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專家闡釋陶寺遺址三重葬儀空間 禮制或在史前已初步形成

發佈時間:2024-04-01 10:57:00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胡健 | 責任編輯:和海佳

中新社太原4月1日電 (記者胡健) 4月1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發佈陶寺遺址其中一座墓葬的研究成果,該墓葬呈現出特殊的三重葬儀空間,反映墓主生前的社會關係,同時也可管窺距今4300多年的陶寺文化和社會喪葬禮儀,説明禮制在陶寺社會或已初步形成。



陶寺遺址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還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戰國、漢代及金、元時期的遺存。1978年至1985年間,陶寺遺址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考古機構的發掘下,共發掘墓地面積4萬平方米,已清理其中的1309座墓葬。其中,M2172墓在埋葬形態上有諸多特殊之處。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介紹,與陶寺遺址同類墓葬相比,此墓既有較為豐富的隨葬器物,又有較大數量的葬豬現象。墓室由內及外區分為三重空間,第一重是墓主棺室、棺外與二層臺之間為第二重空間、二層臺屬於第三重空間,這種有意的空間營建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當時的部分喪葬禮儀,同時向其他社會群體展示該社會群體的財富、等級和權力狀況。


此外,從出土的58副豬下頜骨分析判斷,商周時期以及後世流行的赗賻制度,或許早在龍山時代就已有一定萌芽。


赗賻制度是一種助葬制度,是葬儀或喪禮的重要部分,是送葬人贈送給死者和死者家屬物品的喪葬禮制。高江濤認為,M2172中的豬下頜骨是葬儀中送葬人的助葬之物,可以推斷葬儀中不同家庭或大家庭人員拿著有定數的豬下頜骨,按照一定先後順序依次擺放,表達與墓主人的密切關係和對墓主人的哀悼。


高江濤表示,赗賻起源於史前時期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互助行為,龍山時代較為原始和隨意,周代明確形成並得到發展,商代很可能是其濫觴期。此後,這種互助行為與社會地位等級、宗法禮制等結合,逐漸成為一種喪禮制度。由此説明,4300多年前的史前,禮制在陶寺社會或已初步形成。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