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非遺傳承 手作匠心|德厚流光 準格爾文化探尋

發佈時間:2024-04-01 10:15:19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曹川川 | 責任編輯:張靜

在歲月的長河中,有一種無形的寶藏默默地流淌在時光之中,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深邃,這便是絢爛多彩的民間非遺藝術。它們如同繁星般點綴在華夏大地的每一處角落,化作成悠揚婉轉的歌舞音樂,亦或是巧奪天工的工藝製品。

民間藝術大多是民族文化的生動展現,它們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記憶,散發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將特屬於當地的精神、信仰、價值觀融入其中,向人們訴説著這個地方的,古老而動人的故事。

準格爾旗因地處晉陜蒙三省交界處的獨特地理位置,孕育著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也正是在這樣的“沃土”上,漢文化與草原文化相互交融,彼此借鑒,眾多令人驚艷著迷的民間藝術得以誕生和繁衍。

郭沫若有雲:“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雄厚;今見南方之刻紙,玲瓏剔透得未有。”中國的剪紙藝術源遠流長,但因地域遼闊,文化多元,同一種技藝可以衍生出不同的表達方式和風格特色。特別是在準格爾旗,剪紙藝術深受蒙漢文化交融的影響,手藝人們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將蒙古族的草原風情、馬背文化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剪紙作品中,使得作品既具有漢族文化的精緻,又有蒙古族文化的豪放,呈現出線條粗獷剛健,風格深沉樸實,裝飾性強,又生動耐看的特點。

這種文化的交融不僅讓民間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也讓準格爾旗的文化變得更加多元包容。歷史上,“走西口”的傳入為準格爾旗帶來了豐富的文化元素和藝術形式,這些新元素與當地民俗相互融合,激發了新的藝術靈感和創作激情。面塑藝術就是其中之一。

千百年來,面塑藝術在中國黃河流域流傳甚廣,在準格爾這片土地上,面塑藝術更是與當地的民風民俗融為一體,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逢紅白喜事、傳統節慶祭祀時,面塑總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手藝人們將一團團面,塑造成形態各異的人物或動物,用於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祝福,或是對逝者的哀思與懷念。可以看到,面塑作品的造型拙中藏巧、樸中顯美,繁多的樣式中蘊含了豐富的想像力以及粗獷卻不粗糙、裝飾精細卻不冗繁的風格特點,這些都與準格爾地方的民風相得益彰。

此外,準格爾旗還有眾多其他的民間藝術形式,如蛋雕、刺繡、陶藝等。但眾所週知,藝術的傳承並非易事。在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中,有一些傳統民間藝術面臨著後繼無人、瀕臨滅絕的困境。幸運的是,在準格爾旗,非遺文化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並學習這些傳統藝術,他們用自己的熱情和才華,不斷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發展,將非遺技藝代代相傳。

近年來,當地政府也高度重視非遺文化的保護與發展,為此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如提供資金支援,建立傳習所,為手藝人們提供學習和交流的平臺……這些舉措為準格爾非遺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親身接觸和了解非遺文化的魅力。

在準格爾旗,民間非遺手藝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了煙火人間的每一個角落。當地的手藝人們守護的不僅是傳統技藝,更是技藝背後的鄉情和文化底蘊,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讓這片土地上的文化熠熠生輝。

出品人:王曉輝 

總策劃:韓燕 

總監製:薛立勝

總製片人:詹海濤 楊力

策劃:任艷華 蔚力 李小奇 許浩成 裴永耀

總導演:陳自成

導演:羅傑 趙陽 田野 劉沐頤 胡笛 楊智健

編導:丁素雲 曹川川 張芃芃 

視覺:胡俊 呼丹 王瑞娜 王冠初 遇翔

攝像:胡博鈞 楊碩 姜川 張博 趙曉乙 

音頻:李翔宇 

燈光:范恒宇 

後期製作:

李汀 王肇鵬 劉昌 王哲

大衍視崛

于春曉 馬濤 彭伊婷 范怡心 羅雅雯 彭梓桂 胡美

統籌:劉蕾 張建國 周大慧 張濤 王彥東

製片:陳曉

推廣:孟超 姜壹平 王雁青 張靜

本期作者:曹川川

節目承制:正楊映像

出品方:

中共準格爾旗委員會宣傳部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中國網文化發展中心

準格爾旗融媒體中心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