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精神衛生從業者如何實現自我增值?
發佈時間:2024-02-21 08:40: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彭莉莉□ 趙旭東/上海東方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醫師
□ 馮媛/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主任醫師
□ 黃薛冰/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心理中心主任及臨床心理科主任
□ 本刊編輯 彭莉莉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工智慧在各個領域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中之一就是精神衛生領域。人工智慧的引入,不僅打破了傳統的諮詢模式,帶來了心理服務的多樣化和創新性,而且增加了心理支援的易得性和便捷性。
人工智慧的發展給專業心理服務帶來了許多新的可能性和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挑戰,以ChatGPT、文心一言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會取代專業心理服務嗎?在挑戰與機遇並存的人工智慧時代,精神衛生從業者該怎樣尋求自身成長,實現自我增值呢?
為此,我們專訪了三位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領域的專家:
趙旭東 上海東方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醫師、學科帶頭人;同濟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專業領域:心身醫學、精神醫學、心理治療與心理諮詢。
馮 媛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主任醫師、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首都醫科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專業領域:心境障礙(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焦慮障礙等相關疾病的診療。
黃薛冰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心理中心主任及臨床心理科主任、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專業領域:臨床心理治療療效機制及應用研究以及數字心理治療研發應用。
第一部分 人工智慧會取代專業心理服務嗎?
本刊編輯:人工智慧的發展對專業心理服務工作(如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有怎樣的影響?
趙旭東:平時主要憑藉一些日常經驗來工作的人,可能會受到嚴重的挑戰。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人工智慧取代不了品質能力,例如從容應對,甚至可以反過來利用它的優勢,讓自己的工作更加有效率,更加有品質。
人工智慧代替不了和文化相關的工作。因為在特定的社會文化情境、人際關係背景之下,有很多不可言傳的東西,或者是有高度變異性,一些資訊是要靠現場捕捉、現場感受,現場表達來進行的,這涉及共情、心智化這一類的能力,是人工智慧所取代不了的。
人類的情感、直覺有鏡像神經元在發揮作用,是一種更高層面的系統整合思維以及思維和情感的協調,人工智慧可能做不到的。所以要強調,我們不光是做精準醫學,要做精緻的醫學,就是要把醫務人員真正的情感、文化、社會人文方面的訓練都要動員起來。這樣的話,人文精神醫學是大有前途的。
人文精神醫學講的是每一個人的價值,每一個心理世界,每一種關係的意義,這些都是人工智慧替代不了的。所以不要僅僅依仗生物醫學、神經科學的進展來拓展精神衛生服務,而是要靠這些“軟科學”的內容,例如共情、心智化能力,要有靈性,要有感性,要有藝術性的發揮,來拓展精神衛生服務。
馮 媛:人工智慧的發展對心理諮詢工作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近年來,模擬心理諮詢過程的聊天機器人軟體Woebot問世,通過這個手機App,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和機器人進行交流,並且得到一定程度基於實證證據的回復,為需要心理諮詢的人群提供了便捷的服務。
此外,在遠端症狀監測領域,通過機器學習演算法提取手機被動採集數據(如GPS、步數、手機使用行為等)所産生的數字表型與精神心理問題之間的聯繫也得到證實,為患者進行症狀自我監測和自我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
然而,由於現階段對人工智慧醫療器械的監管尚不完善,特別是數據安全和隱私方面的監管,加之部分人工智慧演算法的可解釋性問題,導致人工智慧産品轉化到臨床應用還存在一定距離。我們相信,隨著未來技術和監管手段的進一步完善,人工智慧技術將更多地助力心理諮詢工作。
黃薛冰:總的來説,它是一種拓展促進,正性的、積極的作用。從整個形勢上來講,全球人口都面臨心理問題,並逐漸高發,心理專業服務需求巨大,心理專業服務者嚴重不足。由此看來,人工智慧的發展能夠彌補這個服務缺口,比較適合我國國情。
人工智慧有一個標準化、結構化的特點,能夠讓心理諮詢在為保持它的個性差異的基礎上,兼顧到服務品質的恒定性,這樣的話無論是從數據的收集比較效果的評價,還是整個過程的實施都是有促進作用的。對於經驗不足的初級心理治療師,可以起到一個培訓作用,有助於基層醫療機構心理健康專業人才的培養。另外機器自學習的功能,大數據的投喂,會讓人工智慧機器人專業成長速度快於人類。所有以上人工智慧的特點,有助於推動實現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目標:努力推進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務。
本刊編輯: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慧可以取代專業心理服務嗎?它們最關鍵的區別是什麼?
趙旭東:當前,人工智慧還沒有辦法真正掌握模擬一個人的知、情、意、行,因為這些跟每一個人特殊的成長經歷及個人經驗有關,這些是人工智慧辦不到的。
在心理衛生服務的過程中,要遵守特定社會文化情境下倫理和法律的規範。在哪一些話題、哪一個階段、哪一類關係上要適用什麼樣的法律和倫理規範,這個大概人工智慧也是一時半會兒學不會的。情感方面如喜怒哀樂、共情、心智化,人工智慧也是難以模擬的。
馮 媛:ChatGPT的面世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顛覆性的變化,作為目前最為成熟的大型語言模型之一,ChatGPT已經被應用到多個行業當中,其中也包括醫療行業。有報道稱,美國已有精神衛生機構將ChatGPT與電子病歷相結合,在醫生和患者線上視頻問診的同時,實時分析和總結對話內容,並完成病歷的書寫。
雖然ChatGPT高效的工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與人類相媲美,甚至超越人類的水準,但互動內容的準確性仍然差強人意,尤其是現有版本對於專業領域的知識掌握還不夠全面,其模型的優化將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此外,心理諮詢中的“治療關係”是目前階段的ChatGPT無法提供的。對患者和醫生開展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大部分醫患都認為人工智慧産品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特別是在共情和信任方面。因此,我們認為,ChatGPT在病歷書寫等標準化程度高、重復性較強的工作中能夠對醫生起到一定輔助作用,但完全取代還為時尚早。
黃薛冰:我認為它們之間不是取代的關係而是一種合作關係,如同電腦並不能取代人腦一樣。在合理正確的使用下,科技是改善人類生活品質、促進人類發展的。例如我們醫院研發的AI心理服務機器人“北小六”,它模擬人類真實諮詢過程,初步界定問題後,結合全面量表評價,進一步對問題分類後,利用內置的標準化的心理治療方案及心理專項能力輔導,自身完成相應干預。“北小六”可以做個體治療,也可以做團體治療。可以單獨工作,也可以協助心理治療師共同工作。對於一些基層醫療機構或者校園、養老機構等心理需求巨大但專業人員嚴重缺乏的組織單位,可以起到很好的補充支撐作用。
但是目前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慧還處於初級階段,有待進一步發展。人工智慧雖然能提供一些相對標準化的心理服務,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它們之間最關鍵的區別是當前水準的人工智慧尚缺乏創造力和變通性,它的情感反應是不夠的,需要與人類治療師合作,處理一些深入的個體化的問題。
第二部分 精神衛生從業者如何實現自我增值?
本刊編輯:如何看待將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慧視為“情感樹洞”?
趙旭東:如果説通過ChatGPT就可以不和真人打交道,隱私就有了保障,這樣的想法是比較危險的。與人工智慧工作是很難有真實聯結的。
我不建議人們依賴人工智慧,還是要鼓勵和真人有情感聯結的。因為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心理健康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真實的情感聯結和情感交流。
馮 媛:ChatGPT作為“情感樹洞”並不是新鮮事物,
對數字技術類似的使用在微網志、論壇等社交媒體上同樣存在。我們前面提到醫患普遍認為ChatGPT無法替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但是也有部分人群會覺得與AI溝通更自在。這可能源於一部分人群對隱私的要求較高,不傾向於在他人面前進行深度的自我暴露。
部分人群的社交焦慮水準較高,或存在社交回避的情況,與AI的交流能夠幫助他們放下防備。然而,ChatGPT所回答的內容並沒有得到任何的醫學專業審核,存在風險,特別是在心理危機情況下,ChatGPT的危機干預能力更是沒有得到過任何嚴謹的專業測試,使用時應尤為注意。
此外,隱私和數據安全仍然是我們所擔心的問題。雖然ChatGPT和其他的社交媒體平臺具有一定的匿名性,但其仍然存在資訊洩露的風險,特別是用戶如何長期記錄一些較為深度的自我暴露,或不經意間透露了個人資訊等情況,仍然會對用戶的隱私保護帶來一定風險。誠然,ChatGPT作為“情感樹洞”是人們情感傾訴的一個新手段,但在使用過程中應提醒用戶注意自我保護。
黃薛冰: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慧如果僅僅作為“情感樹洞”,就低估了它的作用。它完全可以提供反饋,相互的交流,以及相對專業的支援以指導解決問題。ChatGPT可以提供基礎的情感支援,對於面臨複雜的嚴重問題的個體,還是需要更加有針對性的指導。
人工智慧作為“情感樹洞”可以説是一種情感陪伴,我們單方面的傾訴和宣泄,它不加評價提供全然的接納。新生代的年輕人對這種支援會比較喜歡。我認為ChatGPT和專業心理服務結合,將來除了陪伴和接納,很可能會有更細緻的情感上的交流。我們現在也在致力於開發這方面的産品,它不光傾聽,還可以回應,成為人生摯友。
無論是現實困難中的生活幫手,還是情感幫手,我認為這個發展空間是非常巨大的。它可以作為我們非常親密的夥伴,而這個夥伴沒有任何索取,只是為了付出。隨著技術的發展,它在精準的回應、情感的識別上就會適合不同人群的需求,越來越完善。
尤其是對於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兒童青少年、老年人等,他們的精神需求比以往更加強烈,有這樣一個能夠提供情感陪伴的人工智慧,就好比是一個好朋友,一個靈魂伴侶,這是很多人都夢想獲得的。
本刊編輯:人工智慧時代,精神衛生從業者該尋求怎樣的成長,實現自我增值?
趙旭東:精神衛生從業者要尋求自我增值,既要懂精緻的醫學、精準的心理學、以證據為基礎的醫學(也就是循證醫學和循證心理學),同時又要發展自己能夠融洽適應社會的情商,針對每一個具體的個體提供有用的精緻的心理衛生服務。
如果一味地強調“硬科學”的進展,依賴人工智慧,就容易對這個職業失去自我。我們還是要有職業自信,相信自己有人工智慧代替不了的特長。
馮 媛:心理諮詢師的自我成長貫穿其職業生涯始終。在人工智慧時代,心理諮詢師的自我成長應該注重提升自己的“數字素養”。當下數字技術的發展速度空前,在國家提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的大背景下,心理諮詢行業普遍應用人工智慧技術的時代也不再遙遠。
因此,心理諮詢師群體應該把數字素養作為基本技能來對待,以更好地應用人工智慧以及其他數字技術,提升心理諮詢的效果,更好地幫助來訪者。
此外,我們建議諮詢師群體不必焦慮自己是否會被取代。回顧歷史,任何一次技術革命都伴隨著行業的變革,與其擔心自己是否會被人工智慧取代,不如走在應用新技術的前列,思考如何應用人工智慧更好地幫助來訪者,滿足來訪者的需求。歸根結底,處理諮詢師自己的焦慮,以及做到“以來訪者為中心”,是心理諮詢師成長的必修課。
黃薛冰:第一,認知上的成長。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尤其在初期階段,必然會有不足、有不完善的地方,甚至可能引發一些新的問題,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對於人工智慧來説,它需要更多的學習,才能更加勝任,我們應積極地擁抱新生事物。
第二,勇於實踐。即使是精神衛生從業者,仍然需要去拓展知識面,綜合掌握知識的構成和知識的維度。也要更多地去接觸新科技,了解新的技術手段,勇敢邁出一大步。
第三,交流合作、促進平衡。針對精神衛生從業者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利用數字的手段建立一個全國基礎的精神衛生服務網路,促進同行之間交流合作、共用資源、均衡資源。(《心理與健康》雜誌特約供稿)
花了高價卻被騙! 心理諮詢,緣何成“心病”?2024-04-25
心理觀察 | 走近回避型依戀者 如何尋找真愛?2024-04-25
《廣西壯族自治區精神衛生條例》出臺 7月1日起施行(附全文)2024-04-24
心理百科|時常感到"百無聊賴",也是一種病嗎?2024-04-24
孤獨症的音樂療育:因愛遇見 “樂”以忘憂——星光益彩天真樂團紀事2024-04-24
陪伴失獨老人走進春天 鎮江公益志願者開啟“心理健康春之旅”2024-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