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國家文創實驗區成立十週年 多項重磅成果發佈

發佈時間:2024-06-07 17:45:56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蘇向東 | 責任編輯:姜壹平

6月7日,2024國家文化産業創新實驗區發展大會在北京朝陽舉辦。圖為大會現場。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中國網6月7日訊 (記者 蘇向東)適逢國家文化産業創新實驗區成立十週年,6月7日,2024國家文化産業創新實驗區發展大會在北京朝陽舉辦。AlGC視聽産業創新中心啟動建設,北京朝陽影視服務中心正式揭牌,北京朝陽影視産業聯盟宣告成立,一系列最新成果將加快推進文化産業智慧化、數字化水準,引領全國文化産業持續創新發展。

作為2024北京CBD論壇文化版塊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屆發展大會以“文化·光影·融合·新質”為主題,邀請國內外一流科學家、行業專家、學者、企業家等共同研究、探討數智時代培育壯大文化産業發展的前景、技術和途徑,以期加快電影科技創新和工業化進程。

國家文創實驗區作為文化和旅遊部、北京市採取部市合作共同推動的唯一國家級文化産業創新“試驗田”,銳意改革創新,積極搭建行業交流對話平臺,十年發展成果豐碩,區域文化産業政策環境不斷優化,已成為引領全國文化産業創新發展的核心區。截至目前,朝陽區登記註冊文化企業10萬家,其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達2487家,居全市首位;規模以上企業年實現收入超過3000億元,約佔全國的2.4%。

大會上,北京朝陽區宣佈啟動建設全市首個AlGC視聽産業創新中心。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生成式人工智慧(AIGC)在影視行業應用成焦點

大會上,文旅部、中國電影博物館、北京市相關部門及朝陽區領導分別致辭,對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影視行業創新發展提出寶貴建議。北京朝陽區宣佈正式啟動建設全市首個AlGC視聽産業創新中心,推動生成式人工智慧、超高清視聽等新技術在視聽産業及相關領域的前瞻佈局、技術孵化與應用開發,著力構建視聽産業生態圈,激發視聽科技融合發展活力,打造中國數字視聽産業製作中心。

生數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唐家渝闡述AIGC創新實踐前景。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在主旨演講環節,生數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唐家渝以“AIGC應用層發展趨勢”為題,闡述AIGC創新實踐前景;澳大利亞雪梨科技大學跨學科創新學院院長、英國數字創意機構倫敦市場COO,分享AI時代數字場景、沉浸式體驗的相關探索經驗;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向勇分享了“智慧時代的藝術創意”的思考與實踐。

澳大利亞雪梨科技大學跨學科創新學院院長分享AI時代數字場景探索經驗。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在人工智慧、Web3.0技術融合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如何進一步發揮文化強區的優勢,把握新一輪科技升級機遇,通過推動人工智慧與文化産業的融合,真正發揮朝陽文化沃土的産業培育功能,為科技産業找到全新的爆發點,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實現朝陽區優勢産業的互促升級,是我們今天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國家文創實驗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朝陽區,科技賦能影視産業發展特徵尤為突出,以墨境天合、鼎盛佳和等為代表的領軍型影視後期製作公司,不斷探索用人工智慧賦能影視行業從編劇、創作、後期製作、全流程管理方面的應用,不少頭部影視公司成立了專門的AI部門,深度開發運用科技工具,提升了影視産業細分環節的標準化、規範化和智慧化水準。

北京朝陽將打造“國際一流的影視製作基地”

圍繞深化國際一流影視製作基地建設,發展大會舉行了北京朝陽影視服務中心揭牌、北京朝陽影視産業聯盟成立儀式。

今年4月,朝陽區在全市率先設立了影視行業服務機構,北京朝陽影視服務中心的揭牌,正是對上述服務機構的進一步強化和升級,將重點幫助影視企業協調服務影視劇拍攝取景,培育精品影視作品,推廣影視行業相關技術應用服務,開展影視文化展示交流和對外合作等。

同時,朝陽區還邀請30家重點影視企業,成立北京朝陽影視産業聯盟,鼓勵和支援影視企業創新經營模式,搶佔AIGC新賽道,加強“AI+新媒體”融合探索,為影視産業發展貢獻力量。

依託區域優質的影視資源和活躍的創作氛圍,朝陽區形成了完整的影視全産業鏈集聚生態,影視成為朝陽文化發展的又一靚麗“名片”。截止目前,全區現有登記註冊影視企業3207家,規模以上影視企業406家,分別佔全市的25.1%和59.2%,均居全市首位。2023年,全區規模以上影視企業實現收入266.0億元,同比增長2.1%。

當天,國家文創實驗區十週年發展成果展、優秀影視作品海報展、文化科技企業人工智慧大模型最新應用成果展等系列展覽活動同時舉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