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用青白瓷講好景德鎮千年故事

發佈時間:2023-08-24 09:38:05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姜一平

用青白瓷講好景德鎮千年故事

——南市街遺址群保護開發調查與思考

作者: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發展研究課題組課題組組長:郭建暉;成員:王廣兵、謝永芳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景德鎮是享譽世界的“瓷都”,歷經千年而不衰,工業遺存和古瓷窯遺址分佈之廣、數量之多、規模之大、跨度之長世所罕見。南窯、南市街、湖田窯、禦窯……這些文化遺産見證和記錄了瓷都悠久的陶瓷文化。近年來,景德鎮充分利用陶瓷文化優勢,推動陶瓷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打造了代表百年陶瓷工業史的網紅打卡地——陶溪川文創街區、代表六百年禦窯史的文化新地標——禦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但溯源瓷都一千年前制瓷歷史根脈的文旅産品相對稀缺。為深入挖掘景德鎮千年陶瓷文化價值,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建好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臺”重要指示精神,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發展研究課題組圍繞景德鎮南市街遺址群保護開發、怎樣用青白瓷講好景德鎮千年故事等進行了深入調研,並就如何守正創新激活“千年瓷元”提出對策建議。

“千年瓷元”亟待激活重生

在景德鎮,“南市街”是一個行業內家喻戶曉,卻隱藏在歷史深處的名字。該地名最早出現在清康熙年間編撰的《浮梁縣誌》上,因地處浮梁縣南部,沿窯成市、聚集人居、形成街市而得名。南市街是青白瓷的創燒地,青白瓷讓景德鎮名揚天下,並得饒玉之美稱。由於海外陶瓷界普遍將青白瓷視為景德鎮的成名之作,南市街也被稱為青白瓷的故鄉和景德鎮的“千年瓷元”。

南市街遺址群的分佈狀況和歷史變遷

南市街是一個自然村,隸屬於景德鎮市浮梁縣壽安鎮朱溪行政村,距景德鎮市區14公里。南市街古窯遺址坐落在村南端,遺存分佈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是目前景德鎮市已發現的單體面積最大的窯業遺存,因尚未進行過重點調查和正式考古發掘,1983年僅被認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少專家依據遺址規模和地面採集的部分遺物標本分析認為,南市街古窯遺址的價值和意義應不亞於1972年試掘、1982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湖田窯。

南市街遺址群是指以南市街為中心,在壽安鎮形成的一個大規模青白瓷生産集群(狹義的南市街指的是南市街村,廣義的南市街指的是南市街遺址群,本調研中將南市街遺址群簡稱南市街)。該遺址群集中分佈于小南河流域,覆蓋了現浮梁縣境內的壽安鎮以及湘湖鎮的個別村莊,含上百個重要的千年古瓷窯遺址,面積約30平方公里。《景德鎮文史資料第24輯》記載,南市街初步出土的青白瓷胎骨純白細膩,釉面光潔滋潤,釉色有淡青、水綠、粉青、淺綠,均呈色較佳;青白瓷産品有碗、盆、壺、盞、盞托、粉盒等,器物造型和胎釉與湖田窯宋代産品相似。整個北宋時期,景德鎮青白瓷一直是宮廷用瓷的組成部分,瓷器貿易也十分活躍。“景德鎮陶,昔三百餘座”“村村陶埏,處處窯火”,隨著産量的不斷增加,青白瓷製品取代其他質地的器皿,飛入尋常百姓家,走向大眾化。

到南宋中期,由於瓷石枯竭和交通條件限制等原因,南市街窯業開始轉移。至元代,南市街窯場終燒,退出歷史舞臺,南市街的工匠攜青白瓷制瓷技藝隨窯業和制瓷中心的變化發生代際轉移,先後進入到周邊窯場和景德鎮市區的窯場,成為明清禦窯製作體系的奠定者。

今日南市街已不復當年窯業繁盛景象,留在青山綠水間的,只有原料開採遺跡、碼頭運輸遺存和大量遍佈山野的制瓷燒瓷遺址。放眼望去,山間、田間、河邊高達或深達數米的窯業遺存呈帶狀分佈,匣缽和瓷器殘片俯拾皆是。除鴻興等個別村鎮仍有市級非遺傳承人在用古法生産釉灰,當地已基本沒有制瓷生産。目前,南市街所處的壽安鎮內居住有戶籍人口約2萬人,主要從事種植養殖業,村莊依山而建、傍河而居,被廣袤的稻田和蔥郁的綠樹所環繞,山、水、林、田、路大致呈圈狀分佈,一派田園風光,靜謐美麗。

南市街遺址群的地位貢獻

如果説景德鎮是一條承載千年曆史的陶瓷文化長河,南市街則是這條河流的重要源點之一,它作為景德鎮早期最大的制瓷中心和貿易中心之一,與湖田窯、湘湖窯共同拉開了景德鎮“瓷都”千年興盛之路的序幕。

南市街是景德鎮最大窯業遺存地,築就千年瓷都根基。1987年出版的《景德鎮文物志》顯示,景德鎮域內保存尚好的窯業遺存有157處,南河流域(包括小南河)有136處;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文江在實地考察中統計,景德鎮30多個自然村136個點發現青白瓷窯場,延綿近百里,其中南市街佔三分之二;經壽安鎮政府近兩年調查,鎮域內仍保存有100多處遺址點。經初步調查,現南市街遺址群僅露出於地表,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的窯業堆積,至少有8處。

南市街是中國青白瓷創燒地,代表全國一流水準。青白瓷俗稱影青,又名隱青、映青,因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顯青得名。宋代是中國青白瓷大放異彩的時代,景德鎮窯憑藉青白瓷生産工藝的飛躍和突破,一舉成為冠絕群“窯”的宋代六大窯係之首。湖南、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爭相仿製景德鎮青白瓷。原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江建新經充分調查比對研究後認為:“南市街燒造的青白瓷,産品較精良,居於景德鎮宋代諸窯之上,反映了景德鎮在當時的最高制瓷水準。”

南市街是宋代青白瓷出海地,書寫中外文明互鑒故事。宋代,海外貿易是朝廷的重要財政來源,産自景德鎮的青白瓷是外銷瓷主力品種之一。從宋代到元初數百年間,南市街所産青白瓷依小南河入昌江、進鄱湖、通長江、達東海,再經寧波、杭州、揚州等地運往海外,遠銷50多個國家,以“器以載道、道器合一”的方式不斷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迄今為止世界上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號”上,發現了大量古代瓷器,其中就有相當數量的景德鎮青白瓷。

千年文化急需保護傳承

南市街文化遺産保護刻不容緩。由於南市街古瓷窯遺址群規模龐大,目前大量古窯遺址未得到詳細調查、科學考古發掘和標準化、系統化保護。部分遺存表層被開闢成了農田或其他生産生活用地,城鎮化建設佔用、村民建房佔壓、道路修建鏟毀、個人盜挖採掘等現象時有發生。以南市街村為例,與20年前相比,當地窯包遍佈、一望無際的震撼景觀難以看到,當年的一些古橋、古石板路、古牌坊等遺跡有的已經消失。目前,南市街的文化價值研究還不夠充分,與其歷史地位不相匹配;南市街的定位和定性,還有待考古發掘提供更多的實物資料和斷代尺規。

南市街復興青白瓷文化的時代價值。青白瓷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烈的審美意趣。“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是世人對景德鎮青白瓷獨特風格的經典評價;青白瓷的出現掀起了“以瓷代玉”審美新時尚,體現了中國人的道德追求和文化品格;青白瓷的“素簡”等藝術表徵蘊含著中國人的生態文明理念、哲學思考和東方美學。青白瓷代表中華陶瓷手工業創變,蘊含強大生命力。青白瓷甫一齣現就深受人們喜愛,成為暢銷商品。據原景德鎮市政府辦工作人員回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日本、南韓陶瓷愛好者與陶瓷藝術家,就不遠千里來到南市街探秘,成為“洋景漂”現象的先聲。近年來,一些青年藝術家選擇將工作室落戶南市街,在寧靜的鄉村汲取創作靈感,延續青白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目前,景德鎮多家青白瓷生産企業産值均在百萬元以上。

南市街復興青白瓷文化的比較優勢。在景德鎮“千年文化帶”上,與南市街處於同時期形成了制瓷中心的還有湖田、湘湖等窯場,但綜合比較,南市街因資源稟賦突出和開發空間範圍較廣,最適宜作為景德鎮青白瓷文化復興的核心區域進行打造。南市街位於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新平先行區核心區域,屬於先行先試地帶。基於南市街的重要歷史地位,2021年,包含南市街在內的小南河流域陶瓷遺存的調查發掘已納入《江西省“十四五”文物事業發展規劃》。曾經對南市街進行過十餘年田野調查的專家表示,根據初步調查和研究在當地獲取的瓷器碎片,南市街制瓷史的起源有望比現有文獻提前200年,溯源到唐代。

南市街謀劃“一眼千年”打卡點,業態獨特。與景德鎮其他遺址相比,南市街遺址群保護相對完好,具備源頭性地位、原真性狀態和原生態場景,適合開發大型戶外考古遺址公園等文博類場館和復古、懷舊、探幽類沉浸式體驗項目以及民宿産品,打造出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全新旅遊業態。這類鄉村遺産地與位於城市的陶溪川、禦窯、三寶等景點在氣質和功能上有較大差異,如陶溪川和三寶的定位偏重於現代文化創意街區打造,禦窯偏重於文博器物、街巷里弄文化展示與城市民宿行銷,南市街的開發可與上述遺址點進行錯位互補、聯動發展。

文化IP開發呼喚守正創新

如何用青白瓷文化講好景德鎮千年故事,搶抓建設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這一戰略機遇,需要科學定位,高點起步,做好南市街的傳承保護和規劃設計,用好“南市街”這個超級文化IP,打造一批標桿性文旅融合項目。

高規格做好傳承保護文章,讓南市街活起來。對南市街的調查發掘,建議由景德鎮市、浮梁縣牽頭,聯合景德鎮陶瓷大學等有關高校和研究機構,引進省外考古力量,對南市街遺址群開展考古課題研究,摸清遺址群分佈、保存和四至範圍,了解重點窯址坐落、年代、産品類別、紋飾、裝燒方法等基本情況。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對區域內重點窯址進行試掘,儘快形成南市街遺址群搶救性考古發掘方案。建議江西省文物局給予相關技術指導和資金支援,與國家文物局溝通考古發掘申報事宜,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揭開南市街歷史面紗,還原其歷史坐標。將南市街遺址群保護工作納入景德鎮陶瓷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新平先行區總體規劃。實施南市街古窯遺址遺跡保護、搶救和修復工程,維護其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

高品質建設特色文化街區,讓南市街火起來。南市街擁有豐厚的青白瓷文化資源,周邊文化景觀豐富,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展示空間良好,具備規劃建設一條特色文化街區的先天條件。建議在南市街自然村附近,按照“精心規劃、精緻建設、精細管理、精美呈現”的要求,發掘南市街故事,激活南市街記憶,找回遺忘的老街巷、老建築、老字號、老地名和消失的生活習俗、生産場景,建設一條以青白瓷為主題的高品質特色文化街區,復原出宋代南市街街景及商業景象,于建築景觀、經營業態中深度植入陶瓷文化和旅遊元素,形成由本地原住民、陶藝精英、中外“景漂”、陶藝愛好者、旅居者、遊客等共生的青白瓷創意産業集聚區。

高起點打造窯址上的村落,讓南市街富起來。依託南市街窯業遺存和山水田園生態,以“陶耕”文化為主題,對遺址群周邊村落社區、人居環境、道路交通、空間佈局等進行修復改善提升,集聚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建設一批文化內涵豐富、産業特色鮮明、配套設施完善、環境美好宜居、鄉風習俗淳樸的古窯址上的村落。實施一村一品、藝術家駐村、鄉建特派員、社區營造等計劃,開展“景漂景根”人才引流工程試點,引導各類藝術家、設計師返鄉入鄉就業創業、文藝創作,培育青白瓷創客示範基地,指導南市街村民在村落社區中建設陶藝工坊、民宿、村史記憶館、“陶耕”文博館等,復原“村村窯火,戶戶陶埏”的原生態景象。

高標準規劃文化遺産廊道,讓南市街美起來。將小南河流域沿線的青白瓷古窯遺址、風物遺跡、民居建築、人文場館、歷史事件、非物質文化遺産等眾多單體文化資源串聯成青白瓷文化廊道,實施保護傳承、研究發掘、數字再現等工程,形成沉浸式文化消費新場景。按照“整體規劃、分期實施”的策略,配套建設南市街窯址風景道、田野步道、觀景平臺,自駕車營地、青白瓷主題博物館、青白瓷文創基地、研學營地、文化廣場等一批開放式文化設施。優化南市街區域發展佈局。突出“古窯、古瓷、古村”三大特色,串聯壽安、湖田、湘湖三地資源,實現區域之間的資源共用、業態共生,通過三地融合聯動發展,共同擦亮景德鎮青白瓷文化“金名片”。

對景德鎮推進試驗區建設的思考

南市街在瓷都眾多文化遺存中具有代表性,激活南市街對景德鎮市文化遺産保護利用具有示範性。結合南市街調研情況,課題組對景德鎮抓住國家試驗區重大機遇,進一步推進“兩地一中心”戰略深入實施作如下思考:

以更高站位深化陶瓷文化研究。摸清家底,對景德鎮遺址資源庫進行全面更新。陶業遺存是景德鎮獨一無二的國際性文化現象和藝術特徵,讓世人得以穿越時空,知史鑒今。目前,景德鎮市介紹古窯遺址現狀的文獻多出自20年前的考古調查成果,近20年來,隨著城鄉經濟高速發展,景德鎮窯業遺存保護,尤其是鄉村遺址地的面貌已發生了較大變化,亟須對全市陶瓷文化資源進行全面系統調查。

以更佳創意擦亮千年瓷都金字招牌。提升品牌,對景德鎮城市IP進行立體設計。陶瓷文化是舉世無雙、不可複製的獨特資源,在地文化IP化、品牌化、商業化,是景德鎮作為創新創意都市所欠缺的部分,也是景德鎮發展文化旅遊産業,打造與世界對話新平臺“塑形鑄魂”的薄弱點。講好品牌故事,需要對“美景厚德鎮生活”進行文化解構,需要講清楚景德鎮千年手工業城市品牌的內涵、用金木水火土特殊材料合成的城市品質、由瓷器精神鑄造的景德鎮品格,繼而有步驟地組織內容生産、品牌傳播、IP産業化。

對景德鎮文旅規劃進行全域優化。隨著鄉村陶瓷文化復興與城市更新,景德鎮文化旅遊産業的家底逐漸變厚,同時,在新政策與新技術驅動下,景德鎮打造全域旅遊也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制定相關規劃時要與時俱進,在一流的坐標係中進行動態整合和優化,明確城區和縣區各板塊功能定位,聯動周邊設區市優勢資源,破除城鄉、景點景區的體制壁壘和管理圍墻,實行多規合一,實現公共服務一體化,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産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用,進而帶動景德鎮市全域協調發展。

築巢引鳳,使景德鎮人才招引形成虹吸效應。要讓鄉村更具吸附力,需要政府大膽試、大膽闖、自主創,出臺政策,拿出幹貨,鼓勵文藝青年和鄉村創客下鄉,讓散落在全城乃至全球的藝術家、設計師、陶匠形成常態化部落式集聚,讓陶瓷文化成為賦能鄉村振興的核心吸引物,讓千年窯火在新時代燃燒得更旺。

對陶瓷文化“走出去”進行戰略佈局。以對話世界為試驗區使命責任,應組建陶瓷文化國際傳播全球化運營團隊,從資源、內容、渠道三方面全方位佈局;發揮數量龐大的“景漂”特別是“洋景漂”作用,用心、用情講述瓷都千年故事,將青白瓷文化和南市街推廣到世界各地,傳播東方美學和中華文化,為世界文明交流創造更多精彩。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24日 07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