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為何被譽"陶瓷中的大熊貓"?

發佈時間:2024-02-23 09:12:44 | 來源:中國新聞社 | 作者:張芹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社武漢2月22日電 題: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為何被譽為“陶瓷中的大熊貓”?

——專訪武漢博物館原館長王瑞華

中新社記者 張芹

瓷器是中國古代藝文瑰寶之一。元青花是中國古代青花瓷中精品,武漢博物館鎮館之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更被譽為“陶瓷中的大熊貓”。近日,武漢博物館原館長王瑞華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講述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的故事,讓大眾更深入地了解這只梅瓶的歷史價值及其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並從文物視角出發,探究文明交融互鑒所呈現的永續生命力。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何為青花瓷?為何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能成為武漢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王瑞華:青花瓷,也稱白地藍花瓷,屬釉下彩瓷。其以鈷礦為原料,在坯體上繪製裝飾紋樣,然後施以透明釉,經1300℃高溫燒制,釉面清爽透亮,被稱之為“青花”。

青花瓷産生於唐宋時期,元代以景德鎮為代表的青花瓷已發展成熟,明清時期成為陶瓷藝術主流。中國陶瓷燒制技藝發展到元代,對於瓷胎和釉的煉製工藝、器型的塑造及燒造技術已掌握得爐火純青,尤其在青花瓷燒制工藝上,更是日臻完善。元青花開闢了由單色釉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2023年5月,北京,觀眾在國家圖書館內參觀“明萬曆青花雲龍紋罐”等青花瓷器。侯宇攝

青花瓷給人優雅明凈、賞心悅目的審美享受,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外銷商品。同時,元青花所展現的那抹神秘幽藍,源自從古代波斯進口的鈷料“蘇麻離青”,燒制一件元青花瓷器成本不菲,流傳下來的精品也相當稀少。目前,全世界公認的元青花瓷器不超過400件,因此幾乎世界上每一座博物館都以藏有一件元青花瓷器為榮。

除此之外,元青花中人物紋極其罕見。一方面是為更好迎合海外市場;另一方面則是受當時制瓷工藝影響,蘇麻離青鈷料的暈散不適宜人物毛髮和臉部特徵的精細繪製,因此繪有人物及故事情節的元青花瓷更是鳳毛麟角。2005年,元青花“鬼穀子下山圖”罐在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拍出2.3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天價,創造了當時中國瓷器拍賣的最高價成交紀錄。

武漢博物館珍藏的這只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其珍貴之處還在於它的造型優雅莊重,紋飾繁密豐富,尤其是“四愛圖”的題材,體現了古人借“梅、蘭、菊、蓮”喻品格高潔之氣韻。像這樣同時擁有精美人物紋飾及內涵的元代青花瓷極為罕見,所以它理所當然地成為鎮館之寶。

中新社記者:何為梅瓶?“四愛圖”包含了哪些典故?

王瑞華:關於梅瓶的特徵,近代古陶瓷研究家許之衡在《飲流齋説瓷》中這樣描述: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于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

梅瓶最初是盛酒用具,遼代壁畫所繪也用於插花,後演變為陳設器。宋代的梅瓶,器體一般較高,偏瘦,肩部向下斜,常有棱角分明的轉折。明清時期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口部圓渾厚實,沒有明顯線角轉折。

武漢博物館館藏的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為小口外撇,短頸豐肩,通體施白釉,釉面泛青,器內無釉,造型秀美雅致,青花色澤濃艷,紋飾繁縟流暢。梅瓶以帶狀卷草紋和錦帶紋相間,從上到下分為三組紋飾:肩部繪鳳穿纏枝牡丹,上飾錦地錢紋。腹部為主題紋飾,繪有“四愛圖”。腹下部繪一圈寬仰覆蓮紋,蓮瓣中飾垂葉狀祥雲紋,底部繪三道弦紋。整器造型秀美,紋飾刻畫精湛,線條流暢,青花色澤濃艷。

所謂“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圖”“周敦頤愛蓮圖”“陶淵明愛菊圖”和“林逋愛梅鶴圖”。瓶身所繪王羲之溫文儒雅,背後柳枝長垂,身前一盆蘭花碧葉修長,顧盼生姿;周敦頤身著素白長衫,立於蓮池之前,池內荷花亭亭玉立;陶淵明右手執杖,站在梧桐樹下,小童雙手抱瓶,瓶內插著一束菊花;林逋坐在梅樹下,梅花綻開暗香撲面,白鶴在旁邊翩然起舞……整幅畫面以水墨畫大寫意的手法描繪,氣韻生動,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四愛圖”集中描繪了中國古代名士寄情山水的情景,體現淡泊明志追求。

中新社記者:僅存於世的兩隻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目前都在武漢,分別收藏于武漢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兩隻梅瓶的發現和收藏有什麼故事?兩隻梅瓶有什麼相似和不同之處?

王瑞華:兩隻梅瓶一隻是出土文物;一隻是傳世珍品,它們的來歷也都有一抹傳奇色彩。

武漢博物館的這只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其實與我有些淵源。1987年10月的一天,一對夫妻抱著一隻梅瓶來到武漢市文物商店。當時我作為收購部主任,跟隨老師傅王協臣學習文物鑒定。王協臣師傅仔細鑒定了這只梅瓶,認定為真品,決定出價500元收購。雙方一番討價還價後,這對夫婦還是抱著梅瓶離開了商店。我看到師傅眼中流露出惋惜之色,趕緊追出去,想盡辦法與這對夫妻協商,最終仍以500元的價格,將這只梅瓶留在文物商店。

2010年,武漢市文物商店與武漢博物館合併,這只梅瓶成為武漢博物館(武漢市文物交流中心)的館藏文物,後來被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鑒定為“存世不多的以人物圖案為主題的元代青花珍品”,成為國寶級文物。

湖北省博物館所藏梅瓶,則蘊涵著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

洪武二十四年(西元1391年),朱棟被冊封為郢王,而後娶明開國元勳武定侯郭英第五女為郢王妃,並於永樂六年(西元1408年)至安陸州(今湖北省鐘祥市)就藩。永樂十二年(西元1414年),郢王朱棟去世。朱棟去世後,王妃悲痛不已,月余後自縊而亡。

2005年11月至2006年元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荊門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鐘祥市博物館聯合組成工作隊,對明郢靖王陵墓進行搶救性發掘,郢王妃的陪葬品中便有只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兩隻梅瓶造型、胎質相似,釉色稍有不同。湖北省博物館所藏青花發色淡雅青翠,武漢博物館所藏則偏藍偏深。紋飾方面,兩者紋飾佈局一致,主題紋飾四愛圖題材和內容相同,人物細節上有所差別。

中新社記者:從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的製作、發現到研究,如何體現中外文明交流與互鑒?

王瑞華:燒制元青花的蘇麻離青,是一種進口的原料。因此,元青花的誕生就帶著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印記。不僅體現在顏色上,紋飾也充滿濃郁異域色彩。元青花的構圖追求繁複之美,數層紋飾卻繁而不亂,層次分明,融蒙古的豪放、漢族的寫意、歐洲的寫實、波斯的紋飾風格于一體。

儘管元青花距今已有700多年,但是它最初進入世人視野是在1929年,英國大英博物館研究中國古陶瓷的學者霍布遜發表了《明以前的青花瓷》一文,介紹了帶有至正十一年(即西元1351年)銘文的青花雲龍紋象耳瓶,並將其稱為“至正年”元青花。

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波普博士以青花雲龍紋象耳瓶為依據,將伊朗、土耳其等國博物館收藏的青花瓷器進行對比研究,把凡是與之相似的景德鎮在14世紀生産的成熟青花器,稱作“至正型産品”,從而使元青花研究進入高潮。

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河北保定、江西高安相繼出土元代窖藏青花瓷,豐富了中國國內元青花瓷的實物研究資料。由此,元青花研究受到學者重視。

我認為,可以以這只梅瓶為契機和引子,向世界各國講好它的故事,以文化打破封固的思想,突破地域的限制,真正做好不同優秀文化的交流、互鑒與融合。(完)

受訪者簡介:

王瑞華,武漢博物館原黨委書記、館長,研究館員,中國著名陶瓷研究專家。從事文物保管、徵集、鑒定工作多年。出版學術專著《中國青花瓷器鑒定》《辨識清代民窯青花碗》《武漢民間文物藏品賞析》《中山艦出水文物圖説》《百年名艦風雨歷程——中山艦工作實錄》;主編出版《江城遺珍》《百館之城——武漢地區博物館、紀念館巡禮》等。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