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靈檔案

心理諮詢室 | 3張牌,揭示疑病背後隱秘的心理需求

發佈時間:2024-02-04 10:23:37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 錢瑛琦

有時候,身體疾病可能是心理疾病的外化,只有找到心病所在,用心藥來醫,才有可能被治愈。

太焦慮,這病還能治嗎

佳慧是一位“90後”三孩媽媽,雙胞胎女兒剛上一年級,小兒子才7個月。最近半年,她以每週一到兩次的頻率跑遍了所在城市的各大三甲醫院。因為雙側乳房會不定時無規律地劇烈疼痛,這讓她非常恐慌,擔心自己會得乳腺癌或者其他嚴重疾病。

奇怪的是,大大小小的檢查反覆做了幾十次,所有醫生都告訴她只是輕微的乳腺炎,並且隨著治療已經日漸轉好。但佳慧不相信這個結果,因為發病的時候實在太疼了,這種疼痛會讓她陷入極度恐慌、焦慮之中。她擔心,如果自己得了絕症,孩子還那麼小,他們該怎麼辦?

於是,佳慧經常上網去查閱相關資料,想獲得一些安慰。上網查過病的朋友一定深有感觸,在網路上,哪怕是手指割破了,都可能會被説成有患癌的風險,更別説“乳腺痛”這樣的症狀了。

毫無懸念地,佳慧查到很多可怕的解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小概率事件,佳慧卻忍不住信以為真,於是更加恐慌、害怕。越恐慌越想去查,越查越恐慌……佳慧感覺自己真的快被折磨瘋了。

直到有一次,主治醫生聽完她絮絮叨叨地講自己的擔憂,又看了看她病歷上滿滿噹噹卻全都顯示正常的檢查報告,對她説:“要不你去看一下心理醫生吧,你的問題不是出在身體上。”

於是,我們見面了。

3張牌,隱喻理想生活

在心理學上,這類各種檢查報告都正常、但來訪者堅信自己有病的情況,叫作“疑病”。疑病背後,可能代表著某些心理需求未被滿足,或者某些情緒感受無法表達出來。那麼,佳慧的潛意識裏到底藏了些什麼呢?

為了搞明白這一點,我拿出OH卡牌,請她選擇3張牌代表她理想的生活。OH卡牌是一套由德國引進的心理學工具,一般由圖像卡和文字卡兩部分組成。其中,圖像卡上畫著各種各樣的圖案。每一張卡牌都沒有官方解釋,千人千面,每個人在卡牌上所看到的內容都與他自己的經歷有關,這在心理學上叫作“投射”。在實操過程中,玩者明選或盲抽出特定卡牌後,通過描述“畫面內容、感受、與自己的關聯”等,擾動潛意識,尋找問題的答案。

本案例所選用的工具是OH卡牌在本土化的過程中,由中國學者二次研發創造出的“女力卡”。這套卡牌主要用於探索女性成長和婚戀家庭等方面的問題。

第一張牌:結婚7年沒了自我,現在有些後悔

拿起第一張牌,佳慧重重嘆了口氣:“我已經很多年沒有像這張圖片上那樣,跟老公手牽手去散步了,真有點兒後悔這麼早結婚。”

當年,佳慧大學剛畢業就意外懷孕,還是雙胞胎,實在捨不得流産,只好倉促結婚。沒想到,兩個女兒身體都不好,三天兩頭跑醫院。而老公又不給力,笨手笨腳,什麼都做不好。自己只好一心撲在孩子身上,工作生活都給耽誤了。結婚7年,連一場電影都沒看過,每天都忙得焦頭爛額。

小兒子的出生也並非她所願,是雙方父母重男輕女、軟磨硬泡多年的結果。如果有的選,她只想和老公手拉著手,去看看山,看看水,過簡單、輕鬆的生活。

第二張牌:努力想做個好媽媽,結果卻失敗了

佳慧翻開第二張牌,深受觸動,眼淚一直在眼眶打轉。她説:“我真的很想做一個好媽媽,也一直以為自己會是個好媽媽,沒想到竟然這麼失敗……”

原來,大女兒去年9月剛上一年級,成績特別差,三天兩頭被老師投訴。老公卻一點兒也不急,甚至常會表現出看笑話的姿態。

佳慧老公的老家在某二線城市郊區,當地村子一直有分紅的福利,每年都可以分到幾萬元。

老公最開始要求把孩子戶口落在他老家的農村,這樣什麼都不用做,每年都有錢領,日子也過得輕鬆。

但佳慧覺得不能讓孩子習慣不勞而獲。好好學習,以後靠自己的努力去打拼才是正道。

為這事,他們吵了很多次架。最後,老公雖然被迫妥協了,卻一再放狠話説:“以後他們過得不好你自己負責。”

佳慧相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也曾暗下決心,一定要搞好孩子的成績。沒想到打臉來得這麼快,倆孩子第一次寫作業,自己就陪了6小時,中途幾度情緒崩潰。她實在想不通,那麼簡單的題,她們怎麼就是做不出來呢?

也是從那次起,佳慧出現胸痛的症狀,從最開始的胸悶到回奶,再到確診乳腺炎,越來越嚴重。

現在,大的成績不好,小的沒奶水喝,自己又是病懨懨的樣子,想幫助他們,卻沒有這份心力……“這個媽媽當得真的好內疚、好挫敗呀!”

第三張牌:夫妻倆總不同頻,她生病他才改變

翻開第三張牌,佳慧若有所思,然後跟我講了一些有關她老公的事。

她説自己有些小潔癖,總想把家裏打掃得乾乾淨淨。可是,老公是那種很邋遢、很隨意的人,你讓他洗碗,他就只洗碗,連灶臺都不會多擦一下。所以,他並不能理解她的想法,甚至抱怨她太較真。還説雙方父母每週會過來幫忙做一次家務,那些衣服呀、碗呀,早一天洗晚一天洗,又能怎麼樣呢?反正父母都會幫忙做的。佳慧氣得不行,卻溝通不了,因為老公堅信自己是對的。

直到佳慧生病了,醫生説這病跟情緒有關,一定要保持心情舒暢,不能生氣,老公的行為才發生一百八十度大轉變。雖然還是不理解妻子的“苛刻”要求,但他願意放下手機,開導她,聽她嘮叨自己的擔憂和恐懼,也會按照她的標準完成家務和陪孩子做功課。

聽到這裡,我説:“看來你要感謝這個病啊!它幫你改善了夫妻關係,還幫你贏得了老公的支援。”佳慧愣了一下,顯然並沒有從這個角度看待過她的病。但仔細想一想,確實如此。如果自己不生病,暫時真的沒有更好的辦法“搞定”老公,讓他支援自己、理解自己。

別擔心,疾病也有力量

從以上3張牌所引出的故事,我們不難看出佳慧的問題所在:這是一個渴望擁有美好生活的年輕女性,卻在意外和父母的施壓之下養育了3個孩子。生活的重擔接踵而至,老公卻無法支援和理解她。再加上養育3個孩子的過程中遭遇到的挫敗感(大女兒成績不好)和內疚感(小兒子沒有奶水喝)更讓她不知如何是好。

而“疾病”的出現,恰恰成了她沉痛卻堅實的武器:一方面,她可以以“我現在生病了,才處理不好這一切”為理由,來緩解自己沒能成為好媽媽的挫敗感;另一方面,疾病也幫她贏得了老公的支援和關心。

所以,佳慧的“疾病”是有正向功能和意義的,是她在向“成為一個好媽媽,擁有理想的親密關係”邁進途中所做努力的象徵,也是她現階段需要倚靠的武器。因此,諮詢的重點一定不是“消滅疾病”,而是陪她一起探索怎樣得到理想生活。

分析完這些情況之後,我邀請她老公一起參與諮詢。我們一起溝通了佳慧在婚姻裏的感受和需求,她老公很意外也很受觸動,因為從男性的視角,他很難想像妻子細膩而又糾結的心情,同時也表示,自己很愛妻子,很抱歉之前一直沒能真正關心她。現在,他願意儘自己所能來改進他們的夫妻關係。於是,我們達成了一些約定:

1.無論佳慧的病是好是壞,老公都跟現在一樣承擔一半的家務,並且不再説“女兒成績怎樣無所謂”的話,主動幫孩子輔導功課;

2.每週至少有半天時間,他們把孩子託付給父母或保姆帶,把手機調為靜音,一起出去享受一下二人世界;

3.每天至少拿出10分鐘作為夫妻的睡前交流時間,聊一聊彼此的需求和感受,並且要做到傾聽不打斷。

實踐了一段時間之後,佳慧的狀態有了明顯好轉。她説:“偶爾還是會復發一下,但我已經學會了不把‘症狀’當作敵人,而是看作一種訊號。每當它出現,我就會停下忙碌的腳步,去聽一聽,它是不是在告訴我,現在過得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是時候做一些調整和改變了。”(文 | 錢瑛琦 心理諮詢師 《婚姻與家庭》雜誌特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