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的甘肅張家川馬家垣遺址,是目前中國已知等級最高的戰國晚期西戎貴族墓地,其文化內涵有何特點?歷史上的西戎族群如何相容並蓄東西方文化?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謝焱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作出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馬家垣遺址如何被發現?目前已取得哪些考古研究成果?
謝焱:馬家垣墓地,是包括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和戰國晚期西戎族群遺留下來的祭祀坑、墓葬群的大型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木河鄉桃園村北一個叫馬家垣的山樑上。2006年8月初的一天,一起盜墓案打破了這裡的寧靜,也開啟了由中國多家科研單位和大學合作對馬家垣遺址長達十餘年的田野考古工作。
馬家垣遺址共出土墓葬80座,車輛近70輛,各類質地文物3600余組件,包括車馬飾、車馬器、日常生活用具、武器、工具以及人體和衣服裝飾等。其階梯式墓道豎穴偏洞室墓,是新發現的一種墓葬形制,不見於以往同時期的其他考古發現。
根據出土遺物的風格,結合墓葬形制,我們推斷該遺址是戰國晚期至秦代的西戎貴族墓地,也是目前中國國內已知的等級最高的一處戰國晚期西戎貴族墓地,是研究這一時期西戎文化、秦戎關係、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中國古代車輿發展、演變以及古代工藝技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出土車輛類型多樣、表面裝飾物質地豐富、工藝複雜,但在出土時多已坍塌變形,墓主人多是盛裝入殮,這給野外發掘帶來極大困難。我們將出土的木棺和部分車輛整體打包套箱提取至實驗室,在可控環境下做進一步清理和保護,最大限度地提取其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資訊。
中新社記者:馬家垣遺址新發現有哪些歷史文化價值,與史料記載的相關歷史資訊有何關聯?
謝焱:20世紀30年代,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在陜西省寶雞市鬥雞臺遺址發掘到“鏟腳鬲”,開秦戎文化研究之先河。
所謂西戎,是對先秦時期西北地區周、秦文化區周邊少數民族的泛稱,並非某一特定民族。“西戎文化”指歷史上西戎族群生産生活所遺留下來的文化遺存。西戎族群種姓繁多,其物質文化遺存的面貌也是多種多樣的,很難拿某一類考古學文化來概括。古文獻中有關西戎的記載,可上溯至商代晚期至西周。由於史書中有關西戎的記載較為簡略,長期以來,史學界儘管進行了大量梳理考證,但對其族係及文化的認識仍然有限。
史書記載,戰國時期,在隴山東西兩側活動著多支西戎部族,馬家垣的戎人屬於哪一支,目前尚無法確定。從考古情況來看,墓葬主人的等級非常高,可能是西戎某支的首領和貴族。
馬家垣遺址的發掘,讓人們對西戎文化,尤其是西戎上層社會的文化面貌有了全新認識。但遺憾的是,馬家垣遺址出土的有文字的器物非常少,如3號墓出土了一件銅繭形壺,壺底上有一個陽鑄銘文——商鞅的“鞅”字,但不能確定是墓主還是製作繭形壺的工匠姓鞅,更無法直接證明其是否與史料記載的義渠國有關。
考古實證,秦人先祖本在中國山東一帶,武王滅商後被遷徙到甘肅一帶,早期秦人在這裡發展壯大。在這個過程中,秦人吸收了包括西戎文化在內的多種文化因素,戎人也受到秦人影響。就拿馬車來説,雖然都是雙輪獨辀車,但秦戎在車輿結構、埋葬方式上有很大不同,且馬家垣出土的車輛説明戎人更注重車輛裝飾,而秦人則注重車輛的實用性。
中新社記者:馬家垣西戎貴族的生産生活有何特點,如何反映東西方之間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
謝焱:馬家垣遺址的大、中型墓葬內隨葬有大量金銀器,多為人體裝飾、服飾和車飾,包含剪切、鏨刻、捶揲、模壓、鑄造、掐絲、焊接、金珠和寶石鑲嵌等製作工藝,主要採用平面剪紙造型和浮雕造型,有動物、花卉和方形、三角形、圓形等幾何圖案。這些出土遺物包含著多種文化元素,反映了彼時東西方之間的交往、交流與交融。
馬家垣的墓主人身體及衣服上的裝飾極致奢華,比如金耳環上鑲嵌有肉紅石髓和綠松石,金臂釧的箍棱間鑲嵌綠松石和料器,部分黃金帶飾上還鑲嵌有肉紅石髓、松石、煤精和料器等。
人體及衣服裝飾所選取的紋飾題材,不僅有以虎、狼、大角羊等動物紋為代表的歐亞草原文化元素,也有以蟠螭紋、蟠虺紋等為代表的中原農耕文化元素,大量使用金銀器和玻璃態器物則是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
設計考究、工藝複雜且沒有重復裝飾的隨葬車輛,亦是馬家垣墓地引人注目的一大特點。有的車輛甚至使用了金、銀、銅、鐵、錫、人工合成材料等多種材質,裝飾覆蓋程度達到90%以上,可謂異常奢華。
車在先秦時期除了用於作戰,還是身份象徵。有學者研究認為,馬家垣的這批戎人在當時很可能承擔著東西方之間貿易使者的角色,車輛是他們離不開的交通運輸工具。基於但不限於以上因素,馬家垣的戎人對車輛非常重視,對其進行精美裝潢也就可以理解了。
中新社記者:根據多年考古研究,如何將馬家垣遺址的考古成果與公眾分享?
謝焱:近年來,在考古發掘基礎上,我們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儀器檢測分析出土遺物的材質成分、製作工藝等,全方位提取馬家垣遺存所蘊含的考古資訊,對出土馬車和人體裝飾進行復原複製,或對出土車跡通過加固保護手段,將其以原始狀態進行展示利用;同時期望進行文創産品開發,將考古成果分享給大眾。
車輿是當時機械製造工藝水準之集大成者。為了讓大眾更深入了解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高超的造車和金屬加工工藝技術,我們按照1:1比例複製了兩輛車,車輛結構基本相同,但裝飾不同,一輛車以金、銀、鐵、錫和人工合成料珠的裝飾為主,另一輛車以髹漆彩繪為主;裝飾題材風格上,一輛以草原文化元素的紋飾為主,一輛以中原髹漆彩繪的鳳鳥紋為主。
近年來,這些復原車輛先後在台北、蘭州、西安、杭州、濟南、上海等地博物館展出。2023年8月,開館運作的張家川縣馬家垣車輿博物館,通過深度解析中國先秦時期造車技術及用車禮儀,再現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相容並包的文化特質,呈現秦戎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畫卷。(完)
受訪者簡介:
謝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考古研究二部主任、田野考古項目負責人。主持參與了張家川馬家垣戰國西戎墓地、臨潭磨溝齊家文化墓地等20多項考古調查、發掘工作,曾獲得中國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三等獎,“十二五”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創新二等獎等榮譽。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