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創新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 助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發佈時間:2023-08-25 17:47:12 | 來源: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 | 作者: | 責任編輯:鄭偉

教育部、國家語委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語言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的二十大關於“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的戰略部署,準確把握“兩個結合”,創新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發揮語言文字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推動中華優秀語言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助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一、品牌活動社會廣泛參與,引領大眾更好熟悉詩詞歌賦、親近中華經典

一是舉辦原創品牌活動。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連續8年舉辦“中國詩詞大會”,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打造思政大課堂,引發全民學習經典熱潮。舉辦5屆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誦讀中國、詩教中國、筆墨中國、印記中國等系列分賽事每年吸引百萬人積極參賽,展現社會大眾尤其是青少年對經典的傳承與創新。二是實施經典潤鄉土計劃。面向農村地區開展中華經典文化“鄉村行”“詩教潤鄉土”等重點項目,探索經典浸潤鄉土、助力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與特色模式。三是啟動“典耀中華”主題讀書行動。落實全國青少年讀書行動,加強中華傳統經典、紅色經典和當代經典閱讀。指導召開“典耀中華”閱讀大會,活動觸達全網閱讀量3660萬人次。在世界讀書日、中秋節等舉辦全國校園節慶日誦讀活動,組織122家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發出“書香新時代‘典’亮新征程”讀書倡議。 

二、人才隊伍建設穩步推進,服務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是加強師資培訓。聚焦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基礎較薄弱的民族地區、農村地區,開展教師經典誦讀專項培訓,通過線上線下一體化、線上在場相結合的多樣化形式,示範培育7萬餘名中小學骨幹教師,帶動地方培訓100余萬人次,有效提升教師中華文化素養和經典誦寫講教學水準。二是建設支撐隊伍。遴選認定122家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成為語言文字戰線傳承弘揚中華優秀語言文化的中堅力量。指導推廣基地發揮示範引領作用,不斷加強中華經典的研究闡釋、教育培訓、創新傳播及活動展示。三是鼓勵創新實踐。引導指導各地各校因地制宜用好讀書會、詩歌節、國學月等經典閱讀抓手載體;開發中華經典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組織特色項目研究實踐;開展小小百家講壇、經典研習營、雅集詩社等活動探索;建立完善晨誦午寫、閱讀聯盟、書香墨香校園等讀書機制。

三、資源平臺拓展豐富,不斷增強文化自信自強

一是打造系列優質精品學習資源。分期分批遴選體現中華優秀文化精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籍佳作,邀請名家誦讀、講解和書寫,製作七期1.6萬分鐘的“中華經典資源庫”,推進455集資源碎片化、檢索統計數據化。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製作“中小學語文示範誦讀庫”,百名播音員主持人用標準普通話示範朗讀統編語文教材課文,打造“最好聽的語文”。指導編寫《中華經典詩文精講》、《中華經典詩詞分級誦讀本》、《中華經典讀本(手語版、盲文版)》等系列圖書,服務社會大眾讀好書、讀經典文化。二是持續構建“數字+資源+服務”整合的語用服務大平臺。升艙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平臺,完善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網站,升級擴容中華經典資源庫系統,建設推廣普通話、誦讀工程、經典資源庫等三微一端新媒體平臺,建強“中國語言文字”學習強國號,實現“訓、測、學、宣”全鏈條整合。三是重點打造中國語言文字數字博物館。今年3月上線語博網頁端、7月上線語博App移動端,並納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語博設語言國情、發展演變、經典傳承、語博書屋、語博學堂、語言智慧、主題展覽等7個主體板塊,以及數據庫、視聽館、互動體驗館3個資源模組,打造“掌上可學、好玩好學、人人能學”的新平臺,成為中華優秀文化傳播的新窗口、新時代全民閱讀的新課堂。

四、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一是多措並舉增強港澳同胞愛國精神。為近1000名港澳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開展普通話與中華經典專項培訓,為港澳15萬人次提供普通話水準測試服務;舉辦8屆中華經典誦讀港澳展演交流、語言文化研習營等活動,覆蓋超25余萬港澳師生。二是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開展兩岸合編中華語文工具書,建設“中華語文知識庫”網站,實現兩岸語言文化互通互聯和成果共用;舉辦4屆海峽兩岸與港澳大學生漢字創意大會、6屆兩岸學生語言文化夏令營,以中華文化為紐帶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三是拓展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每年開展海外中文教師中華經典研修活動,支援中國文字博物館、復旦大學、廣西民族大學等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舉辦《漢字》國際巡展、留學生詩文誦讀大會、東盟地區青少年漢字聽寫大會等推廣活動。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