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心理學教育技巧:孩子鬧情緒時,推薦您用“OPEN法則”

發佈時間:2024-01-05 13:32:11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劉軒

有時候孩子錶現得像個小野獸一樣無法自控,很可能是由於生理心理尚未發育完全。父母真的要有耐心和寬容,靜候孩子的成長。

捕捉孩子的情緒信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情緒管理無疑是一項重要議題,鮮有父母不曾面臨孩子情緒問題的挑戰,尤其當孩子莫名其妙地鬧彆扭,執拗地堅持某些行為,父母可能會將其視為“無理取鬧”而加以斥責。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對於同一個問題,可能需要完全不同的應對策略。但對父母來説,有一個統一的“基本操作”,那就是觀察孩子的行為特點,了解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小孩。這是幫助孩子解決負面情緒,減少親子衝突的第一步。

以我的兒子川川為例。他從小就很有脾氣,常常因為某件小事一言不合就氣衝衝離場,還會在遊戲輸了後一個人生悶氣。

這種情況發生了幾次後,我們就觀察出一些共性—川川很小就會揣測別人行為背後的“用意”,比較在意周圍人的眼光。這種敏感的心思讓他容易在小事上爆發情緒。就像有一次在農場,別人借給川川一把傘。他打開後,傘裏有些水落到身上。這讓他非常生氣,認為別人是故意搞惡作劇。

了解到川川的這個特點後,我們開始引導他轉變觀念,讓他理解事情不一定是他想像的那樣。他10歲那年,我們要跟他一起參加親子活動,因為要求著正式服裝,我就給自己和川川買了一模一樣的西裝。結果在去活動現場前,我發覺他非常不自在。問他怎麼回事,川川説別人一直在看他,他覺得很彆扭。

我意識到他敏感的點在哪,於是便肯定他的感覺是對的,確實有一些人注意到我們這邊。然後問川川,“別人多看幾眼,是不是因為我們穿得比較正式,而且是父子同款?”他點了點頭。

我接著説,“其實大家更多是好奇,因為比較少見到父子同款打扮。而且,他們也不是奇怪,而是一種欣賞,因為我們確實蠻帥的,對不對?”他想了想,又點了點頭。

接著,媽媽告訴川川:“在你10歲的時候,和爸爸一起穿正式的服裝,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才是今天更重要的事情,至於別人怎麼看,一點兒都不重要,是嗎?”

聽媽媽這麼説,川川笑了,表情也自在多了。我們這麼做,其實就是引導孩子從負面情緒走向正面心態,我相信這會幫助川川建立多角度的思考方式,對於他以後看待生活、學習中的其他事情一定都有幫助。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前提是父母平時一定要多觀察孩子,了解他的特點,這樣他的情緒信號出現時,我們才能及時捕捉,也才會迅速地幫他走出情緒的困擾。

告訴孩子情緒是怎麼回事

身為一名心理學工作者,我偶爾會給孩子講一點兒情緒管理方面的知識。比如,我曾經告訴川川和千千,人在比較累或餓的時候,容易出現焦慮、煩躁、憤怒等情緒。所以有時候他們狀態不好,就會主動對我説可能是累了,要去先睡一覺。

有一段時間,川川的作業情況令人擔憂,老師在聯絡簿上頻頻留下紅字。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我們跟他達成了協議:如果下周聯絡簿上再出現紅字,他那周的iPad使用許可權將被取消。沒想到第二天,他就因為沒交作業被批了紅字,不過回家後才發現,作業一直在書包裏。

這個小失誤讓川川非常激動,回家後直接躺在地上哀嚎,因為他實在是太想玩兒iPad了。見他有點兒歇斯底里,我就説:“現在你情緒很激動,用哭來發泄,這對於事情沒什麼幫助。不如先冷靜一下,想到解決辦法後,再出來和我們説吧。”

結果令人意外也有點兒搞笑,他回應道:“爸爸,我現在是在整理我的情緒,不是在發泄,我等一下就去找你。”

過了一會兒,他真的走出房間,和我們認真交談這次到底是怎麼回事,下次該怎麼避免。

看到孩子即使在情緒不好的時候也努力保持理性,我非常欣慰,因為他在自覺地管理自己,而這就是成長。所以,父母不妨學一點兒情緒管理的知識,適時地跟孩子聊聊。

當然,青春期的情緒又是另一個話題,所以,父母真的要留意青春期前後孩子身上的變化。這又回到父母要觀察孩子這一點上了。因為很多衝突,是父母以過去的眼光看待、管教孩子,但其實孩子的生理、心理早已發生變化,不明白這一點,就容易造成讓父母摸不著頭腦的親子衝突。

我們家就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女兒千千從小乖巧聽話,以至於我們一直都沒有意識到她已經到了青春期的邊緣。

一次全家外出去朋友家聚餐之前,因為做作業的問題,母女之間産生了激烈衝突。原因是千千承諾出門前做完作業,但實際上並沒有按時做完。媽媽認為千千沒有尊重約定,要她待在家裏獨自完成作業。千千情緒很激動,大聲説:“不去就不去!”

但後來,我們考慮到她年紀還小,不能獨自在家,於是媽媽妥協了,讓她帶著作業出門。但千千毫不領情,反問為什麼她不能自己在家。

現在回頭看看,做作業是很小的一件事,但就在這件事上,女兒第一次開始質問為什麼,也第一次挑戰媽媽的權威。

我趕緊出來打圓場,讓媽媽帶川川先出門,我留在家裏處理千千的情緒。這一次,千千飆了很多狠話,説我們不愛她,根本不在意她。

暴風雨過去後,母女和解了,千千也道歉説自己不該亂説話。但這件事讓我意識到,我們沒有適應孩子的變化,才有了這樣的衝突。從那之後,我們就特別留意千千的想法,主動跟她聊天,了解她的感受。當我們開始做出改變後,千千再也沒出現過同樣的狀況。

用“OPEN法則”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孩子出現情緒問題,父母一定要反觀自己是不是孩子情緒的誘因。更常見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期待會給他們施加更多壓力,導致他們出現焦慮、失眠、急躁等問題;還有的父母下班回到家後,因為身心俱疲沒有耐心對待孩子,衝突一觸即發;另外,孩子都很敏感脆弱,父母的一聲嘆息、一個眼神,都會讓他們的心靈泛起漣漪。

所以父母要常常注意,反思自己的言行,對自己多一分克制,對孩子多一些包容。

具體怎麼做呢?我推薦一個心理學的教育技巧:OPEN法則。

首先是“O”Own emotion(個人情緒)。當我們發現孩子有了情緒上的問題,無論是什麼表現,都要第一時間先反觀自身,檢視我們自己的個人情緒:現在我感覺如何?狀態好不好?是我的原因導致孩子有情緒嗎?

其次是“P”,Pause(暫停)一下。先不要急著壓制或吼孩子,而是停下來觀察孩子的行為,推測他的想法或感受,到底是什麼引起了他現在的反應?

大致推斷出原因之後,接下來就是“E”—Engage。放下手邊所有的事情,把注意力投入到孩子身上,心無旁騖地跟他説話,面對著面,眼睛對著眼睛,讓孩子有充分的表達機會。在真誠的氛圍裏,父母才有機會了解到孩子真正的想法。

最後是“N”(be open to New experiences)。保持開放的心態,不要急著去給孩子講道理或糾正他,而是先聽孩子怎麼説。即便孩子會講出讓你大吃一驚的事情,也請保持鎮定,讓孩子先把話説完。

當父母能不帶批評地傾聽孩子,親子間的信任感才會開始建立,以後孩子也會更願意分享。畢竟,只有了解孩子真正在想什麼,我們才能給他提供真正的幫助。

“每個人都需要感覺自己被聽到、被理解、被看見”,這是我非常認可的一個溝通原則。當孩子鬧情緒時,無論什麼時候、何種場合,當父母能做到“OPEN”,孩子才能感到自己“被聽到、被理解、被看見”,問題其實就解決一大半了。

親子間的那種信任感,即使犯錯也不怕説出來的家庭氛圍,會讓孩子的身心感到鬆弛、安全,情緒問題也就不會走向極端,而是在一個可控的安全狀態下。

這樣一來,孩子才會有更多的空間探索、了解自己,擁有越來越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婚姻與家庭》雜誌特約供稿

作者簡介:劉軒

心理學者,資深DJ,畢業于哈佛大學心理係,熱愛音樂和推廣心理學。《我是演説家》冠軍,兩個孩子的爸爸。最新著作《喚醒內在的學習力》《停止你的精神內耗:先完成,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