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老師,我好痛苦”—— 心理諮詢師手記:救救孩子!

發佈時間:2024-09-03 13:56:32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王儷潔

我是一個心理諮詢師,從業8年來,遇到過形形色色的人來尋求幫助,這些人當中90%以上是青少年。這些青春的人類,在本該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年紀,卻帶著七零八落的魂,坐在我面前斷斷續續地講述內心的高低起伏、悲恐憂懼,用空洞且灰暗的眼神看著我説:“老師,我好痛苦,你説我是不是有問題?”

痛苦的不只是這些青春的靈魂。

他們的父母同樣被焦慮和不安折磨:“老師,比起我們以前的生活,他多幸福,他卻説自己活著沒意思。我們想跟他聊聊,他嘭的關上了門;讓他少玩遊戲,他卻通宵達旦地玩,批評幾句,就離家出走,甚至以死威脅。讓他出去交朋友,他就一天到晚躺在床上玩手機,連門也不出。王老師,我們該做的都做了,你説這孩子到底怎麼了?!”

充盈的物質條件、事無巨細的關愛,卻未能給這些家庭滿分幸福。於是,家長、社會齊問:現在的孩子怎麼了?!

在我用一己之見回答這些問題前,我想講述幾個故事。

被孤獨淹沒的小美

“因為我爸出軌,我爸媽在我10歲那年離婚了,我跟我爸。離婚後,媽媽走了,爸爸去小三兒那了,我基本都是一個人在家。剛開始到了晚上,家裏靜悄悄的只有我一個人,很害怕,很孤獨,很絕望,慢慢地就沒有感覺了。”

小美被母親帶來諮詢時還在上小學,因為母親發現了小美胳膊上被自傷的劃痕。母親很愛小美,可是沒有固定工作和收入,父親也不同意轉讓監護權,她只能在空余時間經常去看望小美。第一次諮詢時,小美的母親很客氣,不停給我添茶倒水,時刻照顧。我很好奇地發現,小美也是如此,不管我説什麼,她都會乖巧地露出微笑並點頭。

我問她,你生過氣,發過脾氣嗎?

小美微笑著搖頭:“家裏就我一個人,我不知道能給誰發。”

“爸爸媽媽都有自己的生活,我本來就多餘的,發脾氣就更沒人理我了。”小美低下頭摳著自己的手指。

不敢拒絕的超子

“我很在乎朋友的態度,有時候他們跟我開一些很過分的玩笑,我雖然反感卻不敢直接表達,因為關係對我來説很重要。”

“如果我説話沒有被回應,或者吃飯的時候他們沒有叫我,我就會想很多,甚至整堂課都在想,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

“我討厭自己這樣,卻又不知道該怎麼辦?”

超子是個高三學生,因為長時間困惑於人際關係,而無法投入學習,成績不斷下降。在諮詢過程中,超子畫的人際關係圖裏,最重要的人是父母、親戚,接著是朋友,最後才是自己。

“我父母一直很忙,經常不在家,他們起早貪黑非常辛苦。因為爸爸工作很累,情緒不好,小的時候經常打我。我知道他們都是為了我好,所以我一直努力做一個懂事的孩子,不想因為我再給他們添麻煩。我從小都不太在乎自己,我更在乎父母親人和朋友的感受,我總是怕他們不高興。”

不願出門的晴晴

晴晴12歲,體重嚴重超標,輟學在家的她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出過門了。在當地婦聯的邀請下,我們去晴晴家做了家訪。

明明是白天,窗簾卻拉得嚴嚴實實,讓本就壓抑的家顯得越發沉悶。媽媽因為跟奶奶有矛盾外出打工了,這個家大多數時候是奶奶説了算。爸爸在外面工作掙錢,説起孩子總是顯得無奈又心疼。當我們了解情況時,奶奶總是不停地訴説著孩子的問題、孩子媽媽的問題和自己艱辛地付出。整個過程中,晴晴和父親都少有表達的機會。

沉迷手機的小侯

“能給我看看你的手機嗎?”第一次見面時,小侯的瘦弱讓我很是意外,已上初中的他看上去比同齡人矮小很多。父母描述他為了玩手機經常飯都不吃,有幾次差點暈倒,還帶去醫院輸液。小侯給我看了他的手機使用時間,每天11~15小時不等。

“他每天就把自己鎖在房間裏玩手機,如果我們不讓他玩,他就威脅我們要跳樓。”面對小侯的沉溺,父母顯得無可奈何。

“我爸媽是雙職工,從小寒暑假我就一個人在家。我害怕的時候就看電視,看電視我就不害怕了。我學習不好,人也瘦小,總是被瞧不起,後來有了手機,我就開始玩遊戲,只有在遊戲裏我才能感覺到安全感和成就感。”

用盜竊表達憤怒的大鵬

大鵬的父母都是當地優秀教師,對大鵬的管理要求非常嚴苛。曾幾何時,在這種高壓之下,大鵬也用優異的成績回饋過父母。直到剛剛初中入學,大鵬的生活費被同學偷走,他因此跟同學發生衝突。

然而彼時,父親不僅沒有站出來幫助大鵬討回公道,還説出了那句讓孩子最痛苦無助的話——“誰讓你不把錢收好,人家不偷你偷誰!”本以為的正義沒有得到伸張,甚至還受到父親的責怪和打罵,這讓年少的大鵬內心的道德秩序開始動搖。而轟然倒塌的瞬間,是在高中時期的“手機事件”中。

高三時,大鵬因將手機帶到學校受到批評,學生會沒收了手機告知其期末歸還。大鵬自知理虧,接受了學校的處理。當學期結束,大鵬前往學生會討要手機時,卻被意外告知手機找不到了。上下打聽後得知,原是學生會將他們的手機偷偷賣了。大鵬氣憤之餘再次找到父親求助討要公道,父親卻再次語出驚人:“手機沒了正好,你就安心學習。”

內心憤怒卻求助無門,崩潰之下,大鵬選擇了一種極端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當天夜裏,大鵬潛入學校,偷走了學生會的所有東西。事情很快暴露,學校找到了大鵬,給予退學處理。情緒暴躁的父親拿著刀架在大鵬脖子上威脅:“你信不信我砍了你?!”

從此,大鵬走上了一條不歸路。而我見到大鵬時,他因為偷了舍友的電腦,並縱火將其燒燬,被警方逮捕。“我不敢跟人發生矛盾衝突,也不敢求助,所以就用偷東西來報復。”坐在看守所裏的大鵬對自己的行為懊悔不已。

 故事講完了,於是我試著在這些故事背後尋找問題的答案。

“孩子怎麼了?”這個問題提出的語境大多是在事情沒有按照父母預想的那樣,其中暗含兩層意思:第一、孩子跟我們想要的不一樣;第二、問題都在孩子身上,和我們無關。

大多數的父母想要怎樣的孩子呢?聽話、懂事、熱愛學習、自覺上進,對父母安排的一切欣然接納並感恩戴德。可在他們看來擁有的卻是懶惰、自私,厭惡學習、沉迷手機、不懂感恩的孩子。然而,我好奇的是,這些被父母看不上的孩子到底是怎麼變成這樣的呢?

農村種地,如果莊稼收成不好,除了天氣原因,農民會反思自己是否種植得當,土壤是不是肥沃,除草是不是及時,有沒有聲蟲害,種子品質是否有問題?很少會站在地裏大罵:“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怎麼長成這樣!”農民種地知道觀察、總結、反思、調整,而我們在養育孩子時,卻往往忽略事實和方法,一廂情願式的自我感動。

一些家長把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缺失、遺憾和執著投射在孩子身上,用過度地付出來滿足自己幼年未完成、未滿足的夢想和需求,卻在不知不覺中斷送了孩子追求屬於自己人生的可能。

一句“都是為了你好”,站在倫理道德的制高點來控制孩子,質疑和否認孩子的真實感受,卻不知剝奪了孩子錶達感受、尋求真我的機會和權利。

剪斷孩子獨立的翅膀,卻又充滿怨氣地指責孩子不會飛。為了規避所謂的風險,全方位代勞孩子的日常生活,不允許孩子嘗試、犯錯,從而扼殺了孩子內心深處的自信和獨立。

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的迷茫和困惑,在孩子需要幫助和支援時的不屑和敷衍,情緒失控的暴怒和指責,讓孩子失去了相信父母的勇氣。

所以,小美明明有一肚子的憤怒和委屈,卻從來不曾表達。於是,在某個無法壓抑的夜晚,她用刀子將憤怒對準了自己。

所以,超子渴望陪伴卻不敢傾述,只能壓抑自己的感受來討好所有人。

所以,既然奶奶安排好了一切,自己什麼也不被允許做,也沒有能力做,晴晴選擇躺在家中做個“廢柴”。

所以,與其恐懼自卑,小侯認為不如沉迷遊戲,找回失去已久的安全感和自信。

所以,大鵬寧願偷盜犯罪,也不敢向父母求助。

破碎的家庭,缺失的陪伴,錯位的關係,用愛綁架的長輩,情緒失控的父母……這些造成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關鍵,就像房間裏的大象,被家長們視若無睹,不願面對。於是父母生病,孩子吃藥,是悲哀也是現實。

大部分父母並非惡意傷害孩子,他們的行為往往來源於無知或是代際傷害的傳承。“我父母就是這對我的,所以我也這麼教育你。從某種程度上説,我比他們好多了。”這是很多家長的心聲。也有家長質疑“我們小時候不也這樣長大,怎麼就活得好好的?”

尼采説:“不蛻皮的蛇只有死路一條,人類也不例外。若是抓著舊思想的皮不放,人便會從內部開始腐敗,不僅無法成長,還會迎來死亡。要脫胎換骨,就必須讓思維也進行新陳代謝。”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烙印。50年前人們擔憂的是怎麼吃飽飯,如今百度熱搜上更多的是“如何減脂增肌”。20年前女孩子大約十四五歲來月經,男孩子初中最高一米七,而今天的女孩子最早8歲來月經,小學的男孩都長到了一米九一。十幾年前發短信1毛錢1條,而今各類即時通訊軟體讓我們隨時隨地視頻語音。

物質水準提升,生理髮育提前,資訊通訊爆炸,青少年的自我意識更早覺醒。當有了自我的概念,孩子渴望從與客體共生的關係中獨立出來,卻不得不面對自己必須靠父母才能活著的現實。理想“我”和現實“我”之間的巨大差距,真實的自我和情緒不被允許表達,使很多孩子難以發展建立自我同一性。當“真我”不被接受,孩子們只能戴著“面具”去迎合所有人,而達不到所定的目標和期待時,便對自己充滿了厭惡和嫌棄。令人難過的是,當我詢問諮詢的孩子“你喜歡自己嗎?”,孩子們都毫不猶豫地回答:“不喜歡,我討厭自己”,無一例外。

不喜歡自己的人很難去喜歡別人,沒有穩定的內核和自我接納,更是難以跟同伴、跟父母、跟社會建立真正的、深刻的關係。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可以成為誰,什麼又是幸福。當他們認為幸福的答案只有一種,就是按照父母所説變得成功,然後擁有財富。那麼如果不夠優秀,就無法獲取財富,他們自然會認為活著,毫無意義。

優秀的孩子固然值得欣賞,普通的孩子也同樣值得關愛。肯定每一個孩子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給予青少年成長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是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擁抱真實的世界、真實的感受,才是我們通往幸福的大門。如果父母不尊重事實,看不到自己的局限和問題,愛的是虛構而不是真實的孩子,那麼孩子很難順應天性去獲得成長、獲得幸福。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勇於承認和面對自身的問題,不斷進步成長,幫助孩子,使其在能力範圍裏追求真正熱愛的一切,才是父母愛子女的最佳方式。(以上來訪者均為化名,資訊經過模糊處理。)

作者簡介:王儷潔,漢中市公安局南鄭分局三級警長、市公安局警校教官。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全國12355青少年心理熱線專家志願者。陜西省公安廳心理專家組成員、陜西省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會員、漢中市巾幗家庭教育協會會員。(中國網心理中國網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