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龘”字見於梁代《玉篇》嗎?

發佈時間:2024-02-07 15:46:54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蘇芃 | 責任編輯:蘇向東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4年春節聯歡晚會”將主題定為“龍行龘龘 欣欣家國”,並以“龘”字作為主標識,“龘”這個生僻字,一夜之間成了家喻戶曉的網路熱詞。各大媒體報道均稱,據《康熙字典》記載,“龘”出自南朝梁代顧野王編纂的《玉篇》,音同“沓(dá)”,形容龍騰飛的樣子,含義為昂揚而熱烈。然而,這個字真見於梁代《玉篇》嗎?

《玉篇》是我國現存最早以楷書建立字頭、辨析形義的字典,現存兩個系統:一是北宋陳彭年等重修的《大廣益會玉篇》(刊本),一是散藏海外的原本《玉篇》殘卷(寫本)。前者是全本,又稱為“廣益本《玉篇》”“宋本《玉篇》”,但歷經多次增字減注的刪改,較《玉篇》原貌已有較大變化。後者現存七卷,清末由學者楊守敬、羅振玉等在日本先後發現,陸續影印公佈,雖然僅佔原書八分之一的篇幅,但釋義完備,引證宏富,且保留了大量的顧野王案語,堪稱梁代的“故訓匯纂”,通常稱為“原本《玉篇》”“《玉篇》零卷”。

《玉篇》由“原本”到“宋本”,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刪除了大量的釋義書證,比如“方”字,原本《玉篇》標出讀音“甫芒反”,之後引證《周易》《尚書》《毛詩》《周禮》《禮記》《左傳》《論語》《國語》《史記》《説文》《廣雅》等書的故訓資料,釋義長達500余字,但到了宋本《玉篇》裏,只剩12個字:“甫芒切。法術也。《説文》雲:‘併船也。’”其次是宋本增加了大量原本的未收字,比如車部原本175字,宋本248字;阜部原本143字,宋本193字;糸部原本392字,宋本459字等等,可見宋本增字之多,像今天的常用漢字“軟”“陡”“紋”産生時代較晚,都在宋本新增字之列。值得一提的是,原本《玉篇》因為編纂于南朝梁代,所以嚴格避梁諱,傳世的“糸”部寫卷完整,毫無殘缺,卻沒收“統”“綱”二字,這是因為要避蕭統、蕭綱的名諱,到了宋本裏,在“糸”部末尾的新增字裏補進了這兩個字。(詳參拙文《古代字書中的闕字避諱》,《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7月15日A5版)除了這些“增字減注”的變化以外,宋本《玉篇》的反切表述也有變化,如上文舉例的“方”字,原本作“甫芒反”,宋本作“甫芒切”。

回到《玉篇》卷二十三“龍”部來看,宋本共收字8個,最後一字是“龘”,《康熙字典》引《玉篇》“音沓,龍行龘龘也”,正源於此。遺憾的是原本《玉篇》“龍”部殘缺,似乎無從探曉原本有沒有“龘”字,但其實是可以推考的。西元8世紀左右的日本學者空海,曾據原本《玉篇》等材料編纂過一部中文字書《篆隸萬象名義》,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辭書。通過與原本《玉篇》殘卷對應部分的比較來看,《篆隸萬象名義》的部目次第與原本《玉篇》完全吻合,幾乎就是原本《玉篇》的刪節版。《篆隸萬象名義》“龍”部收字6個,最後一字是“龖”,不僅沒有收宋本《玉篇》“龍”部最後一字“龘”,連“龘”字前面的一個字“(見上圖)”也沒收。此外,西元9世紀的日本學者昌住曾編纂一部辭書《新撰字鏡》,也大量地利用了《玉篇》材料,且很多地方比《篆隸萬象名義》更接近今天所見的原本《玉篇》殘卷,其中也沒有收“龘”,可知昌住所見的《玉篇》應當也是沒有“龘”字的。

因此,我們認為“龘”字並不見於梁代顧野王編纂的《玉篇》。那“龘”字是什麼時候增入《玉篇》的呢?遍檢傳世典籍,在北宋以前“龘”並沒有文獻用字。《大廣益會玉篇》的序言中提到“唐上元元年甲戌歲四月十三日,南國處士富春孫強增加字”,如果這個記載屬實,那就是説宋本《玉篇》的新增字很多都是唐代孫強增入的,“龘”字被增入《玉篇》的時間上限最早可能是唐代,當然也不排除是到了北宋重修《玉篇》時才被增入的。

(作者:蘇芃,係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