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國寶裏的“芒種”節氣,生生不息的華夏密碼

發佈時間:2024-06-06 09:09:00 | 來源:現代快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姜一平

6月5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芒種。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在和大自然的相處中,中國人極其智慧地把節氣和生存、生活聯繫在一起,以節氣把握時間規律、指導農耕生産。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是革故鼎新、輝光日新的文明,靜水深流與波瀾壯闊交織”。作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節氣文化生動彰顯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真正印證了總書記所説的“中華文明別開生面,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跨越,發展出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

在各大博物館的國寶文物中,“芒種”留下了亙古彌新的文化印記。這些印記至今仍然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中,是今人對於千年歲月、列代祖先的脈脈溫情。

漢畫像石裏的《牛耕圖》,提醒著人們抓緊播種

二十四節氣之一的芒種,在初夏,端午節前後。此時,正是北方收麥與南方種稻的時候,因此“芒種”也可解釋為“有芒的麥子搶收,有芒的稻子快種”。

宋代詩人陸游寫道:“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雖説收種兩頭忙,但芒種這一節氣名稱,更側重於前瞻性地提示人們,勿過天時,抓緊播種,以成豐年。

一年好景在春耕。不誤農時,是中華文明積澱下來的傳統智慧,飽含著新時代“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戰略定力和深遠考量。

茁壯的莊稼、裝滿肥料的大車、挑擔送飯的老者、奮力揮鋤的婦人、健步驅牛的農夫、播撒種子的兒童……在漢畫像石裏,可以看到漢代田間耕種的忙碌情景。

江蘇徐州出土的《牛耕圖》漢畫像石顯示,一個農民扶犁犁地,犁由二牛牽拉。一人揚手撒種子跟在扶犁後面。他的後面停著一輛車,車旁臥著一隻狗。旁邊有一個趕牛者,後面有一人挑著擔子,像是送食物的。

“牛耕圖”是漢畫像石上常見的題材,山東滕州、鄒城漢畫像石,江蘇徐州漢畫像石,陜北米脂官莊畫像石上均有。正如諺語所説“小滿趕天,芒種趕刻”,或許,這是老祖宗在提點後人,無論春種還是秋收,都要搶時間、佔先機。也提醒著今天的人們:趁天長,及良時,努力請從今日始。

芒種,又逢即將到來的高考,這個節氣仿佛有了另一層的意義。象徵勞作與回報的哲理,與高考所承載的夢想和奮鬥的本質一致,這也正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價值體現。

梅子青和博山爐裏藏著老祖宗的生活情趣

節氣的深厚意蘊,還在於它與中國人的詩意氣質、審美品格、價值追求等緊密而深刻地聯繫著。芒種,意味著仲夏正式開始,也帶來青梅初熟。梅子等時令水果登上了餐桌,青梅酸澀,所以芒種時有煮梅食梅的説法,例如《三國演義》中的“青梅煮酒論英雄”典故。

“雨過天青雲破處,梅子流酸泛青時。”新鮮的梅子令人口舌生津,而梅子青瓷器則讓人在燥熱的天氣撫平煩悶。無錫博物院的龍泉窯梅子青釉鬲式爐,蘇州博物館的龍泉窯梅子青菊瓣紋洗……釉色瑩潤青翠,猶如青梅。

梅子青是龍泉窯于南宋時期創燒的品種。採用多次施釉法,釉層比粉青更厚,入窯後經高溫強還原焰燒成。

梅子青僅在南宋一朝燒造,存世極少,又多為倣古銅器和玉器造型的古雅之品,彌足珍貴。

和梅子成熟一起到來的還有梅雨季,芒種時節,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長達一個月左右的持續陰雨天氣。梅雨開始的時間叫“入梅”,結束的時間則叫“出梅”。

連日的陰雨連綿,讓衣服潮濕不易幹。“雲柱礎,水樓臺。羅衣費盡博山灰。”南宋詞人辛棄疾在《鷓鴣天·賦梅雨》中展現了古人在梅雨季處理衣物的方法,那就是以香熏衣。

香爐在宋代盛行,博山爐尤為出名。博山爐是自漢代就有的香爐款式,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揚州邗江甘泉2號漢墓出土的鎏金銅博山爐。每當香點起來,青煙飄出,繚繞爐體,群山靈動,景象朦朧,更像置身於傳説中的仙山之中了。

芒種,傾注著晶瑩的汗水,也交織著生活的智慧和情趣。

2018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觀察太陽週年運動形成的知識體系及實踐,體現著順天應時的思想智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鮮明標識。

如今,古老的智慧在新時代、在廣袤中國大地依舊綻放璀璨光芒,煥發勃勃生機。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胡玉梅 裴詩語/文 錢念秋/視頻製作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