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災後心理疏導如何開展?專家:幫助重點人群度過“四期”

發佈時間:2023-08-14 14:22:39 | 來源:北京日報 | 作者:佚名

目前,北京各項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展開。如何做好受災群眾及一線搶險救災人員的災後心理疏導?9日,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專家提示,要幫助重點人群順利度過“四期”、建立“三感”,開始新的生活。

“人類可能面臨各種災難,比如地震、洪水、饑荒等等,這些可能造成親屬的去世以及財産的損失,並可能導致創傷後應激障礙,出現心理創傷。”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表示,這次洪災,黨和政府一直在全力支援受災地區和群眾,這種支援系統可以幫助被影響的人把心理創傷減到最小,“部分人群難免會産生一些心理問題,就需要專業人士給予科學的支撐。”

“根據災難事件對不同人群心理影響程度的不同,一般將需要救助的人群分為四類:直接受災群眾,遇難者家屬及親人,親臨災難現場的一線救援人員,以及相關從業者、耳聞目睹災後畫面的群眾等。”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心理中心主任醫師錢英介紹,老年人、兒童和孕婦群體也是需要特別關注的重點人群,要避免給這些人群留下心理創傷。

“災後1至3天,甚至1到2周的時間,稱為急性應激反應期,我們應該要做的是幫助經歷災難的群眾恢復安全感、連接感、效能感,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和體驗,恢復心理健康。”錢英説,由於自身身體健康狀況下降、遭遇親人去世等情況,災難可能會使人們遭遇一定的心理衝擊,從長遠來看,大部分人會經歷4個心理階段——麻木震驚期、否認追尋期、混亂沮喪期、重新連接期。

麻木震驚期是心理創傷的早期階段,是一種應激性的心理保護機制,人們在主觀上會對所遭遇的不幸持有麻木、冷漠、遲鈍的態度。“此時,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是正常的心理過程,不要對自己的這種情緒感到過分自責。”錢英介紹,這一階段,恢復安全感是核心,要幫助受災人群回到安全的地方、處於熟悉的環境,保證他們的衣食住行,有家人或者志願者的陪伴。

在否認追尋期,人們可能會否定所經歷的事件的真實性,有意回避相關的話題,想方設法追尋逝者仍然存在的線索、追憶逝者的生活習慣等。“這種現象,通常發生在遭遇了嚴重創傷的個體身上。”錢英解釋,對於處於這種階段的人,親友應該保持理解、陪伴、共情的態度,幫助他們找到“連接感”,不要強行將其拉回現實,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到醫院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進行一些輔助性的治療。

而處於沮喪期的人群,已經接受了事實,常常會産生悲傷、沮喪、無助的情緒,陷入自我價值懷疑和焦慮,表現為失眠、食欲不振,對任何事物失去興趣等狀態。“此階段較長,一般持續3至6個月,可以通過閱讀一些有益的書籍,幫助自己走出心理困境,緩解消極情緒。”錢英説,重新連接期則是人們逐漸恢復、重新建立積極情感的階段,她建議,除了保持正常的生活習慣,提升連接感、能效感是關鍵,“可以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重新找回自我價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