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靈檔案

做自己人生的第一責任人,三步超越原生家庭

發佈時間:2024-01-03 10:29:45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李玖菊

特別策劃:別再給原生家庭甩鍋

隨著心理學的普及,人們對“原生家庭”這個概念不再陌生。但原生家庭似乎也成了最好用的“背鍋俠”,無論是工作不順、人緣不佳、家庭不幸,都可以歸咎於原生家庭:都是我爸媽當年……我才會……

果真如此嗎?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教授認為,人類在成年之後的心理特性在不斷變化,且是持續發展的。當我們向內去探索原生家庭的影響,向外去重塑現有的家庭關係,就可以超越原生家庭的影響。本期策劃,我們就帶大家一起學習如何超越童年。

説起原生家庭的傷,相信很多人都有不少話要説,我們篩選了幾個最具代表性的,不知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體驗。

因為原生家庭,我……

整理 |翟曉汀

因為原生家庭,我不想結婚

我父母感情不好,常常兩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吵完,我爸好幾天不回來,留下我媽獨自哭泣。我當時還小,跑去安慰我媽,她卻説:“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和你爸離婚了!”無法忍受父母的不和,我早早外出求學。如今雖然談了女朋友,她也在催婚,我卻猶豫不定,因為我不相信自己能從婚姻中得到幸福。

—@超級大毛球

因為原生家庭,我快抑鬱了

從小到大,父母對別人家的孩子讚不絕口,對我卻很吝嗇讚美。考試得了100分,他們會説是題目沒難度;拿到了不錯的offer,他們會説:“就你這水準,不會試用期把你辭掉吧?”總被父母貶低,讓我覺得自己很差勁兒。領導誇我工作完成得好,我會覺得是瞎貓碰上死耗子;同事説我長得漂亮,我卻盯著肚子上的肥肉沉默不語……儘管朋友經常鼓勵我,説我很好,可一回家就被父母打回原形,我感覺自己都快抑鬱了。

—@薇薇

因為原生家庭,我交不到朋友

這個話題我最有發言權。高中離家不超過5分鐘的路程,我媽愣是接送了我整整3年。最誇張的是,我出門要隨時跟她彙報行程。有一次我跟同學約著去博物館,到了才發現博物館因為裝修閉館了。大家商量後決定去稍微遠一點兒的科技館。別人都欣然前往,我卻説:“等一下,我給我媽打個電話。”後來,同學組織活動都不願意叫我了。我今年已經27歲了,還被父母規定晚上10點前必須回家、出門必須彙報,不能穿露肩衣服、戴誇張首飾。同事背地裏叫我“媽寶女”,下班出去玩兒從不叫我。我媽説:“這些人都不正經,會把你帶壞,不找你才好呢!”我覺得越長大越孤獨了。

—@小圓帽

因為原生家庭,我害怕變得平庸

父母很早就離婚了,我一直跟媽媽生活。為了撐起這個家,媽媽一天要打好幾份工。她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我身上,對我的學習要求非常嚴格。沒考好的時候,她會罰我不準吃飯。她經常對我説:“你必須得給我學出個樣兒來,讓你爸看看,讓他後悔!”後來,我考上了重點大學,還拿到全額獎學金,得到出國讀研的機會。畢業回國後,我進入一家國企工作。在單位,我每天都是第一個來,最後一個走,搶著申請出差、學習的機會,為的就是能再往上爬一爬。可我不敢停下來,怕一停下來,就會變得平庸,讓媽媽對我失望。我已經沒有爸爸了,不能再失去媽媽的關注。

—@健談的豆豉

你才是自己人生的第一責任人,3步幫你超越原生家庭

文 |李玖菊(北京大學回龍觀臨床醫學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心理治療師)

每個人的經歷各不相同,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也要因人而異,但有一些基本的原則是共通的。

在分享超越童年的原則之前,我想特別強調一點,這也是能夠超越童年的重要前提,那就是拒絕甩鍋,你才是自己人生的第一責任人。

很多人習慣將問題歸咎於原生家庭,因為甩鍋不用承擔任何責任,自己最輕鬆。這背後是一種受害者心態:我沒有錯,是父母和家庭的問題。既然我沒有問題,為什麼要改變呢?這樣的結果就是徹底喪失行動力,問題得不到解決,痛苦一直持續。

記住,我們已經長大了,有重新選擇的能力和權利。可以選擇繼續當父母人生劇本中的演員,也可以選擇成為自己人生劇本的導演。

“超級大毛球”可以因為害怕重復父母婚姻的不幸而不結婚,也可以選擇從父母的婚姻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好好經營自己的小家庭。

“小圓帽”可以繼續接受母親的控制,也可以慢慢和母親分離,一方面看到母親的局限,另一方面嘗試溝通,讓母親聽到自己的心聲。

“薇薇”和“健談的豆豉”也可以思考這樣的問題:我是真的無法改變現狀還是不願意改變?把責任都推給原生家庭讓我獲得了什麼?這樣的反思能夠幫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學會為自己負責。

出生時,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長大成人後,我們可以選擇過怎樣的人生。這時,我們已不再是無助無力的小孩,可以為自己負責,也應該為自己負責。只有充分認識並承認這一點,我們才能拿回主動權,踏上真正的超越原生家庭之旅。

★第一步:處理和接納

如果總是對父母有怨氣,認為原生家庭對自己的人生有很大影響,也許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機會好好地處理曾經的情緒。

身邊的朋友總是勸我們,過去了就過去了,放下吧。但是當你試圖放下的時候,你會發現怎麼都放不下;或者你覺得自己放下了,但它會通過其他形式呈現出來,比如做夢、睡眠不好,甚至出現身體問題。

如何來處理這些情緒呢?需要有個安全的地方或空間,有個人能夠全然地接受你去講述自己的故事和經歷。在這個空間裏,你可以表達你的憤怒、悲傷、委屈……直到自己真正被看到、被聽到,我們才能真正做到接納自己。

這個傾訴對象可以是你的閨蜜、好友、伴侶。傾訴前,最好這樣叮囑對方:“我很想講講我的故事,希望在這個過程中,你儘量不要做評價,無論是評價我做得對還是錯,只是試著理解我當時經歷了什麼以及當時的感受,幫助我處理一下這麼多年積攢的情緒。”比如莉莉選擇找心理諮詢師傾訴,諮詢師給她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傾訴環境。

如果身邊沒有這樣的人,可以試著寫日記,或者找一個喜歡的寵物或玩偶,向它講述自己的故事。總之,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自己有機會表達情緒,接納自己。

★第二步:理解並和解

處理完積壓的情緒後,我們才有能力看到父母的局限。這個時候,我們就願意去理解父母當年為什麼這麼做,他們經歷了什麼。正是這些經歷影響了他們愛我們的方式,是他們能力有限,而非故意傷害我們,最終與父母和解。

比如,我們可以試著從旁觀者的角度去思考:我的父母是什麼樣的性格?他為什麼是這樣的性格?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長大,又經歷了什麼?這种經歷會給他的人際關係帶來哪些影響?又怎麼影響他對待孩子?

如果你願意,可以找父母聊聊,聊的內容是他小時候的故事,不帶評價地傾聽。也許聽完他的經歷之後,你就能理解他行為模式的動機,進而理解他的局限。理解之後,自然也就不再執著于怨恨。比如當莉莉理解到媽媽的局限是缺少愛的能力,便漸漸放下了對媽媽的怨恨。

★第三步:改變和重塑

完成前兩步後,我們要從原生家庭的模式裏抽離出來,改變自己習慣的位置或狀態,重塑自己的模式。

比如在原生家庭裏,因為我們年齡較小,在當時的認知水準下會有自己的加工和解讀,從而在和父母週而复始的互動中,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和行為模式。現在我們長大了,要從這種無意識的熟悉模式裏抽離出來,試著從成人的角度去看看,此時此刻更加成熟的處理問題的方式是什麼。不再做原生家庭的演員,而是成為自己的導演,安排自己的人生。

在人際關係中再次受到固有思維和模式影響時,我們可以找到一個相對安靜的地方(行為上抽離),然後問自己:我現在受什麼模式困擾?這個模式是我最熟悉但又最困擾我的嗎?一個成年人遇到這個問題會怎麼解決(思維上抽離)?

如果這些還是不能幫你抽離,可以試著找你認為相對成熟的人,聽聽他遇到這種問題會怎麼解決,請他給你一些建議,從而幫助你慢慢抽離原有模式,建立更加成熟的思維模式。(《婚姻與家庭》雜誌特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