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話•龍|紫禁城裏看“龍騰紫禁” 賞“萬龍獻瑞”

發佈時間:2024-02-06 14:23:24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徐海 | 責任編輯:蘇向東

傳統的龍年馬上要到了,如果我們走進紫禁城,會發現走進了龍的世界。在映入眼簾的建築的各種細節中,在建築內擺放的鐘錶、傢具、瓷器、玉器等生活用具中,隨處可以看到龍紋。

紫禁城建成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距今已有超過600年的歷史。明清兩代,一共有24位皇帝在這裡工作和生活。紫禁城佔地約72萬平方米,其中的建築面積約有17萬平方米,建築一百餘座,房間8000余間。

紫禁城是皇宮,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創造,各種技術在這裡融匯。我們在欣賞壯麗巍峨的建築的同時,也會被古代的工藝技術所震撼。

我們一起走進紫禁城,在龍年到來之際看一看這裡的萬龍騰躍。

萬龍祥集太和殿

太和殿是人們進入故宮遊覽必定打卡的地方之一,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俗稱金鑾殿,位於紫禁城內中軸線上的顯要位置。明代稱奉天殿,建成後多次遭到焚燬,現今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

太和殿為重檐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米、重約4300千克的大吻。檐角安放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整個建築雕飾的龍紋數以萬計,其中室內尤以明間寶座和藻井之龍最顯精彩。

太和殿寶座

殿內明間設髹金漆雲龍紋楠木寶座,寶座四面開光鏤雕龍紋,寶座上部採用圈椅式椅背,下部承托以寬闊的“須彌座”式椅座。座上椅圈由十三條龍組成:其中靠背上端中間一條正龍,莊嚴威武,有睥睨天下之概;兩側後背和桿上各盤一條龍,臣服於中間正龍氣勢之下;扶手下面的兩桿上各盤兩條龍,華麗威武。寶座後有七扇雕雲龍紋髹金漆大屏風,滿雕龍紋,左右有寶象、香筒、甪端等陳設物品。寶座兩側有六根瀝粉貼金蟠龍柱,其上各為一條蟠龍繞柱,騰飛于海水江崖之上。

太和殿藻井

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藻井,藻井分三層,上層為圓形,中間為八角形,下層為方形,象徵天圓地方,三層通高為1.08米。藻井正中雕有蟠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整個藻井富麗華貴,同時和寶座、金柱一起,營造出一種九五至尊之感。

藻井是中國古建築天花中央的一種特殊裝置,“穹然高起,如傘如蓋”。漢代應劭《風俗通義》記載:“殿堂象東井形,刻為荷菱。荷菱皆水物,所以厭火也。”井宿是二十八宿之一,又名東井,八星如井形,可見藻井還有一種避火的心理作用。紫禁城內的藻井,一般安裝于重要的宮殿,如典禮、祭祀、宗教、政務等相關的宮殿,而如后妃居住的東西六宮,則不裝飾藻井。這些藻井題材豐富、構圖嚴謹,使建築更顯金碧輝煌、絢麗多彩。

最大的雲龍石雕

乾清門廣場將前朝和後宮分開,功能不同,美學風格也有區別,在這裡既可以看到後宮的精巧,如乾清門清新別致的影壁,也能領略到前朝的雄壯風格,比如與乾清門相對的保和殿雲龍大石雕。

三大殿前後各有雲龍階石,作為高臺前後的烘托。太和殿前的石雕是組合而成,而保和殿後的三台是用一整塊長 16.57米、寬 3.07米、厚 1.7米的巨大艾葉青石雕成的最大禦路石,重 200余噸。清代乾隆皇帝命人把石雕上原有的明代雕飾鑿去,重新製作雕飾,即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保和殿雲龍石雕

主體紋樣採用高浮雕手法,下端雕海水江崖,上部雕雲龍紋,九條巨龍似騰雲駕霧,出沒于驚濤駭浪之中,活靈活現,威武壯觀。禦路石用材之巨、雕鑿之精,展現出古代能工巧匠精湛的石雕技藝。

石料採自北京房山大石窩,距離紫禁城有百里之遙。如此巨大的石雕,到底是怎麼運到紫禁城的呢?據説是工匠民伕採用“旱船”的辦法進行運輸。為了從房山運輸這塊石料,動用了民伕2萬餘人,騾馬1000余匹,耗時28天。在隆冬季節,民伕每隔一里左右打井,在路上採用潑水成冰的方式,讓路變成冰道,然後在冰道上加滾木拽行。

氣勢恢宏九龍壁

故宮的東北部寧壽宮一帶建築物,統稱為寧壽宮區域,是乾隆皇帝為自己歸政後生活所改建,建成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至四十一年,寄託了乾隆皇帝對於閒適生活的嚮往。門南面是一座體形龐大的彩色琉璃照壁,俗稱九龍壁,即於此時建造。

九龍壁全高約 3.5米、寬 29.4米,上覆黃瓦廡殿頂,下承白石雕刻的須彌座,壁面九條巨龍騰飛于海水之上。居中的為黃色正龍,龍身蜷曲,頜下為火焰寶珠,騰飛于雲霧之間,充滿氣勢。左右兩側各有藍、白兩龍,藍為降龍,白為升龍。外側雙龍,各為一紫一黃,紫為降龍,黃為升龍。

明清崇尚九五之數,代表天子之尊。縱貫壁心的山崖奇石將9條蟠龍分隔于5個空間。九龍壁的壁面共用270個塑塊,也是九五的倍數,整體的佈局分塊極為講究。

影壁,亦稱作照壁、影墻、照墻等,是正對大門或大門兩側相對獨立的墻壁,有一字形和八字形,是中國建築獨有的形式。大門內之影壁,起遮擋外人視線的作用,有效保護主人隱私。大門外之影壁,可以烘托氣氛,增加住宅氣勢,展示主人的階層地位。當然,古人也會寄託有心理作用,比如藏風聚氣、鎮煞擋煞,等等。中國現存三處九龍壁,除了故宮九龍壁,另外兩處是北京北海公園九龍壁和山西大同九龍壁。北海公園九龍壁,建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大同九龍壁,單面琉璃九龍壁。建於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雨花閣跑龍

雨花閣位於內廷外西路春華門內,是宮中數十座佛堂中最大的一處,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雨花閣為樓閣式建築,外觀三層,一、二層之間靠北部設有暗層,為“明三暗四”的格局。頂層四角攢尖頂,屋面滿覆鎏金銅瓦,寶頂處安鎏金銅塔,四條脊上各立一條銅鎏金行龍。龍和塔共用銅近一千斤,乾隆四十四年(1799年)曾重造。

跑龍也稱行龍,造型特點是龍頭向前、龍尾在後,頭為側面,四肢兩前兩後、各為一蹬一伸。龍的四肢騎跨在屋脊上,龍身呈弓形,昂頭,尾向後翹起伸出。另外,雨花閣的檐柱上雕刻飛龍,張牙舞爪,似向天空之中升騰飛去。它們與屋頂上的跑龍一起,營造一種充滿活力的氛圍。

儲秀宮銅龍

儲秀宮為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所居。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壽昌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曰儲秀宮。清代曾多次修葺,現存建築為光緒十年重修後的形制。儲秀宮內除陳設有一對造型優美銅鹿外,還置有一對戲珠銅龍。銅龍造型奇特,三爪站立,另一爪向前抓龍珠,實屬內廷東西六宮中的特例。

儲秀宮被慈禧太后視為福地。葉赫那拉氏住進儲秀宮時,只是個貴人。咸豐六年(1856)三月,她在此宮後殿誕下了皇子載淳(即同治皇帝),從此母以子貴。光緒十年(1884),慈禧五十歲大壽,早已移居長春宮的她決定重返儲秀宮,於是耗費白銀六十三萬兩,對儲秀宮進行了重新修建。儲秀宮的院內植有兩棵蒼勁的古柏,使院落更顯示寬敞幽靜。銅鹿寓意吉祥,而銅龍的放置則顯示出了主人的地位。

龍生九子

龍的世界除了龍,還有豐富的“龍生九子“的故事和傳説,我們可以在紫禁城實地尋找龍子。

較早記載“龍生九子”的《類説》:“瓠子初決,有蛟龍從九子自決口逆上,濺波流沬數裏。”

明代孝宗朝內閣首輔李東陽于《懷麓堂集·卷十二·記龍生九子》條下説:“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上,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赑屃,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清乾隆文淵閣四庫全書鈔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明楊慎《升庵外集·卷九十五》雲,九子得之李東陽告知,但和《懷麓堂集》中的説法已有出入:其中第九子為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鋪首。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七·龍子》也指出,九子的名目,除了見之於《懷麓堂集》,實不止於此,“蓋苗裔甚夥,不特九種已也”。

椒圖

古代一定等級的大門上會有一對銜環獸首,其名為鋪首。漢代鋪首的使用已經較多,《漢書》中有“孝元廟殿門銅龜蛇鋪首鳴”的記載。唐代文學家溫庭筠在《雍臺歌》寫道:“黃金舖首畫鉤陳,羽葆亭童拂交戟。”明清時期,作為鋪首分離出來的一個紋樣,出現在皇家建築裏,列入“龍生九子”之一,名叫“椒圖”,並成為等級和身份的象徵。在故宮的大門比如午門上,左右各有一個形似獅子、頭上有角的裝飾即是椒圖,守護宮門平安。

午門鋪首

螭首

故宮三大殿臺基四週漢白玉欄杆下伸出一個石雕龍頭,這就是螭首。螭原本是魅獸之類,逐漸演化為幼龍或雌龍,上升為吉祥瑞獸。螭首在建築上的使用歷史已有1500多年,明清時期螭首則成了皇權的標記。故宮內螭首為雙角龍形,螭頭微昂,龍角抵柱,張口露齒。高臺各轉角處的螭首較大,其他的則較小。三大殿上的龍頭一共有1142個。除轉角螭首外,其他牙齒中間都有一個小孔,用於排水。在下大雨時,上千個螭首形成“千龍吐水”的壯美場面,盡顯設計的大氣磅薄。

太和殿螭首

螭吻

螭吻,又稱大吻,鴟吻、鴟尾等,中國古代建築屋頂正脊兩端的建築構件。螭吻最初是微微翹起兩角以增加建築的氣勢,後來加入神話元素將其具象化為魚尾、龍頭。傳説中龍生九子,其中螭吻喜歡吞火,將其置於屋頂,用以鎮宅辟邪、預防火災。太和殿的屋頂螭吻為我國古建築中最大的一對,重達4.3噸,由13塊琉璃拼接而成。吻表面裝飾龍紋,四爪騰空,龍頭怒目張口吞住正脊,背上插一把寶劍。除了裝飾作用外,還是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起起到防止屋脊交匯處雨水滲入。

狻猊

故宮太和殿上的走獸數量最多,而且是中國古建築中唯一有十個走獸的特例,依次為龍、鳳、獅子、海馬、天馬、押魚、狻猊、獬豸、鬥牛、行什。其中,狻猊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獸,龍生九子之一。狻猊形似獅子,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喜歡煙火,常被用來裝飾香爐腳部。殿頂裝飾這些走獸,具有防止脊瓦下滑的實用功能。走獸內有鐵釘,這樣既可以不使鐵釘生銹,又可以固定垂脊上的瓦件不使下滑,同時還起到了美化建築的作用,另外也有著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寓意。梁思成評價,它們使本來無趣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整個建築美麗的冠冕。

太和殿脊獸

龍不僅代表著我們辟邪迎祥、福壽延年的願望,也表達著金甌永固、國家復興、民族強盛的期待。祝願每一位讀者在龍年裏,龍騰天下、飛龍在天、龍驤虎步、魚躍龍門、龍飛鳳舞、龍馬精神,大展宏圖,奮發有為,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