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代表委員積極建言獻策 推動文物事業高品質發展

發佈時間:2024-03-10 08:18:10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韋衍行 | 責任編輯:姜一平

文博類綜藝節目持續熱播、多所博物館“一票難求”、考古成果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在過去一年,文物事業不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賦能添彩。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加強文物系統性保護和合理利用。”如何讓文物事業實現高品質發展?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積極建言獻策。

延續文脈科技助力文化遺産保護

文物和文化遺産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多位代表委員表示,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把老祖宗留下的文物和文化遺産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傳承下去。

全國政協常委、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要加強保護管理,全面實施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建立國家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總目錄,推動文物保護法修改,完善文物安全長效機制,築牢文物“應保盡保”法治屏障,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國家文化遺産科技創新中心,守護文明瑰寶。

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好雲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更具有世界意義。“目前,危岩體加固工作告一段落,我們進入了以預防性為主的階段,但我們肩負的任務並沒有減輕。”全國人大代表、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坦言,因為雲岡石窟地質情況非常複雜,有的裏面還有軟弱岩層,容易碰到風化、凍融、滲水等多種病害,“所以今後的工作當中,在洞窟病害機理的研究和保護材料的研製方面,我們都會持續加大科技力度。”

文化遺産的保護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全國人大代表、新疆阿勒泰地區文博院(博物館)館員卓婭·巴合提的工作任務之一是負責野外文物巡查。新疆地域遼闊,如何守護野外文物安全是一大難題。為此,她建議加大野外文物巡查的科技投入,用科技賦能文物巡查保護。鼓勵並支援空間資訊技術更多地應用到文物巡查中,加大“遙感”“衛星雲圖”等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巡查文物裝上“千里眼”“順風耳”。

集聚眾智讓博物館事業更上一層樓

如今,“到博物館去”蔚然成風。博物館已經成為人們了解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場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在今年全國兩會重點關注博物館立法方面的工作,“2022年,全國博物館總數達6565家,其中包括考古博物館、自然博物館、行業博物館等多種新的博物館形態。如何規範管理博物館,為它們未來的拓展提升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礎,這是我一直考慮的問題。”

博物館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的日常研究課題。今年兩會,她提交了《關於將“兒童友好型博物館”列入“兒童友好城市”發展規劃的建議》。宋燕提出,博物館應以“1米高度看博物館”的理念發現並解決問題,讓參觀博物館變得更親近兒童。制定兒童友好型博物館建設標準或相關指南,將建設標準化,並向一定深度和廣度延展,更好幫助少年兒童知曉歷史、增強自信、明確方向。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星表示,博物館在發揮科普教育職能上大有可為。在實地調研中,他發現各類大小不一的民營自然博物館展陳形式貼近公眾,科普活動有吸引力。“但是,民營自然博物館存在專業人才少、展陳內容科學性有所欠缺等問題。”徐星認為,對於民營自然博物館要加強政策支援、科學指引,提供專業人才資源方面的支援,同時要鼓勵建設有特色、陳列形式靈活的民營自然博物館,以促進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