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黃河裏的石頭會“説話” 內蒙古畫師用黃河石講愛的故事

發佈時間:2024-04-11 10:07:50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烏婭娜 | 責任編輯:張靜

題:黃河裏的石頭會“説話”內蒙古畫師用黃河石講愛的故事

人物清晰的下頜線、凸起的鼻子、閉著的眼睛……石頭上原有的凹凸紋理在魯婷的畫筆下被勾勒得栩栩如生。

烏海市是黃河進入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第一站,魯婷就生長在黃河邊。

圖為魯婷(左)在石頭上畫畫。中新網記者 烏婭娜 攝

  “黃河水滋養著北方大地,黃河大合唱給人凝心聚氣的力量,小時候不懂,原來‘母親河’不知不覺間給予我們這麼多。”魯婷回憶道,上學時最開心的就是老師領著學生們一起去黃河邊撿石頭,黃河水緩緩流淌,在陽光的照耀下,裸露在水面上的石頭忽隱忽現、閃閃發光,仿佛在講述一個個故事。

直到2016年,在從事近20年的教育工作後,憑藉繪畫功底,魯婷正式開始在石頭上作畫。

圖為魯婷創作的黃河石畫。中新網記者 烏婭娜 攝

魯婷向記者介紹道:“最初撿了7塊石頭,重新構建了一個故事,創作了第一個系列《福河兒女圖》,她們共同守護和潤澤著大地,以此表達生生不息、不斷繁衍的生命狀態。”

愛,是魯婷所有作品的核心主題。她用細膩的筆觸表達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

女孩打開窗,風把花瓣吹起,被女孩編到了辮子裏;孩子擺脫稚氣逐漸長大,與母親依偎在一起,無言卻溫暖;一對年邁的老人相擁著對視,相伴一生的愛意在眼神間流淌……這些內容被魯婷在石頭上一一呈現。石頭的形狀可以是人的臉、樹的枝、水的浪。

魯婷説,她在畫之前通常要找到石頭的“眼睛”,才能確定要表達什麼性格的人、動物或者植物。在魯婷看來,石頭是有生命的,它“會説話”,只是性格不一樣,有的比較“開朗”,初次見面彼此就能“侃侃而談”,有的就很“含蓄”,常常要很久很久之後才能與它“對話”。所以畫什麼、什麼時候畫都需要一個緣分和契機,而每一個黃河石畫創作的時間也不都一樣,短則五六天,長則一年。

魯婷常常在安靜的環境中與石頭相對而視,她笑著説:“有時候半夜還在看石頭。”

曾經有一塊石頭,魯婷拿到了之後一直沒有創作靈感,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位母親和兩個孩子,她感受到了母愛,以此為主題畫出了《溫暖的南風》系列。其中包括取自詩經“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的《凱風》;調皮的孩子背對著媽媽玩鬧的畫面,則以泰戈爾的詩《金色花》來命名。

圖為表達母愛的黃河石畫。中新網記者烏婭娜 攝

  “我在黃河石上感受到最多的就是中國女性和中國媽媽的力量與美。”與從事教育有關,魯婷一直在與孩子和母親打交道,同時身為媽媽和女兒的魯婷説:“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與母親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未來與世界的關係。”

此後,她又創作了表達不同性格的中國女性形象的黃河石作品《小秋風》系列。

“我很幸運遇見了這些黃河石,黃河石的狀態是自由的,我甚至覺得他比白紙都要好,它的每一個角度都給你靈感。有1萬塊石頭,我可以講1萬個故事。”魯婷説道。

如今,魯婷回看自己最初的作品,覺得畫面有些“滿”,現在的創作她會適當留白,給觀賞者以更多自由欣賞的空間。“畫了這幾年後,我越來越回歸到自我的狀態,這是每個畫者最終的追求。”

圖為魯婷創作的部分黃河石畫。中新網記者烏婭娜 攝

  2018年,魯婷在烏海市海南區黃河邊的賽汗烏素村創建了黃河石畫工作室。她説:“我有一個夢想,就是用黃河石在這個村子裏講述符合當地民俗風情的幸福故事。我很慶倖我在這個地方成長,這裡的鄉愁始終打動著我。所以我願意把我的石頭都放在這,不管有沒有人來看,他們都屬於這裡。”(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