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藍皮書報告|“雙減”政策實施後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變化分析

發佈時間:2023-08-15 08:02:22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陳祉妍等

作業量減少,運動時間增加,有利於中小學生心理健康

為了促進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及全面發展,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意見》要求“切實提升學校育人水準,持續規範校外培訓(包括線上培訓和線下培訓),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以下簡稱’雙減’政策)”。“雙減”政策成效如何,對中小學生學業和生活産生了哪些影響,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國民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以下簡稱報告)中發佈了《“雙減”政策實施後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變化分析》。該報告從學術的視角關注和分析了“雙減”政策實施後我國中小學生學業和生活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在“雙減”政策實施後開展全國調查,共收集11440份中小學生有效問卷。

一、近一半小學生作業量減少

報告指出,有45.0%的小學生、20.1%的初中生、6.2%的高中生作業量相較于上學年更少了,小學生作業量減少較為明顯。

整體而言,不同地區的中小學生作業量變化情況存在差異。在小學生群體中,西部地區小學生的作業量更少了的人數佔比最高(48.0%),作業量更多了的人數佔比最低(19.1%)。在初中生中,中部地區初中生作業量更少了的人數佔比最高(58.8%)。

二、超過半數的初中生和小學生體育運動時間增加

報告指出,有58.2%的小學生、54.2%的初中生、27.1%的高中生體育運動時間相較于上學年更多了。

整體而言,低年級學生體育運動時間更多了的學生人數佔比較高。此外,在參與調查的小學生中發現,隨著家庭經濟狀況的提升,體育運動時間更多了的人數佔比呈上升趨勢,體育運動時間更少了的人數佔比呈下降趨勢。

三、近三分之二的小學生發展興趣愛好的時間增加

報告指出,有66.1%的小學生、37.6%的初中生、45.6%的高中生發展興趣愛好的時間更多了。

在參與調查的小學生和初中生中,發展興趣愛好時間更多了的男生人數佔比均高於女生。此外,在小學生群體中,總體呈現小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越好,發展興趣愛好的時間更多了的人數佔比越高,發展興趣愛好的時間更少了的人數佔比越低的趨勢。

四、“雙減”政策有利於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

報告指出中小學生作業量的減少、體育運動時間的增多和興趣愛好時間的增多,對於心理健康具有積極作用。

在參與調查的中小學生中,認為作業量更少了的學生,心理健康水準更高,抑鬱風險檢出率最低(16.0%);認為作業量更多了的學生的抑鬱風險檢出率最高(33.5%)。認為體育運動時間更多了的學生,心理健康水準更高,抑鬱檢出率最低(18.4%);認為體育運動時問更少了的學生的抑鬱風險檢出率最高(38.9%)。認為發展興趣愛好的時間更多了的學生,心理健康水準更高,抑鬱風險檢出率最低(15.5%);認為發展興趣愛好的時間更少了的學生的抑鬱風險檢出率最高(39.4%)。


建議與對策: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預防工作該如何做

一、繼續貫徹落實“雙減”政策,平衡學生時間分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雙減”政策實施後,多數學生作業量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課業負擔,體育運動時間和發展興趣愛好的時間增加,增強了體質的同時豐富了課餘生活。對此,應當繼續落實貫徹“雙減”政策,在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同時,引導學生規律作息,保障孩子的睡眠時間,鼓勵學生增加運動時間,增加學生體質,科學利用課餘時間,培養學生發展興趣愛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重視高中生課業壓力,關注高年級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面對高年級青少年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高發與學業壓力過重的狀況,一方面,社會、學校和家庭要更加重視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完善健全高中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預防機制,完善學生心理健康監測與預防工作。另一方面,除了關注小學生和初中生的課業壓力外,應當重視高中生課業壓力過大的問題,在提升學校教學品質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鼓勵學生多運動,充分運用課餘時間,高效學習的同時關注自我成長,提升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水準。

三、學校、家庭、社會多方聯動,為學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經濟狀況等家庭環境因素影響著學生的學業和生活變化,同時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此,學校和家長要增強家校溝通,實現家校共育,幫助學生在校園和家庭中具有良好的成長環境,健全人格,強健體魄。此外,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多方聯動共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加快形成學校、社區、家庭、醫療衛生機構多方聯動的心理健康服務模式,建設有利於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環境,為學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獨家授權刊發 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