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AI輔助賦能編劇

發佈時間:2023-09-15 08:57:47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苗春 | 責任編輯:姜一平

AI輔助賦能編劇(AI創作新風潮)

本報記者 苗春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9月15日第 07版)

即使你不是一名專業編劇,在一覽運營寶“AI編劇”網頁,通過3步操作,也能得到一個雖然不長但比較完整的分鏡頭腳本:第一步,在“創意生成”欄輸入你的想法,AI會據此進行第二步“情節生成”,給出3個不同的故事;你選擇其中一個,AI就進入第三步“腳本生成”,給你一個像模像樣的分鏡頭腳本。接下來你還可以通過網頁上的“智慧改稿”,隨意更改人物設定和細節等,直到滿意為止。

這是目前國內大部分“AI編劇”所能提供的服務。如果你能把想法敘述得足夠清晰,有的國産AI一步就可以生成簡單的分鏡頭腳本。

近年來,人工智慧越來越受關注。從去年底國外智慧聊天機器人程式取得突破性成果,到今年四五月份國內AIGC(人工智慧生成內容)密集發佈,再到今年8月31日百度研發的生成式對話産品“文心一言”正式向公眾開放,AI日益向人類展示出強大的學習和分析能力,為AI編劇提供了技術土壤。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經有100多個大語言模型,大多可以提供影視劇本尤其是長短視頻腳本創作方面的服務。

生成劇本最快只需幾分鐘

今年3月27日,一覽科技在行業內首批上線“AI編劇”類産品——“一覽AI編劇”,搭載在旗下視頻創作工具“一覽運營寶”,服務影視及短視頻行業人群。一覽科技創始人羅江春已在視頻領域深耕近20年,他説:“我們深知劇本創作是影視作品生産過程的核心,主創要花費大量時間雕琢打磨劇本,業界對劇本創作環節降本增效的實用工具有很高需求。”他介紹,“一覽AI編劇”目前已經與業內20多家影視公司達成合作,輔助影視編劇完成從編劇到分鏡的工作,“原本人類編劇需要花費2至3周的工作,現在通過人工智慧最快只需要幾分鐘”。一覽科技與上海歡雀影業合作的AI輔助編劇首個項目——網劇《蝶羽遊戲》,由編劇徐婷執筆,目前已經完成前期劇本撰寫工作。

影視策劃人、編劇崔瑜琢是國內較早的AI工具試用者之一。去年底接觸、使用過智慧聊天機器人後,他感到被引領進了一個嶄新世界。如今他經常使用“訊飛星火”“文心一言”“WPS AI”等AI工具輔助撰寫策劃文案、劇本大綱等,“很多情況下我會先讓AI生成一個草稿,在此基礎上我再進行修改、補充等操作。目前多數情況下,對AI的創作‘成果’,我只能用到其中的一兩成甚至一兩句,但它們確實提供了一些寫作思路,提升了工作效率。對網際網路上的熱門話題,它們的回答也經常令人驚喜。”

崔瑜琢的情況在影視圈有一定代表性,尤其是中青年創作者,對AI這類科技産品十分關注。編劇資訊及資源平臺“編劇幫”創始人杜紅軍説,現在已經有不少編劇在使用AI。編劇們可以用AI填充寫作素材,豐富已有構思,比如劇本中提到“一棟豪華的房子”,AI可以對此進行細化描寫。AI還可以幫助編劇構思某些橋段,比如告訴AI某個橋段必須達到“突圍”“脫險”之類的戲劇目標,它可以給出多達數十種方式。此外,劇本創作過程中,編劇往往需要閱讀大量文字資料,現在可以先讓AI消化這些資料,編劇再向AI提問,這樣就可以更便捷地梳理資料。

“故事接龍Story Storm”工坊創始人宋東桓已經針對一般愛好者做了多期AI工具應用方面的培訓。今年8月,他一個月內做了5期運用視頻生成工具製作短片的培訓,每期時長兩三天,學員數十人。宋東桓介紹,學員們都投入了極大的熱情,有的學員徹夜不眠做短片,一個月內學員製作的短片超過百部,“大部分學員掌握了通過AI把故事變成影像的方法,擁有了更好地表達自我的手段。”

輔助而非取代

提起AI編劇,相當多業內外人士首先會聯想到以“抵制AI入侵”為訴求之一的國外編劇罷工。那麼,AI編劇現階段真的會“搶”人類編劇的飯碗嗎?

“毋庸置疑,劇本創作的核心是人類編劇。”羅江春説,一覽科技給AI編劇的定位是輔助人類編劇,而不是取代人類編劇。

影視作品含義豐富、多層,創作者往往需要穿越表像去構思臺詞和潛臺詞。杜紅軍説:“目前AI還不能代替人類編劇完成複雜的劇本創作,人類的創造力、想像力、洞察力和理解力以及對人物的共情能力等,都是AI目前無法完全模擬的。這些仍然是人類編劇的核心技能。”

宋東桓試用過許多國內外的AI工具,認為“目前它們中的大多數像是學識淵博但記憶短暫的百科全書式人物,樣樣都知道,但不精通,而且你和它多聊幾個回合,它就把前面聊的忘了,自然無法很好地輔助長篇文稿的寫作”。他説,之前國外動畫劇集《南方公園》推出由AI完成編劇、導演、剪輯和配音全流程的一集,在全球影視業産生很大影響,但其AI生成的劇本卻被公認“乏味”。他表示,改變AI創作上的短板需要一套完整的、從技術過渡到應用的“中間層”架構方案,但由於劇本創作是相對小眾的使用場景,目前全球對這方面的研究依然不夠。

“AI對人類編劇創作本身的挑戰尚未到來。”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副研究員孫佳山曾經到國內一些AI研究基地參觀考察,他認為AI目前在影像的預拍攝和虛擬拍攝過程中已經起到重要作用,為拍攝商業大片的探索和實踐提供了有價值的抓手。但在編劇領域,“AI編劇真正衝擊的是低端的流水線式寫作,也可以在一些特定題材類型或者劇本創作的局部起到一些作用。”他還指出,可以進行智慧寫作的AI,各方面加起來的成本很高,能耗相當大。記者就此問題向羅江春核實,他表示,較為複雜的AI編劇産品,其開發和運營成本“可能相對更高”。

編劇需學會與AI對話

雖然AI技術與影視行業融合緊密,海內外AI熱潮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AI編劇生成一個劇本所需時間也很短,人們對AI寄予厚望、充滿期待,但目前並沒有很多由AI生成或干預的影視劇本拍成影視劇面世。

羅江春認為,AI現在整體上還處於比較早期的階段,産品化確實是一個難點。

杜紅軍觀察到,中國的編劇對AI的使用還處在初級階段,深度使用AI的編劇較少,“可能很多人還沒有找到學習和使用AI的正確方式與途徑”。

崔瑜琢認為,更重要的是AI的使用者必須學習如何和AI對話,掌握更多和AI溝通交流的方法,提高自身運用AI的能力。

試用一覽運營寶、“文心一言”等可以發現,如果你把對AI的希望、要求敘述得過於簡略、缺乏戲劇性和現場感等,AI給出的劇本往往情節寡淡無趣;如果你的描述新穎奇特、靈動鮮活,AI給出的劇本則明顯更生動豐富、有感染力,專業程度大大提升。“學會向AI工具準確、具體地描述自己的需求,是創作者重要的技能之一。很多情況下,你需要將AI工具當作一個活生生的‘人’,耐心地跟它溝通,細緻謹慎地表達需求——而非簡單粗暴地提出要求。”崔瑜琢説。

“AI目前還無法直接撼動編劇的地位,進入編劇工作流程的只是充當小工具。但用不了多久,這種情況就會改變。”宋東桓指出,“AI能不能變得更好,取決於它‘抓取什麼’‘怎樣分析’。如果我們給它‘喂’的語料更豐富,它創作的內容就會更有價值;在‘分析’方面,AI是不斷迭代和優化的,只要我們為它設置的訓練方式是合理的,AI就會把文章寫得越來越好。”

杜紅軍介紹,近期編劇幫跟“故事接龍Story Storm”工坊將合作開展一個AI短劇計劃,生産科幻短劇。“在不久的將來,大家會看到更多在AI干預下生産的短劇和電影,而且拍攝製作的成本比過去明顯降低”。

“AI能夠成為人類編劇靈感永不枯竭的最佳創作夥伴,兩者可以相互補充,攜手共進。”羅江春説,“在保有個人獨特性和專業優勢的前提下,我們要接受新趨勢、新變化,主動掌握新技術,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未來屬於會合理使用AI的人。”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