的後半程。此時,他們的父母通常已步入更加衰老的階段,身體狀況可能愈發脆弱,而他們的孩子又正好處於青春期向成年過渡的關鍵時期。這種現實處境無疑給他們的心理帶來了別樣的挑戰。所以,中年人群更加需要他人的關心和照拂。

處於中年階段的人群如何去關照或調節自己?

學會借助身邊的人來為我們提供幫助或支援,彼此關心、彼此支援,這是非常重要的。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在臨床心理病房中,我們開展了團體治療。這是借助更專業的互助團體,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的互助活動。因此,關係的維護也顯得尤為關鍵。我們常常追問幸福源自何處?其實,幸福就蘊含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中。很多時候,面對壓力並不可怕,只要我們能夠共同去面對,這種情感上的支援便是相互的撫慰。除此之外,構建完善的社會支援系統也是至關重要的。

如何在早期識別壓力?

處在中年階段的人,往往容易遭遇中年抑鬱、中年焦慮、軀體不適及失眠等常見問題。我們臨床心理中心接診的很多患者正值人生的中堅時期,他們的身心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常伴有嚴重失眠和全身不適。中年群體通常承擔著為他人提供支援的重任,他們的情緒往往內斂且壓抑。他們可能認為,向他人表達負面情緒會被視為軟弱。此外,還有一部分群體患有驚恐障礙,會表現出急性焦慮症狀,類似于冠心病引發的心絞痛或心梗,但各項檢查卻顯示無異常。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內心深處總有潛在的擔憂和危機感。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現實生活中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不足。人們總是忙於努力,卻在忙碌中忽略了自己的情緒和自我關懷。當這種忽視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爆發出來。而到了這個階段,再尋求醫生的幫助往往已經較晚。

在門診過程中,針對這類心理疾病會給出什麼建議?

第一個層面是在比較早期的時候進行自我幫助或尋求他人幫助。我們可以嘗試一些放鬆的訓練,比如正念和冥想。適度的運動和鍛鍊,比如瑜伽和游泳,能夠激發我們的大腦,釋放更興奮的神經遞質,從而有效緩解軀體上和精神上的焦慮。如果身邊人尋求幫助時,我們可以訴説一些關心的話語以及支援性的話,甚至可以多給予他們一些擁抱。這些都是可以為我們或他們提供非專業性的幫助和支援的。我們還是要適時地表達情緒,以得到對方的關心和理解。更專業的一個層面就是尋求醫院的幫助,比如我們北京安定醫院臨床心理中心,一直以來都提供更系統、更科學的專業幫助。

面對生活中的一些壓力的時候,怎麼樣積極地去調整?

第一個就是心態。心要大一點,從地球的維度看待人類的渺小。第二個是行為層面,我們需要有更多的社會支援,跟別人有更多情感方面的連接。第三個就是當你遇到事情産生情緒的時候不要排斥,而是要去關照情緒。試著用自己適合的語言將情緒表達出來,從而給情緒一個疏泄的出口。第四個方面,在情緒很亂的時候需要給腦子轉換一個頻道,通過做一些比較舒緩的運動來調節。在心理病房,還會通過繪畫治療、沙盤治療等投射性治療進行幫助。投射性治療就是,當你有話講不出來的時候,可以借助這樣的方式和工具來表達內心的感受。

醫院的心理病房建設有哪些亮點和特色?

很多患者在精神心理方面遭遇問題時,都會産生強烈的病恥感,他們會覺得尷尬,仿佛自己很脆弱,無法應對生活中的煩惱。

然而,當他們踏入我們的臨床心理病區時,會發現這裡與他們想像中的截然不同。病區位於衚同深處,鳥語花香,令人心曠神怡。許多患者來到這裡,都仿佛置身於世外桃源。而且,這裡的就醫環境和就醫體驗也遠超出患者的預期。我們不僅提供專業的醫療幫助,還注重人文關懷,讓患者能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得到身心的療愈。

我們的心理病區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我們不僅配備了精神科醫生,還設有專職的心理治療師和精神科護士。這樣的配置構成了一個醫護心一體化的協同工作模式,能夠為患者提供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以及中醫治療等多種綜合干預手段。患者在這裡,能夠感受到一個極佳的治療空間和時間,仿佛為他們的生活按下了暫停鍵。

此外,我們的病房還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心理治療服務。這些服務不僅針對疾病本身,還包括健康教育和認知模式的調整。我們運用冥想、心理劇、沙盤繪畫、音樂等多樣化的治療手段,幫助患者更好地面對心理問題。甚至,我們還有專門學過中醫的責任護士,會帶領患者一起練習八段錦等中醫養生方法。這些豐富多樣的活動,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産生了極大的幫助。

日後,心理病房的建設還會有哪些發展?

後續,我們可能會針對一些特殊人群,比如14歲至18歲期間的青少年患者,將特色服務定位在依據人群分類特徵的基礎上。其實,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精神和心理問題,如失眠、學習困難、上學恐懼症甚至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等。我們希望能夠將治療、康復和幫助融為一體,為青少年提供更全面的服務。除了專業的醫療行為,我們還會嘗試提供家長團體支援,以及家庭成員間的互動體驗。我們會邀請他們來到病房,與醫生、主管護師以及心理師進行面對面的深入交流,以便他們能夠為青少年提供更專業的幫助和支援。

此外,我們病房的一個特色就是強迫症診療。我們病房已被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病學分會授予“強迫症診療示範基地”稱號,在北京地區獨此一家。因此,我們在強迫症診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未來,我們將在強迫症治療方面開展更多更靈活、更短程的治療方案。患者無需住院,也不必進行長期治療,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靈活安排。

接下來我們邀請到了抑鬱症治療中心12病區主任史曉寧、神經調控中心副主任王鵬飛,與大家探討抑鬱症的創新療法

抑鬱症其實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近期熱議的“雙相情感障礙”和抑鬱症是一回事嗎?如何區分兩者?

這兩種疾病都屬於一個大的範疇,即心境情感障礙。但從臨床角度來看,它們還是兩種不同的疾病。抑鬱症的常見症狀表現為“三低”:情緒低落、動力不足、興趣減退。而雙相情感障礙除了具有抑鬱症的典型表現外,還具有與抑鬱症完全相反的表現,即我們常説的躁狂發作。躁狂發作會有一些“三高”的表現,如情感高漲、行為活動增多、言語誇大、自我感覺良好等。這一類的疾病破壞性也比較強。此外,還有一種症狀叫做輕躁狂發作,這一類的患者在臨床上往往很難被察覺出這類表現,而這個症狀正是雙相情感障礙的誘因。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從診斷到治療原則都是不同的。抑鬱症患者的核心症狀是情緒低落,而雙相情感障礙的核心表現則是情緒穩定性極差。

早期會有哪些明顯信號提示我們可能存在這方面的問題?

首先,從抑鬱症的主要表現來看,一些抑鬱症患者會出現典型的情緒低落症狀。那麼,心情不好就等於得病了嗎?當然不是。當出現正常的情緒變化時,我們不必過於驚慌。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往往是由於某些誘因導致情緒發生了變化。如果這些情緒持續的時間不是很長,而且在得到一些情緒支援後能夠很快調整過來,那麼這種情況就不屬於病態表現。

然而,如果在某些誘因下出現情緒低落,並且這種情緒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自己,甚至導致喪失動力,什麼都不願意做,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提高警惕了。很多時候,我們很難直接描述這種心情不好的感覺,更多的是感到難受、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各種軀體不適。在這種情況下,建議及時就診。

在治療的過程中,具體會有哪些治療的方案,哪些需要注意?

目前,我們臨床上使用的絕大部分精神科藥物都經過了嚴格的臨床研究驗證,其安全性和療效均得到了保證。然而,任何藥物都有可能産生副作用或不良反應。不同的患者,在不同的身體狀態下,服用不同的藥物和劑量,可能會産生不同的反應。療效各異,副作用也可能有所不同。通常情況下,副作用會在剛開始服藥的前兩周內出現。這是因為身體和藥物之間需要一個相互適應的過程。常見的藥物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食欲下降等,有時也可能出現一些反向的症狀。當出現這些副作用時,患者無需過於緊張,因為這些症狀通常會隨著身體的適應而逐漸減輕,療效也會逐漸顯現。此外,建議患者保持規律的作息習慣、良好的飲食習慣,並堅持運動。特別是帶有互動性質的運動,不僅可以強健身體,還能擴展社交圈,從而有助於改善心情。

治療中會不會運用到先進手段或高科技技術?

目前的臨床治療中,會採用諸如經顱磁、直流電等新型物理治療手段。在非藥物治療方面,則會結合心理治療,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療效。

此外,還有無創的神經調控技術與認知改善手段相配合,主要針對抑鬱症患者的認知功能進行改善。抑鬱症患者的症狀表現是多維度的,其中認知症狀對患者而言是一個主要問題,很多患者難以得到徹底的改善。目前,臨床上對於這一問題的治療尚沒有非常明確的解決方案。

為此,我們研發了一種認知功能訓練工具,該工具通過一個入耳的耳塞,利用其背景音刺激耳部神經振蕩,通過視覺和聽覺的同步作用實現神經調控。同時,還會結合認知功能訓練,共同促進患者的認知恢復。在前期的臨床試驗中,這種治療方法已經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另外,還會通過互動式遊戲對患者進行認知行為的訓練,並在訓練過程中融入心理治療,也産生了一定的治療作用。

接下來我們邀請到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張慶娥、精神神經聯合病房主任董愷,一起聊聊神經科與精神科融合發展的那些事。

精神疾病和神經疾病如何區分?這兩者有什麼交叉和聯繫嗎?

神經系統疾病和精神疾病實際上都是腦科學領域的常見疾病,它們都涉及到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神經系統的問題。然而,神經系統疾病更多被看作是器質性的病變,如腦出血、腦梗、腦部腫瘤或神經退行性變等。而精神疾病則更多地與大腦功能的紊亂相關,表現為精神和行為的異常。

隨著醫學的發展,我們發現這兩個學科很難完全分開,它們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有些疾病是這兩個學科共同研究的重點領域,比如阿爾茨海默病。在神經系統疾病和精神系統疾病的診斷標準中,都可以找到很多重疊的疾病,例如癲癇。

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在早期可能會表現出更突出的精神症狀,但這些症狀不一定達到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然而,這些症狀確實是存在的,甚至可能是疾病的早期表現。此外,在臨床上,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頭疼、頭暈的患者。神經科檢查可能會發現一些神經系統的問題,如腦血管病,但患者的症狀似乎又不能完全用腦血管病來解釋。這時,醫生可能會建議患者去精神科就診。這樣的患者在臨床上其實非常多見。

因此,這就是為什麼要關注這個交叉領域的重要原因。神經系統疾病和精神疾病這兩種學科其實不能,也不可能完全地區分開。在治療過程中,這兩個學科有很多交叉,也會有很多共同的學科運用。

聯合病房都有哪些特點?幫患者做到了哪些實在的幫助?

我們的病房被命名為精神神經聯合病房,從這個名字便不難看出,精神科和神經科共同參與了對患者的診療工作。

共病的診療對於神經科和精神科而言都是一個相對複雜的難點。成立聯合病房後,我們將以精神症狀為首發症狀的神經系統疾病患者,或為主要症狀的神經性疾病患者,以及精神疾病共病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作為主要的治療對象。在這個病房中,我們設立了精神科大夫、神經科大夫、康復科大夫、中西醫大夫以及心理大夫,形成了一個多元化的診療團隊。對患者而言,這樣的設置解決了他們在兩個科室之間奔波、無法得到統一治療方案的問題。

有哪些成功治療的方案或者案例?

神經科有一大類疾病是腦血管病,這也是目前發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患者在罹患腦血管病之後,往往會出現一種明確的情緒改變,叫做卒中後抑鬱。這種抑鬱情緒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後期恢復,導致社會功能恢復的延緩。那麼在這個階段,如果我們能夠對患者的抑鬱情緒進行規範化治療,就會對其腦血管病之後的功能恢復産生很大的積極影響,從而也有助於其後期整體的康復。尤其是老年人,他們可能本身信心就不是很充足,同時還可能伴有一些精神疾病。在這種聯合治療的方案中,我們可以通過精神科的治療,改善患者的整體治療狀態和心情,從而在治療身體問題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北京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