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守護城市之根傳承文明之光

發佈時間:2024-04-02 10:40:24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田豆豆 | 責任編輯:姜一平

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守護城市之根傳承文明之光(探訪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本報記者 田豆豆

20年前,人們説起湖北武漢的建城史,一般會上溯到三國時期的夏口城,這是有文獻記載的武漢最早的城址。然而現在,考古發現讓大家認識到,位於武漢市黃陂區的盤龍城才是武漢“城市之根”。

盤龍城遺址是夏商時期一處重要的遺址,是中原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向南擴張過程中在江漢地區形成的規模最大的中心聚落。它的發現將武漢的建城史推到3500年前,實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2024年是甲辰龍年,絡繹不絕的遊客走進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文物中穿行,找尋龍的印記;在遺址上漫步,傾聽歷史的回音;在泥土中挖掘,體驗考古的不易;在畫紙上揮毫,描繪自己心中華夏文明最美的樣子。

是古城遺跡,也是美麗公園

陽春時節,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裏,芳草如茵,花紅柳綠,一到週末和節假日,就聚滿了踏青的遊人。

順著小路前行,走到盤龍城城垣遺址,此處視野十分開闊,可以看見前方有一圈高於地面3米多的土臺,土臺邊環繞著一條鵝卵石帶,這便是古代的“城池”。考古研究證實,鵝卵石所在地曾是護城河,後來乾涸了,3米多高的土臺則是盤龍城的夯土城墻。1954年,武漢遭遇特大洪水,群眾在此取土築堤抗洪時,無意間發現土下埋藏著大量古代陶器碎片。洪水過後,考古專家到此勘探、發掘,逐漸揭開了盤龍城的神秘面紗。為防止水土流失和人為踩踏造成破壞,工作人員清理表層浮土和樹根後,選取與原土性質相似的土壤夯實邊坡,經過覆草綠化,城垣及城門的輪廓清晰可見。

方形的城垣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商代宮殿遺址。在盤龍城東北角地勢高平的夯土臺基上,共發現3座宮殿基址。其中一號宮殿為四開間建築,二號宮殿為不分間的廳式建築,兩座宮殿呈“中軸對稱”“前朝後寢”的佈局,是中國傳統宮廷建築佈局的最早實證之一。為避免日光、雨水等對遺址的侵蝕,考古發掘之後,宮殿遺址以土回填。在回填後如何向遊客展現宮殿的面貌呢?最初,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採用夯土築墻的方式,但土墻很快被雨水侵蝕破壞。專家反覆研究,終於研發出一種適於砌墻的GRC材料,結合3D列印技術,請非遺傳承人“泥人胡”利用泥塑工藝築墻,以斷壁殘垣的形式展示一號宮殿木骨泥墻、夯土築造等建築工藝細節。新材料鑄造的“泥墻”“木柱”,看似破舊,充滿滄桑感,實則堅固持久。每個柱洞的位置、墻體的厚度、建築的材質,都嚴格按照考古資料復原展示,讓人們能夠直觀地了解商代宮殿的形制、結構和建築工藝。

寬闊疏朗的遺址公園內,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是唯一的大型地面建築。建築呈土黃色,最高處僅11.9米,與周邊環境幾乎融為一體。建築設計將城、臺與自然坡地巧妙結合,建築底部的倣土墻圍合公共儀式廳、基本陳列廳與庭院,體現古代築城方正、圍合的特點,頂部打造成一個觀景平臺。不少遊客來到博物院,先與建築來個親密合影,再登上屋頂的觀景臺,將盤龍城遺址盡收眼底。博物院開放4年多來,已累計接待海內外遊客300余萬人次,成為武漢新晉的網紅打卡點。

“要讓遺址公園‘美’起來,讓文化之美與自然之美、建築之美融合,吸引人們走近遺址,慢慢愛上遺址、愛上傳統文化。”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院長萬琳説。

有厚重歷史,也有輕鬆體驗

走進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透過兩排方形探坑造型的巨大天窗,明媚的陽光灑滿大廳。博物院基本陳列為“江漢泱泱商邑煌煌——盤龍城遺址陳列”,包括“浪淘千古”“故邑風物”“角立南土”三部分。第一部分“浪淘千古”梳理了盤龍城遺址60余載考古曆程,闡明盤龍城為何被認定為武漢“城市之根”。第二部分“故邑風物”展示了考古學視角下盤龍城遺址的興衰、變遷與文化面貌,從多個角度還原盤龍城的生産生活圖景。第三部分“角立南土”講述在夏商時期大的文化背景下,盤龍城的地位和作用、它與中原和周邊地區的關係以及對後世的影響。

約西元前17世紀的夏代晚期,第一批先民來到盤龍城定居。他們在這裡開荒拓土、繁衍生息,聚落範圍不斷擴大。西元前16世紀,商王成湯南征江漢,盤龍城納入商王朝勢力範圍。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商代早期的夯土城墻、大型宮殿建築、貴族墓葬和鑄銅遺跡,出土了青銅器、玉器、陶器、石器等文物3000余件,證明盤龍城在商代是南方的政治、軍事中心城邑。

商代龍形綠松石鑲金飾件是“鎮館之寶”之一。“它發現于2014年元旦當天,大家開玩笑説這是一份新年禮物。”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考古研究部主任王穎説。泥土中,綠松石碎片排列成奇特的圖案,中間兩隻純金的“眼睛”歷經數千年仍熠熠生輝。經過考古復原,這些綠松石與黃金片組合成一首雙身的龍形,十分精緻美麗。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過嵌綠松石銅牌飾,但其中未見黃金。盤龍城發現的商代早期綠松石鑲金飾件十分罕見,吸引了許多人來此“尋龍”打卡。

另一件重器是商代銅雕花鉞形刀。刀身寬大,中間鏤空裝飾著似龍又似鳳的靈動圖案,刀刃不鋒利,美觀性大於實用性。刀背處有3個細長的小孔,專家推測它原來可能綁縛在一件器物上,是用於象徵身份的禮器。

直徑22釐米的有領玉璧是目前所見商代長江中游地區體量最大的有領玉璧,是商王朝的代表性玉器。長5.5釐米、寬5釐米的商代玉戚通體圓潤光滑,製作精巧。戚本是兵器,而玉戚具有祭祀神明、象徵權力的功能。

造型各異的古代器具究竟是做什麼用的?博物院不僅給“鼎鬲簋觚爵甗觶斝”等生僻字配上注音和註釋,還創設了不少小玩具、小遊戲,讓孩子們在遊樂中學習文物知識。

魔方的左邊畫著電飯煲、蒸鍋、湯鍋等現代廚具,右邊畫著鬲、斝、甗等古代廚具,轉動魔方,讓二者中間的米飯、雞腿等圖案拼合起來,便配對成功。“原來鬲就是蒸鍋啊!”孩子們在笑聲中一下子記住了文物的名稱和功能。

“我們的策展布展團隊很年輕,大多是90後、00後,力圖用輕鬆的方式呈現厚重的歷史,讓觀眾對歷史文化産生親近感、親切感。”王穎説。正是由於這份匠心,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獲得了“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院”等榮譽稱號。

是知識殿堂,也是創意園地

“近年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越來越高漲。以前我們辦講座,聽眾一般不多。現在大不一樣了,開講座的消息一發佈,幾個小時內聽課名額就預約滿了,很多時候還要現場加座。”萬琳高興地説。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自2021年開始舉辦“盤龍城論壇”系列講座,先後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王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昌平等專家,圍繞青銅文明、荊楚考古、探源工程等主題,推出精彩學術報告,幾乎每場講座都座無虛席。今年以來,博物院舉行講座的頻次從一個月一次提高到一週一次,更好地滿足公眾的深度學習需求。

“小小考古人,守護盤龍城”系列活動人氣火爆。博物院在遺址公園內規劃了互動體驗區,按照考古標準設計了5米乘5米的探方,復刻了考古現場的地層線。課程研發團隊圍繞考古、制陶、商文明三大主題開發了相關課程,授課內容經過考古專家把關,教師由考古學碩士擔任,嚴格保證課程品質。課程深受孩子和家長的歡迎,報名資訊一公佈,名額就被“秒光”。

“我心映我城”活動已連續舉辦3屆,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參與,通過詩歌、攝影、繪畫、設計、手工等豐富的方式,表現自己心中的盤龍城。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