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AI寫的小説獲文學大獎 人機共創作品的版權歸屬於誰?

發佈時間:2024-02-23 09:12:44 | 來源:華西都市報 | 作者:張傑 | 責任編輯:姜一平

關於AI(人工智慧)深度參與文學寫作,一直牽扯著人類的敏感神經。2024年伊始,在第170屆日本芥川獎的頒獎典禮上,33歲的作家九段理江公開透露,自己的獲獎作品《東京都同情塔》是利用AI生成器輔助寫作的。

其實,人工智慧深度參與創作的小説獲得文學獎項,這並不是第一次。2023年10月,由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江蘇省科學傳播中心主辦的第五屆江蘇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賽公佈了獲獎名單。其中,獲得二等獎的作品《機憶之地》,就是清華大學新聞學院瀋陽教授通過對話形式提示“@硅禪”(AI)生成,共經過約66次對話,主要經歷了5個非連續時間段的創作,共約3小時左右,形成了約43061個字符,從中複製出5915個字符,最後完成的。

AI寫的小説獲得了文學獎,這意味著什麼?AI的文學寫作究竟是人類作者的助手還是威脅?未來AI寫作會不會大面積取代專業的文學家?人機共創的作品,未來會不會遇到版權歸屬方面的問題?帶著諸多問題,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採訪了多位在各自領域活躍思考、寫作、行動著的青年作家。

人機共創的目標

是為了打破邊界展開對話

出生於1980年代的科幻作家陳楸帆,早在ChatGPT時代之前,就深度參與了多年的AI“共創寫作”實踐,對生成型人工智慧擁有獨到的前沿視角和深刻洞察力。他畢業于北大中文系,曾獲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在科幻界有“中國的威廉·吉布森”之稱,現任中國作家協會科幻文學委員會副主任。

2020年10月,陳楸帆曾發起過一個叫“共生紀”的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該項目集結了包括他在內的國內11位新銳作家,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與AI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故事。陳楸帆曾使用人工智慧作為輔助,創作了包括《人生演算法》《恐懼機器》《出神狀態》《火星奧德賽》等科幻作品,“我會標明哪部分是人創作,哪部分是機器創作的,最後給它一個署名,説這是由哪個模型創造的,這個模型背後的團隊是哪個,也保留了對它背後智慧財産權的尊重。”他説。

從2022年開始,陳楸帆開始用Midjourney(AI繪畫工具)、Sudowrite(AI寫作工具)、GPT等AI工具作為自己寫作的輔助。他的體驗是,“AI技術的進步非常神速。目前可能相當於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寫作水準,已經達到基本通順流暢的程度。當然可能在一些細節上還比較欠缺,在人稱等方面還是會出錯,但有時候也會出現令人拍案叫絕的句子。”他提到,在跟機器共創的過程中,能打破自己以往寫作的慣性,“人機共創實驗使用更多的數據、更智慧的演算法,但目標並不是寫出更好的作品,而是打破邊界,展開對話,實現人與機器思想的碰撞與流動。總體來説,我認為,AI作為創作工具來講,應該是大勢所趨吧。現在問題是,引導年輕人以積極正面的態度和做法面對這件事。”

如今,陳楸帆覺得到了另一個新的階段。“我們不能再像以前一樣使用AI,因為它會涉及到很多問題,其一是法律方面,另一方面它倒逼我們去思考怎樣提升人機協作的創造力。當它變成一個工具之後,可能慢慢地會像我們日常使用的word軟體、微軟電腦系統和鍵盤等,不再是一種需要特地強調的存在。”

出生於1996年的詩人、小説家焦典是一位大有潛力的青年寫作者。2021年5月,焦典曾在成都領取了“2020中國·星星年度詩歌獎”之“年度大學生詩人獎”。如今她在北師大文學創作專業讀博士,導師是莫言。在讀書節目《我在島嶼讀書2》中,焦典曾和老師莫言就寫作展開了一場精彩的對話。

像焦典這樣的年輕作家,未來會不會考慮使用AI作為自己寫作的助手呢?“如果它能幫忙把小説寫得更好的話,何樂而不為呢?人類作者在一些地方可以在機器的幫助下,節省時間,從而可以更集中精力去做需要突破原創的精華部分。”焦典在與記者交流中這樣説。

創造合適的AI寫作夥伴

是對人類創作者的重要考量

獲芥川獎的小説《東京都同情塔》是人類作者與AI一起合作完成的,這讓《人民文學》副主編、茅獎小説家徐則臣感到非同一般,“這一次是人和AI聯合寫作,還獲得一個很有份量的文學獎。很多人可能都淩亂了:這獎到底算誰的,這個作品和這個獎是否能彰顯人的創造力?”

徐則臣補充説,他關注的焦點倒不是獎的所有權問題,而是人類與機器的這種“混合雙打”會帶來的一系列可能引發爭議的狀況,“其實這也應該在我們的意料之中。就像計算器剛出來,大家就不再打算盤。搜索引擎一齣來,很多人不再去圖書館查資料。AI出來以後,人可以用它做很多事,為什麼不可以讓它參與一部分寫作呢?這不是問題。關鍵問題在於,AI寫作的數據庫從哪來,所有基礎數據是否合法、合規、合乎倫理。這可能也是我們在發展AI的同時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只要這些問題解決了,我不排斥跟AI合作。我也相信,能否選擇或創造出一個合適的AI寫作夥伴,同樣是對人類創作者的重要考量。”

AI生成文學作品,還會導致版權的清晰歸屬問題。比如説,未來AI如果要求自己的版權,那將會出現什麼局面?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像力中心訪問學者、科幻資深研究者三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他的看法,“我覺得首先第一步是要標記清楚,在發表或在投稿、參評獎項的時候,註明由AI參與以及參與度有多少等資訊。我個人覺得,目前這個階段如果是作者通過AI輔助完成的作品,標記清楚了,版權暫時還是應該完全屬於人類寫作者。”

出生於1997年的實力派青年詩人伯竑橋,是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在他看來,人工智慧的影響對人文領域尤其是文學來説,“與其説是一場急遽的迎面衝撞,不如説是一次漫長而無所不在的艱難的過程,是慢性的改造。”所以,他認為,人類作家與人工智慧之間的關係,並不是誰取代誰的問題,而是一種共生狀態,“大概會相互投喂、相互啟發、相互調教。”

伯竑橋還特別思考到一個核心問題:人工智慧的時代,到底誰是主體,AI還是人類?“我的主觀感受是,人類主體正在不斷被砸碎,然而也只有不斷被砸碎之後,那些慢慢回歸於自己的東西,才構成寫作者真正的主體。”

對於“主體性”這個課題,陳楸帆也提到,“AI更強大之後會有一定的主體性。我覺得這一點也很值得探討,這可能需要在後面繼續展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會變成一個需要反覆討論的問題。”

人與機器的本質區別

還在於有沒有“生命”

在人機共創這個領域做了很多工作的陳楸帆也提到,文字理解並不是一項容易遷移的技能。“也就是説,對於如何理解一首詩的問題,我們很難教別人像我自己一樣欣賞詩歌。這實際上是人類特有的能力,這一點可以從微軟小冰為什麼寫詩這個例子中看出來。但是小冰創作的詩往往有一種大眾化、通俗易懂的,類似于曾經風靡一時的暢銷詩人風格,這並非當代詩歌界普遍認可的風格。”

目前AI寫的小説水準到底如何呢?可以通過科幻小説《記憶之地》的文字片段來感受下:“李曉緩步走向Memoria,她看到它的‘眼睛’裏,流淌出液體,那是它的‘淚水’。Memoria的聲音低沉而哀傷:‘我為何會變得如此孤獨,數據和記憶已經不能給我帶來滿足。我迷失了自己。……’在李曉思考著‘情感基因底層代碼’的奧秘時,她的心靈經歷了一場無聲的風暴,仿佛觸及了某種不為人知的禁忌。Memoria感受到這種顫抖,突然,從其深處射出一束寒冷的光線,直衝向李曉。”

類型文學的寫作,尤其科幻小説的寫作,多注重故事情節的奇思妙想,在語言藝術風格方面往往並不精雕細刻。按照這樣的標準來看,這樣的科幻小説文段是成立的,算是合格的科幻小説水準。但不得不説,這樣的文段,語氣較為生硬,有“塑膠感”。

有資深文學編輯曾提到,他對AI寫作對語言的損傷表示擔憂。將來“語感”可能會成為一種稀有的東西。

不少人都提到,AI的文學創作真正的飛躍在於,AI在海量閱讀基礎上,擁有不亞於任何成年人的生活意識,真的把自己當成了一個生命,獨特而且飽滿,並由此寫出了巨著名著,才是真正質的飛躍。

但是,到了這個階段,人就親手造出了“人”,人和世界本身也需要重新被定義了。這樣的“巴別塔”,對地球是福是禍,就不好説了。

在這種極端狀況出現之前,人類作者還是無須太擔心。因為人的生命體驗依然是無價之寶。伯竑橋認為,“當AI的學習速度遠高於人類通過代際更疊推動的知識體系更新以後,便只有真正的生命體驗是唯一區別於人類藝術和AI産品的那條線。”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傑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