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打通2500年時間長廊,在尼山感受千年文脈中國風度

發佈時間:2023-12-18 08:25:31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宋宇晟 | 責任編輯:謝榮宇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些如今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都出自“至聖先師”孔子。

2500多年後,在相傳為孔子誕生地的山東曲阜尼山,人們修建起佔地面積45平方公里的“尼山聖境”。

數萬次手工鍛打造就世界最大孔子像

冬日,雪落尼山,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孔子像就座落於此。

負責建設的中國建築旗下中建八局第一建設有限公司項目經理胡延濤介紹,這尊孔子像像體整體高72米。“72”這一數字的寓意,源於孔子的弟子中有72位賢人。像體呈15°傾斜,外部為2mm銅壁板藝術造型。

遊客在尼山聖境參觀。中新網記者李駿攝

“為了建成孔子像,我們用了18個月的時間。塑像的內部以鋼結構骨架為支撐,外部由黃銅板緊密拼接而成,黃銅用量達150噸,像體展開面積約7500平方米,超過一個標準足球場。”他説。

孔子像背山面湖,兩掌疊放,掌心朝內,左手在外,右手在內。

據介紹,該塑像形象由雕塑家吳顯林主持設計,參考《論語》中對孔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的描述,以及唐代畫家吳道子的《先師孔子行教像》,按照“可親、可敬、師者、長者、智者”的形象設計定位。

但要將孔子形象放大到72米高,並非易事。

胡延濤稱,這尊孔子像採用了“手工泥塑三維掃描數據逆處理技術”。“我們將像體分割成720塊銅像採用裝配式施工。引進五軸加工中心,保證曲面多變銅壁板精密加工,實現像體精準拼接。過程中,幾十名工匠利用鐵錘、木槌、磨光器等工具進行改善打磨及校型,經過數萬次手工鍛打,使表面柔化變形,保證面容、體型栩栩如生。”

“尼山聖境”孔子像。中新網記者李駿攝

打通2500年的時間長廊

《史記》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又載“禱于尼丘得孔子”。

在曲阜城區東南大約30公里的地方,是曲阜、泗水、鄒城三縣交界處。曲阜當地人相信,位於此處的尼山,就是孔子出生地。

曲阜“尼山聖境”,力圖通過獨具特色、大氣磅薄的建築,打通2500年的時間長廊。

在巨型孔子像的東西兩側分別是大學堂和尼山講堂。三座建築以品字形結構,共同構築成“尼山聖境”的核心景區。

其中,大學堂建築依山而建,整體呈退臺式建築的形制,總高65米,共9層,建築面積達6萬多平方米,是當代全球最大的“孔子建築”。

圖為大學堂內景。中新網記者李駿攝

胡延濤介紹,大學堂中匯集了東陽木雕、景德鎮陶瓷、蘇州刺繡、揚州漆器、山西泥塑等一批現今國內頂級的工藝,打造了包括七十二賢廊、仁廳、義廳、禮廳、智廳、信廳、禮樂堂等文化空間。

圖為大學堂七十二賢廊。中新網記者李駿攝

這裡的七十二賢廊,東西長105米,南北寬17.5米,高16米,主要通過群雕、情景雕、個人雕等,講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等故事。

大學堂以仁、義、禮、智、信命名五個大廳,每個廳都各具特色,內部大量應用廊柱、穹頂等建築手法。五廳中,仁廳居中,為主廳,是一個面積達到三千平米巨形的“課堂”,可容納上千人聚于一堂聽課、舉行儀式。

圖為大學堂仁廳內景。中新網記者李駿攝

體驗儒家文化的打卡地

此外,報道顯示,尼山講堂項目是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配套提升工程中的重點項目之一。

尼山講堂建築面積3萬平米。其中,主會議廳3000平米、容納2000人;分論壇廳8個2500平米。

胡延濤介紹,為實現古建外幕墻效果,該建築外立面幕墻全部石材採用純手工雕刻鑿毛。室內共五層,採用廊柱、穹頂等建築手法,集合廳、臺、殿等中國傳統建築形式,不僅具有古韻,亦可滿足高規格會議接待、演出等需求。

圖為尼山講堂。中新網記者李駿攝

“尼山聖境”歷時10餘年建造。2019年,尼山世界儒學中心正式落戶“尼山聖境”。“尼山聖境宮像區-儒宮”獲魯班獎,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獲“國家優質工程金獎”。

近年來,“尼山聖境”先後成功舉辦了第四至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2018央視中秋晚會,2019國際儒學論壇,2020中國網路誠信大會,2021“一帶一路”年度漢字發佈活動、2023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等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動。

如今,“尼山聖境”已成為集文化體驗、修學啟智、旅遊度假、教育培訓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載體,是探尋孔子故里和體驗儒家文化的打卡地,今年接待國內外遊客近200萬人次。

據介紹,中國建築近年還建設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南京“牛首勝境”等,以傳統文化滋養現代建築設計創作。(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