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代表委員共話“傳統文化熱”:在賡續綿延中煥發時代魅力

發佈時間:2024-03-11 15:57:38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劉微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二十四節氣與傳統節日備受熱捧,優秀國風文藝作品頻頻“出圈,數字技術助力“博物館熱”持續升溫……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火”起來、“活”起來,不斷融入現代生活,增強大眾的文化認同感、幸福感。今年全國兩會,多位代表委員圍繞如何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積極建言獻策,貢獻智慧力量。

“越劇《新龍門客棧》是我們探索創新的一個典型例子,它改變了以往的觀劇方式,是帶有偶然性的厚積薄發。”在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團長蔡浙飛看來,劇種的發展始終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守住劇種根脈,融合借鑒其他藝術樣式,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正是越劇的流行密碼。

今年兩會,蔡浙飛提出全民戲曲的概念,她建議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到中小學教育中,從小熏陶培養孩子們,讓他們未來既能成為熱愛戲曲藝術的觀眾,更能成為戲曲藝術的傳承者和傳播者。

全國人大代表、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也注意到傳統戲曲展現出的勃勃生機。“近年來,在社交媒體上,古老的黃梅戲正在被越來越多人喜愛。我們更關注年輕人的喜好,通過新媒體、新技術的加持,再通過和文旅産業的深度融合,讓古老的戲曲藝術煥發新的活力。”

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都海江發現,來故宮參觀的遊客中,選擇身著傳統服飾的人不在少數。“悠悠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如何創造蘊含中華文明元素的現代服飾文化?”他在提案中建議,可以組建專業理論研究和創新設計團隊,大力培養中華服飾文化傳承與創新設計的優秀人才,運用現代設計的眼光和手法,汲取傳統服飾文化的精髓,設計出具有中華文化元素的現代服飾,幫助大眾更好地了解和認同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也有助於提升中國服飾國際影響力。

同時,新技術不斷發展並在各領域廣泛應用,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提供了無限可能。

“近年來,國家博物館不斷探索文物活化新模式,充分發揮行業頭雁作用,推動更多文物走出庫房、走進展廳。”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表示,運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豐富的藝術語言來闡釋文物的價值,可以使其具有更加豐富的表現形式,讓古老的技藝走向更廣闊的舞臺,煥發出新的時代魅力。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成新湘帶來了《推動科技賦能促進非遺創新發展的建議》。她提出,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對傳統文化內容形態進行創新和轉化,創造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數字文化産品;堅持價值導向和技術賦能,進一步加強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憑藉“文化+科技”“非遺+科技”提升數字文化産品吸引力,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未來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中國文化極具包容性,我們應該在保持傳統精髓的基礎上,善於創新,加強與外界的交流合作,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融合與發展,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種體現。”正如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樂團團長趙聰所説,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過程中,當我們內心真正建立起自信並充滿力量時,就能夠水到渠成地充分展現中華優秀文化的魅力。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