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檢察信訪工作引入社會心理服務 用真情融化心中“堅冰”

發佈時間:2024-01-02 11:07:58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王心禾

借“外腦”化堅冰促和諧

——最高檢第十檢察廳將社會心理服務常態化引入涉法涉訴信訪矛盾化解

2023年4月,最高檢第十檢察廳就一起國家賠償監督案件召開聽證會。心理諮詢師全程參與聽證,協助檢察官引導信訪群眾穩定情緒、正確表達信訪訴求、認真聽取法律意見,確保聽證會有序開展。

一場心理談話,讓服刑十余載的他,從痛哭不止到坐下來安靜地聆聽檢察官釋法説理;讓騎著摩托車狂奔700余公里的他,從滿眼戒備到最後發出一聲“大妹子”的親切呼喚;讓為丈夫四處信訪多年的她,從心懷抗拒、言辭激烈,到眼含熱淚、鞠躬致謝……這是2021年以來,出現在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檢察廳12309檢察服務中心真實而令人難忘的一幕幕場景。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人民信訪工作的重要思想,推進新時代“楓橋經驗”檢察為民實踐,2021年3月,最高檢第十檢察廳將社會心理服務常態化引入涉法涉訴信訪矛盾化解工作,圍繞一站式“多元解紛平臺”建設,積極探索建立以“心治”助法治的檢察信訪工作新模式,推動涉法涉檢信訪矛盾在法治化軌道上解決。

為什麼要在檢察信訪工作中引入社會心理服務?社會心理服務又是如何融入檢察信訪工作的?近日,記者走進最高檢第十檢察廳12309檢察服務中心,進行了實地採訪。

初心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司法辦案既要解‘法結’,也要化‘心結’,專業的社會心理服務就是解開信訪群眾‘心結’的重要方式。”説起將社會心理服務常態化引入涉法涉訴信訪矛盾化解工作的初衷,最高檢第十檢察廳12309檢察服務中心主任凡俊回憶起一次長達7個小時的接訪經歷。

李某是一起性侵案被害人的母親,自2013年起就為女兒的案件各處奔走,背負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和生活壓力。那天的接訪從早晨一直持續到下午,其間,她一直陷在抑鬱、悲觀、對立的情緒中難以自拔。

“每年我們都會遇到像李某這樣的來訪群眾,他們長期陷入認知的困局以及‘信訪不信法’等非法治思維中,沒有外界介入很難真正走出來。”基於對李某等信訪群眾困境的共情,加上對接訪工作持續不斷的總結和思考,凡俊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法律專業上的問題可以由檢察官、律師解答,而深藏在信訪群眾心中的困擾,則需要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來應對,“有專業心理諮詢師介入,矛盾化解會更高效,效果也會更好。”

2021年,是最高檢第十檢察廳常態化引入社會心理服務的第一年。這一年,最高檢接待群眾來訪重復信訪數量同比下降12.2%,首次信訪“一次性”有效化解率超過70%。“顯著的實踐成效更加堅定了我們將這項工作機制推行下去的決心。”凡俊告訴記者。

據了解,自2021年3月以來,最高檢第十檢察廳已聘任來自駐京科研院校、醫療系統及社會心理服務組織等的26名資深心理諮詢師和心理學專家學者加入控告申訴檢察諮詢專家庫,組成了一個強大的社會心理服務“智囊團”。截至目前,最高檢第十檢察廳已為信訪群眾提供單獨心理諮詢服務1100余人次,邀請心理諮詢師參與簡易聽證220余場。

溫情

用真情融化心中“堅冰”

“我遇到的信訪群眾很多比較執著,我會運用心理學知識讓他們感受到被共情、被尊重和無條件接納,幫助他們突破內心的‘壁壘’。”控告申訴檢察諮詢專家庫成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杜梅和記者談起了自己接觸信訪群眾的心得。

2022年9月,杜梅參加了一起民事檢察監督案聽證會,接待了案件當事人林某。初見時,林某腋下夾著一件羽絨服,手中抱著一疊厚厚的資料,臉色黑黃,皺巴巴的口罩上方是一雙佈滿血絲的眼睛。原來,他駕駛摩托車一路騎行700余公里來到北京,晚上就在自助銀行裏過夜,羽絨服就是他禦寒的“被子”。

交談過程中,這位68歲老人的形象鮮活了起來:生活中,他是需要長期照顧患病妻子的丈夫,是每天都要接送兩個外孫女上下學的外公,還曾是老年合唱團和摩旅團的成員……

在心理諮詢師溫暖關切的話語中,林某緊繃的面部肌肉漸漸鬆弛下來,眼神也逐漸柔和起來。訪談結束時間很快到了,工作人員請林某去聽證會現場。他夾起自己的“小被子”起身走了兩步,突然停下,回頭期盼地望向心理諮詢師:“大妹子,你和我一起去聽證會嗎?”

“將近一個小時的訪談效果,就在他那句親切的‘大妹子’中得到了肯定。”杜梅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仍然十分感動。

除了聽證會現場,最高檢12309檢察服務中心一樓大廳的多元解紛室也是心理諮詢師們最常奔走的地方。每當接訪窗口有來訪群眾需要心理幫助,接訪檢察官都會請心理諮詢師在多元解紛室為他們開展“一對一”坐診式心理服務。

合力

“法結”“心結”一起解

“檢察官、律師、心理諮詢師凝聚合力,在團隊作戰中發揮各自專長,最終實現化解信訪矛盾的目標。”控告申訴檢察諮詢專家庫成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胡梅談起2023年11月參加一場聽證會後的感受。

信訪群眾吳某因不滿丈夫故意傷害一案判決結果,信訪至最高檢。在聽證會前的訪談時間裏,胡梅對吳某開展情緒疏導和心理評估,隨後與檢察官、律師進行聽證會前集中討論,精準把握了信訪群眾真實訴求,為聽證提供專業意見。了解到吳某早上4點多就起床趕路,還沒吃飯,檢察官立刻聯繫工作人員,將一袋熱騰騰的包子送到吳某手中。

聽證會上,胡梅密切關注著吳某的情緒狀態,並與檢察官一起及時提醒她調整好情緒,充分陳述自己的申訴理由。考慮到吳某目前生活困難,一位律師表示願意為吳某在其他民事訴訟案件方面提供公益法律幫助。

隨著聽證會走向尾聲,吳某的聲音也逐漸平靜,繼而哽咽:“我今天遇到好人了!謝謝你們!我以後一定向前看,過好未來的生活。”兩行熱淚順著她的眼角流下,她站起身向全體聽證人員鞠躬致謝。

司法説理,心理講情。“運用多方智慧協作配合,‘法結’‘心結’一起解,往往能最大程度實現聽證現場息訴罷訪的效果。”凡俊深有感觸。據悉,2021年以來,最高檢召開的簡易聽證會中,信訪矛盾有效化解率超過80%。

“社會心理服務的常態化介入,推動營造了一個群眾能夠依法理性反映訴求的良好法治環境。兩年多來,我感受到檢察信訪秩序顯著好轉。”凡俊説。

據介紹,下一步,最高檢第十檢察廳將在吉林、江蘇、寧夏等12個省份開展試點工作,指導試點地區檢察機關深入摸索、總結、提煉高質效辦理涉法涉檢信訪工作的辦法和制度,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提供檢察新經驗。

(檢察日報 見習記者 高梅 記者 王心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