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行業資訊

心理中國論壇 | 張建新:心理學的分化與整合之路

發佈時間:2024-04-16 10:15:07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張建新

心理學在擺脫哲學體系成為獨立學科之初,便存在著兩種取向,一種是馮特所代表的內容心理學(或稱元素主義心理學),一種是布倫塔諾所提倡的意動心理學(或稱機能主義心理學)。馮特主張,心理學研究人的經驗內容,而經驗則像物質的化學構成一樣,由不同的元素組合而成。因此,心理學要像化學那樣,解釋出心理學元素及其組合規律。布倫塔諾則認為,人們經驗(看到或思考)的事物(意象、觀念)是意識的組成部分,看和思考的對象本身不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看和思考等意識動作才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換言之,馮特主張心理學探索人類主體所經驗的內容,而布倫塔諾則要研究主體經驗動作本身。

科學心理學與人文心理學的劃分

意識由兩個重要部分組成,即意識內容和內在自我。意識內容來自對外部刺激的意識,也就是不同感官體驗外部世界帶給我們的感知覺。根據這些意識的特徵可以部分找到大腦生理生化的相關物。而作為上述體驗“所有者”的內在自我(或主體),使得上述內容只由“某個人”體驗(即第一人稱的經驗),而不是由任何人體驗(第三人稱的解釋)。第一人稱視角經驗的特性可以歸結為如下這一事實:經驗只有通過經驗才能被經驗。心理學因是否納入第一人稱的主體而走上了兩條不同的道路,一是認馮特為開山鼻祖的“無主體”的科學心理學,二是受布倫塔諾啟發而延續下來的“有主體”的人文心理學。

科學心理學以自然科學(特別是物理學)為樣板,使用觀測、量化、實驗、測量、統計等一系列實證手段對人類經驗內容進行有效性驗證推論,建立起一個龐大的科學知識體系,包括感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情緒情感、動機、人格等人類經驗內容的層級結構。一百多年來,科學心理學一直作為主流心理學,為學術界心理學研究成果的考察制定評估標準,為大學本科生學習心理學規定心理學模板。但吊詭的是,雖然科學心理學聲稱以人為研究對象,但人在其中卻變成“被試”,被變數切片化、被實驗孤立化,人的主觀經驗化解為心理元素及其組合物,抽象為心理元素之間的統計模型,人喪失掉了主體性的內在自我。究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一切科學本質上都是一種“物學”,它以研究物質世界的規律為目標,嘗試建立一種普遍性、純粹理性的知識體系,並要在該體系中絕對排除人的主觀性。因而,科學心理學就成為一種“無主體”的心理學,而難以成為一種真正的“人學”。

由布倫塔諾開創的意動心理學啟動了各種後續變型的人文心理學,雖然它們在心理學史上大部分時間都不入“主流”,但也時不時對主流造成重大衝擊。德國與法國心理學家更是帶有強烈的人文傾向,創立了許多圍繞(建構或解構)主體的人文心理學理論和實踐技術(如基於存在主義、建構主義、解構主義等的心理諮詢和治療學派),使心理學在幫助人類應對當下心理危機和問題、尋找人生意義和價值的過程中發揚光大人文精神。人文學科作為一種價值取向的知識體系,其根本旨趣是要對人的內在主體活動(或稱自由意志)進行終極思考,尋求人的生存意義和人的價值及其實現途徑,因而是一種真正的“人學”。

與科學心理學以第三人稱視角對“被試”屬性進行“抽象化”或“普遍化”的傾向不同,人文心理學強調以第一人稱視角探索主體的“具體化”或“個別化”體驗,更注重人的主觀能動性、具身實踐性、社會關係性和歷史時限性,也就是所有那些令人之所以為人、之所以區別於物的特性。正如馬克思主義理論所揭示的那樣,人類區別於其他物種的地方就在於,他們主動地創造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條件。也就是説,人類不是簡單地生活在條件下,而是主觀能動地創造他們自己生活的條件。

腦神經科學視角下心理學的統合

當然,許多科學研究者堅持認為,我們關於主體自由意志的概念純屬虛幻。比如,魏格納提出人們採取行動要經過三個步驟:一是大腦計劃行動,併發出行動的指令;二是開始有意識地思考行動,形成行動意圖;三是行動發生。他以腦神經科學的實驗證據為依據指出,儘管在行動被發起之前的第一個步驟中,大腦相關動作電位就已出現,但直到進入第二個步驟時,意圖及隨後發生的行動才被人們意識到。這表明,第一個步驟中的腦活動還未為主體所意識到,但這些潛意識內出現的事件才是行動的規劃者和發起者。由於我們的內省經驗只能告訴我們隨後依次出現的意圖和行動,這就令我們錯誤地認為行動産生的原因是意圖。事實上,意圖並不是行動的原因,那些不為主體意識到的其他因果因素才是。因此,“由主體計劃和發動了行動”的説法便是一種虛幻的假像。

腦神經科學被視為當下科學心理學的前沿領域,展現出能夠將心理學的大部分元素或者構造加以還原的趨向。根據神經科學的觀點,人的每一種精神狀態都是由大腦的物理狀態産生的,只要能夠更好地辨別大腦的物理狀態,就能夠在特定的精神狀態和特定的大腦物理狀態之間找到很強的關聯性。因此,人們便能夠使用大腦結構和功能的術語(諸如大腦區塊及其神經元、突觸、細胞膜、受體、離子通道、神經遞質、酶等)描述和解釋諸如感知覺、記憶、思維甚至情緒等方面的心理現象。特別是,人們還能夠在大腦層面通過操作電化學信號對心理現象進行控制。比如,使用提取出的腦電信號來支配身體動作、進行遠端人際體驗溝通等技術。這些技術日益成熟,給科學心理學帶來了很大的信心,人們甚至談論到科學將從生物世紀進入“心理世紀”。

然而,若所有心理現象都為物質的大腦所操控,那麼心理學的獨立性是否會因此被取消呢?科學哲學家內格爾論證説,意識始終具有非還原性,將意識狀態還原為大腦神經狀態的做法,相當於將具有主體性的狀態還原為缺乏主體性的狀態,將具有意識的狀態歸為沒有意識的狀態。心理學獨立的一個前提是,要使用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探索人的心理現象,但正像人文心理學所指出的那樣,人才是世界的中心,沒有人的存在,世界無法展現出其存在及意義。在人與萬物的關係中,人是作為主體而存在的。

神經科學家也在探索精神主體之謎,他們對回答如下問題感興趣:主體是否真實存在?這個主體是賦予大腦生理生化過程以各種心理意義的最後決定者嗎?神經生物學家、數學家泰勒提出的注意運動的伴隨放電模型(CODAM),將意識內容(意向的對象)和主體性內在自我(意識的所有者)共同置於腦神經電信號的基礎之上,從而在大腦中彌合心理學深陷其中的馮特—布倫塔諾二元論困境。CODAM模型觀察到,注意—運動控制信號産生的同時會出現一個伴隨放電信號(或稱注意複製信號),恰是這個注意複製信號産生了相關神經活動的“所有者”內容,也即一種意識內容所有者的體驗(或“內在主體自我”的經驗)。注意複製信號從“注意信號”模組轉到“所有者”模組的過程大致可理解為:所有者模組在短時間內保存此注意複製信號的內容,促使注意刺激資訊加速進入工作記憶模組,並與保存的緩衝內容兩相比較,從而糾正可能出現在意識內容中的任何錯誤。這裡關鍵的是,注意複製信號與注意刺激資訊的比較與糾正是在給定刺激的意識産生的早期進行的。也就是説,先有伴隨的注意—運動信號立即産生的注意複製信號(第一步驟的腦活動),再經由工作記憶産生關於刺激的意識(第二及第三步驟的腦活動)。因此,複製的注意—運動信號似乎就擁有和創造了意識內容,或者説,意識內容也因此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主人。

科學心理學的內容與人文心理學的主體最終在注意的腦神經活動過程中結合為一體。但這一整合更像是由科學心理學整合了人文心理學,因為意識雖然在內部找到了自己的主人,但這個主體並非人文心理學家堅守的非物質的內在自我,而是成為被還原到大腦動作電信號的特殊模式。

當碳基的心理學還在糾結是否就如此整合下去時,硅基的人工智慧卻在突飛猛進。OpenAI公司公佈的Sora模型驚艷世人。Sora構建了一個理解世界的人工智慧模型,該模型似乎能夠理解物理學定律,從而建構描畫出一個人類所熟悉的世界模型。科學心理學曾經努力為人工智慧的建立與發展提供人類智慧模板,但人工智慧的發展等不及了,它以幾何級數的速度按照硅基世界的規律進化,在提升理解這個世界的判斷和認知能力方面已遠遠超越了科學心理學的知識供給速度,它的能力在許多方面已經完勝人類。

人們不免因之擔心,如此進化發展下去的人工智慧是否也會擁有自己的主體意識呢?OpenAI首席科學家伊爾亞·蘇茨克維曾于2023年在Twitter上聲稱,“現在的大型神經網路可能已經有了點兒自主意識”。就本文所關心的主題而言,假若人工智慧有一天擁有自主意識,它與人類的主體意識會有所不同嗎?更深層的問題是,人工智慧的自主意識發生於晶片和電能基礎之上,自然也不屬於非物質的靈魂。那麼,笛卡爾由“我思故我在”的懷疑論推論出的物質—精神二元論,難道將終結于碳基腦神經與硅基人工智慧自主意識交融的時代嗎?人文心理學會就此認命服輸嗎?顯然是不會的。人文主義會更為強烈地做出反彈:科技的日益發達本來是人類發展強大的結果之一,它怎能反客為主,讓人異化為物質依賴者和成癮者,找不到自己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呢?神經存在主義和人工智慧存在主義共同造成了當下這個時代人們特有的基本焦慮,因此,人文心理學家還要為發揚人文主體之精神和尋找人類自我救贖之路而鼓呼前行。(中國社會科學報 張建新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