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在城市更新中延續歷史文脈

發佈時間:2023-08-25 09:48:55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在城市更新中延續歷史文脈(人民時評)

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機融入現代生活氣息,才能讓古老城市煥發新的活力,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

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如何保護好歷史文化遺存,讓傳統和現代融合發展,是一個重要課題。北京東城區,青磚灰瓦的院落、古樸典雅的衚同氤氳著深厚文化底蘊。廣東潮州,木雕、潮繡、手拉朱泥壺等非遺技藝展示,成為廣濟橋的常態化活動。近年來,不少地方在改造老城、開發新城過程中,堅持保護與發展並重,在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澱,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産。”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機融入現代生活氣息,才能讓古老城市煥發新的活力,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

2022年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5.2%。從城市發展規律看,這一時期的城市發展往往面臨著基礎設施老化、城中村人居環境較差等“城市病”。實施城市更新,推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完整社區建設、基礎設施更新改造等工作,是適應城市發展新形勢、推動城市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應看到,城市更新並不等於大拆大建。過去一些城市出現隨意拆除老建築、破壞傳統風貌等情況,不僅割裂了城市歷史文脈,切斷了居民的鄉愁記憶,還産生了新的城市問題。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的《關於紮實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要求“不破壞老城區傳統格局和街巷肌理,不隨意遷移、拆除歷史建築和具有保護價值的老建築”,正是要引導各地積極穩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保護好才能利用好。對於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應保盡保,才能更好彰顯城市特色風貌。從要素層面看,要保護的不只是有形的單體建築、街巷街區等,還有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比如浙江的桑蠶絲織技藝、江蘇的崑曲和古琴藝術、海南的黎族織錦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既是涵養當地人文底蘊的文化要素,也是激活城市生命力的重要資源。從時間層面看,我們不僅要保護好古代歷史文化遺産,也要保護好近現代歷史文化遺産和當代重要建設成果。只有做到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才能多層次、全方位地展現一個城市的歷史風貌,避免“千城一面”。

活化利用,才能激發內生活力。由於年代久遠,不少歷史街區的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相對落後,老住戶生活較為不便。在城市更新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一方面可以通過小規模、漸進式的“微改造”,在保持傳統格局和風貌的基礎上補足設施短板,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培育新功能、新業態,提升城市活力。在山東青島中山路、廣東廣州永慶坊等地,博物館、咖啡店等業態的引入,讓老街區成為新網紅、老街坊趕上新潮流。這啟示我們,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也需要堅持以用促保。

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關鍵。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係,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融入城市更新,城市的空間品質和文化魅力將不斷提升,城市也將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