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行業資訊

心理研究 | 語言將朝著更簡單、更情緒化的方向“退化”?

發佈時間:2024-02-04 10:42:17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辛理

中國科學院心理所揭示認知選擇塑造語言的演化方向

中國網心理中國2月4日訊 據語言中的詞彙如同生物物種一樣,在競爭中決定彼此的存亡。單詞在語言演化過程中的此消彼長可能存在兩種機制,即“新詞涌現”和“認知選擇”。“新詞涌現”源於外部環境,是由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所催生的表達新含義的需求。而環境的變化(包括戰爭、移民、社會改革、技術進步等)較為隨機,無法對語言演化施加穩定、持久的影響。相較而言,“認知選擇”(人類在加工和産生語言過程中的一些先天的內在偏好)相對穩定,可在較長的時間尺度上朝著固定方向影響語言的演化軌跡。

語言演化和生物進化之間存在較多相似之處。就像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中寫的那樣,詞彙在競爭中的存亡是自然選擇。如果將語言中的單詞看成是一個個有生命的有機體,那麼它們彼此之間競爭的目標是人類有限的認知資源(如注意力和記憶等)。猶如自然選擇通過競爭機制篩選出適應環境的生物特徵一樣,認知選擇也會將語言塑造得越來越適合被人類大腦習得、加工和使用。

據中國科學院心理所消息,在上述演化框架下,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欒勝華研究組副研究員李贏,借助大規模心理學實驗和歷史文本分析上述兩種互補範式,揭示了微觀層面上認知選擇對個體使用語言的影響是如何累積放大到宏觀層面上的語言演化現象。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該研究驗證了認知選擇在詞彙競爭中的作用。以往研究顯示,高度形象、習得年齡較早和情感強度較高的單詞,在記憶、學習和加工過程中具有一定優勢。發展心理學的研究顯示,儘管認識衰退會整體削弱老年人對所有單詞的記憶和加工能力,但形象詞彙受到的影響卻相對較小。因此,研究假設認知選擇會傾向高度形象、習得年齡較早或含有強烈情感的單詞,使具有這些特徵的單詞在資訊迭代的過程中更可能被保留。

該研究通過經典的傳聲筒實驗範式,在人際交流的情境下驗證了上述假設。該範式中,被試閱讀一條文字材料,然後憑藉記憶將這條材料轉述給下一個被試。研究共準備97條文字資訊,每一條資訊被轉述3次。邏輯回歸模型顯示,形象程度越高、習得年齡越早或情感越強的單詞更可能在轉述中被保留下來。研究顯示,相同的機制可以解釋宏觀尺度上的語言演化現象。如果這種猜想是正確的,那麼研究發現的機制同樣可以解釋單詞詞頻在200年間的漲落規律。進一步,研究驗證了以上猜想。研究通過分析兩個大型歷史文本發現,高度形象、較早習得或含有強烈情感的單詞,其使用頻率在過去200年間的上升幅度更大。這表明擁有這些特徵的單詞在演化的過程中更不易消亡。

綜上,該研究提出了微觀層面的語言使用和宏觀層面的語言演化的共通之處:在認知選擇的作用下,人類是語言的使用者,也是未來語言的塑造者。

研究發現,在資訊爆炸的今天,認知選擇或對塑造語言演化起到更強的作用。當今世界的資訊供應量高於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就像草原上羊群數量過多會致使每只羊的食物減少一樣,資訊量的激增會導致認知資源的相對匱乏。在這種情況下,羊群和整個語言系統均會經歷更嚴酷的自然/認知選擇。

然而,這是否意味著語言不可避免地朝著更簡單、更形象、更情緒化的方向“退化”?該研究對此持否定意見。這是由於認知選擇只是塑造語言演化的因素之一,另一因素是不斷從外部環境中涌現的表達新鮮含義的需求。如同進化論框架下的隨機突變為基因庫增加了多樣性一樣,新詞涌現為語言系統注入新鮮血液,從而增加了語言的複雜性。相較之下,認知選擇限制了語言朝著過於複雜的方向演化。因此,科學家正在通過研究新詞誕生的規律,以探討新詞涌現和認知選擇這兩股對抗的機制如何讓語言系統兼備表達力和簡潔性。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心理所的支援。

(中國網心理中國 網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