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端午習俗傳承千年 競渡的起源為什麼是鳳舟?

發佈時間:2024-06-11 09:19:07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金旭 | 責任編輯:張靜

題:端午競渡的起源為什麼是鳳舟?

——專訪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教授田兆元 

端午節擁有龍舟節、重午節、浴蘭節等20余種稱謂,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別名最多。各地不盡相同的端午習俗,寄託了人們驅邪避疫、祈福納祥的美好願望。蘭花飄逸、艾葉清香、粽子軟糯、龍舟賽激烈……端午習俗傳承千年,亦走向世界。端午競渡的起源為什麼是鳳舟?端午節何以成為世界性節日?如何探索端午節的多元化表達方式?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教授田兆元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屈原《九歌》有雲“浴蘭湯兮沐芳”。浴蘭、佩蘭是端午節重要的文化本源之一,為何這項習俗並未像挂艾葉那樣在民間廣為流傳?

田兆元:端午節又稱“浴蘭節”。浴蘭是盛夏時節重要的保健方式,具有除濕、防暑功能。浴蘭、供蘭最初是一種祭神的禮儀,這種人神共用的蘭香花沐浴在屈原時代似乎已成習俗,也成了屈原的最愛。《離騷》中寫道“紉秋蘭以為佩”“朝飲木蘭之墜露”——蘭香代表了一種審美和對雅文化的追求。時至今日,江浙滬地區還延續著佩蘭的習俗。

蘭香為士大夫所鍾愛,艾香則是民眾心中的香。艾香濃烈,與蘭香的雅致形成鮮明對比。在荊楚之地,五月初五插艾、佩艾已成為一種習俗。或許是因為蘭香太過“貴族化”,加之製作成本高、難度大,簡便易行的艾香更受百姓青睞。五月是艾葉收穫的季節,艾草的植物屬性與五月相屬,使得艾香在民間更受歡迎。

中新社記者:端午競渡的起源為什麼是鳳舟?經歷了哪些演變和發展?

田兆元:端午競渡的起源是鳥舟競渡,龍舟競渡到南宋時才在端午競渡中佔據主導地位。浙江鄞州出土的春秋時期銅鉞競渡紋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競渡圖像,圖中划船者皆佩戴羽冠,由此衍生出“羽人競渡”的説法。受鳥崇拜影響,競渡船都不同程度地飾有鳥紋,也就有了“鳥舟競渡”的傳説,後來稱為“鳳舟競渡”。

在唐朝,皇家都在自家的池苑中舉行鳥舟競渡,朝廷向臣子賜衣賜物,端午節成為和諧君臣關係的節日。龍舟過去是帝王的獨享專利,但到了南宋時期,由於不再設置民間的龍舟禁忌,龍舟競渡成為全民性的端午節俗。

中新社記者:端午節怎樣生動展現中華文化的統一與多元?

田兆元:端午的鳳舟競渡,由最初的邊裔關懷與撫慰,最後融入以龍舟競渡為中心的多元一體文化譜係格局,為端午節的文化傳承注入強大活力。

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競渡,都發生在南方,説明端午競渡的發生不僅是一項民間傳統,也是國家安定邊裔族群的一項民間制度。無論是將鳳舟競渡理解為區域英雄崇拜(楚地屈原、吳地伍子胥、越地勾踐等),還是水軍操演,其本質是競爭遊戲,把可能發生的現實衝突化為一種競爭遊戲,是文明的體現。

龍舟競渡,通過盛大的表演儀式,展現了人、龍和諧互動的畫面。點睛儀式,作為龍舟競渡不可缺少的一環,為龍頭賦予了神韻,寓意著龍舟的活化。划船手們與龍舟融為一體在水中奔騰,不僅凝聚著古人對龍的崇拜,也展現出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奮發向前的精神風貌。時至今日,在湖北洪湖、廣東揭陽、四川廣元等三大傳承區,鳳舟競渡依舊保持著勃勃生機;在福建,鳳舟競渡與祭祀媽祖相結合;在上海羅店鎮,劃龍船重裝飾、輕競渡,融合了祭祀、祈福和水上表演……端午競渡的多樣性是對歷史文化的演繹與傳承,也是對民眾幸福生活的生動詮釋。

中新社記者:中國端午節何以成為世界性節日?端午節在進入世界其他國家的過程中如何與當地習俗相融合?

田兆元:龍舟競渡以其絢麗的色彩和激昂的競技精神,與世界各地交流、分享中國的節日文化和民俗文化。在烏茲別克撒馬爾罕,有一幅唐代描繪武則天乘鳳舟的壁畫。此圖見證了競渡遊戲進入中原,並沿“絲綢之路”傳播至中亞,生動展現了端午文化借助鳥舟競渡走向世界的圖景。2009年9月,端午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節日。

中國端午節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其跨越民族、國家的界限,以不同的形態在世界上被傳承。在南韓,“江陵端午祭”祭拜當地的山神和城隍,祈求風調雨順、莊稼豐收;在日本,端午節漸漸變成男孩子的節日,人們在家門口豎起鯉魚旗,擺上武士偶像、盔甲和戰帽,寄託著父母對孩子們勇敢、堅韌和不畏挑戰的美好期許;在歐美國家,端午節則化身“龍舟體育節”,展現五月的水上狂歡……這些都是世界端午文化譜係的不同呈現方式,是優秀中華文化的世界分享,將中華文化中具有共同價值的部分融入其他國家的文化中,“在地化”演繹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

端午節的文化內涵豐富而深遠。無論是浴蘭、佩蘭的習俗,還是激烈角逐的龍舟競渡,水都扮演著關鍵角色,它象徵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此外,龍舟競渡的精髓在於團隊精神,選手們同心協力,勁往一處使,將奮楫爭先、勇往直前的龍舟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在激烈的競爭中結下深厚的友誼,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審美性與和平性,這些文化特質正是端午節文化得以向世界傳播的重要原因。

中新社記者:我們應當如何深入探索端午節的多元化表達方式,以豐富和拓展這一節日的文化內涵?

田兆元:當龍舟競渡成為主體,曾經作為主流的鳳舟競渡與浴蘭習俗開始淡化。同時,因為浴蘭習俗實施難度高,簡單易行的插艾葉習俗便佔據主流。儘管如此,這些傳統的習俗並未完全消失,它們在民間仍被傳承著,成為一種文化記憶和地方特色,展現出端午節慶的多元性和生命力。

我們在傳承端午節慶文化的同時,這些曾經的端午多元表達也應該得到尊重,如鳳舟競渡豐富的文化內涵、浴蘭節的雅致氣韻與健康價值等,這些都是值得弘揚的端午傳統。我們不能只傳承龍舟競渡、插艾防疫等敘事,把豐富的內容簡單化、多元的價值單一化,而是要從文化譜係的視野出發,在整體性、多元性和互動性中發掘創新其傳統價值,構建富有活力的節慶敘事。(完)

受訪者簡介:

田兆元,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神話學與民俗學,非遺保護與資源轉化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上海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多項,相關著作入選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擔任多項文旅項目策劃顧問。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