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考古學者談上博“實證中國”裏的良渚新發現

發佈時間:2023-07-19 16:23:04 | 來源:澎湃新聞 | 作者:陳若茜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二展“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展覽通過358件文物,呈現距今5800年至4300年以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為代表的第一個文明發展高峰中最偉大的成就。

此次展覽匯聚了眾多浙江良渚遺址出土文物,包括出土于浙江反山遺址12號王陵的良渚“三大神器”——“琮王”、“鉞王”和玉權杖,反山遺址20號墓出土的玉璧、玉琮以及浙江余杭北村遺址106號墓近年新出土的良渚早期龍首玉鐲、玉蟬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向明近日就此接受澎湃新聞採訪並介紹浙江考古出土的重磅展品。

神徽與鳥紋

出土于浙江良渚有著“琮王”美譽的玉琮開幕當天就被觀眾圍觀,挨挨擠擠的腦袋緊貼著展櫃只為一睹神人獸面紋的真容。方向明介紹,這件玉琮1986年5月31日在浙江反山遺址12號墓出發掘出土,他不是發掘的親歷者,彼時他還是一個大二的學生。在1988年第一期《文物》雜誌的考古簡報上,良渚考古的前輩王明達先生就對外公佈了這一發現。2005年反山遺址的考古報告出版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就把這件玉琮隨同其他墓葬出土的文物移交給了浙江省博物館。

“我們平時講的比較多的是説玉琮內圓外方象徵著溝通天地,其實它的內涵比我們所知的要複雜得多。”方向明説,玉琮看上去是內圓外方,但從俯視角度往下看,它4個角的邊都是有弧度的,還要通過直槽來進行分割,所以玉琮除了立面上體現上面大、下面小,在立面和平面上還展現“四面八方”的空間含義,可以説它是中國古代宇宙觀的一個縮影。而玉琮中間的對鑽圓孔除了可能是作為溝通天地的通道,它也是一個可以旋轉的中軸。“將玉琮放在中華文明歷史長河這個角度來進行審視的話,它體現出來的觀念意識形態比我們想像的要豐富的多。”方向明説。

而鉞原本作為殺伐的武器,禮化之後作為玉鉞出現,表明它已經脫離原來的功能,標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發生重大的變化。玉鉞出現的時間很早,除了良渚文化的玉鉞,此次展覽也展出了大量更早前的淩家灘文化的玉鉞。

“不過若論豪華程度都遠遠比不上反山遺址12號王陵出土的這把‘鉞王’。”方向明指著展櫃內的玉鉞説,大多數玉鉞表明都是素面的,這把玉鉞的兩面刃角處分別刻了完整的神人獸面紋和鳥紋。它原本應該還按了柄,不過柄作為有機質已經腐朽,柄上應該都鑲嵌了一顆顆小玉粒。尤其是它還跟“琮王”、玉權杖成組隨葬,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徵。

這兩件“琮王”、“鉞王”上琢刻有一致的神徽和鳥紋有什麼含義呢?方向明説,如果説玉琮象徵著當時的宇宙觀,象徵著祖先崇拜,象徵一種神權的話,那麼玉鉞就是象徵權力的標誌物。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王”字被認為是由鉞演變而來的象形字。玉鉞象徵王權,當玉鉞上刻有良渚神徽和鳥紋,王權便被賦予了神的意志,可以解釋為王權神授。

琮、鉞和玉權杖上琢刻的神徽跟鳥紋其實是一個組合形態。仔細觀察可發現鳥紋的身體跟神徽的眼睛是一模一樣的,方向明認為這其中有這麼幾層含義:畫一隻鳥就表明天空,表示神像所處的空間在天空,此外也表示它需要神鳥來輔助它旋轉上升。

崧澤時代為良渚文明打下良好的基礎

展覽意在呈現長江下游早期文明的進程,是一部從崧澤時代的厚積薄發到良渚文明崛起繁榮的發展史。

方向明説,理解展覽“崧澤·良渚文明考古大展”的內涵,可將從崧澤到良渚視作一個整體,良渚文明它不是憑空産生的,前面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孕育的過程,此前距今6000~5300年的崧澤文化、淩家灘文化等,無論是從物質文化還是精神領域都為良渚文明的産生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豆柄鏤刻上下兩組正面展現的神獸圖像。上部為介字形冠頂,冠頂部位有鏤刻,疑似雙眼,下部的神獸特徵較為鮮明,杏仁形眼睛內鏤刻眼珠,闊鼻的下端鏤刻鼻孔,下肢張開趴伏蹲踞。

比如從觀念意識形態方面往前追溯,不僅可以追溯到玉琮的起源,還包括神獸的形象。比如正在展出的崧澤文化的獸紋鏤孔陶豆,豆柄鏤刻上下兩組正面展現的神獸圖像,多數專家認為良渚的獸面紋就是承襲了像這樣的崧澤文化圖像因素。

物質文化方面最關鍵的因素是這個地區出現了稻作農業生産,且持續發展近一萬年,從浙江萬年上山文化,到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稻穀農業高度發展。正因為有著高度發達的物質基礎做支撐,才能夠在區域文明化進程中獲得迅速發展。

從5300年~4300年,良渚文明的繁盛延續了1000多年。方向明認為,良渚文明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個地區環境、資源都在發生大的變化,綜合考古材料發現,從玉料、木材資源進行判斷分析,良渚晚期玉料有面臨枯竭的徵兆。同時距今4300年還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長江中游尤其是黃河流域的文化對長江中下游文明有著很大的衝擊,在良渚文化之後的錢三漾文化、廣富林文化中可以看到大量的來自黃河流域文化因素的影響。

良渚考古新發現

繼良渚遺址成功申遺之後,良渚考古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滯,也取得一些新進展。方向明介紹説,一是近幾年對良渚古城裏手工業作坊的考古;二是在城外新發現了很多水利設施,取得了新突破;其三,在良渚古城南邊結合基本建設考古發現了一些新的重要遺址點,尤其是浙江余杭北村遺址。

北村遺址是一處良渚早期的聚落遺址,是良渚古城週邊的又一次重要發現,揭示了良渚古城建成之前貴族階層的發展狀況,為研究良渚早期社會的發展、階級分化和探索良渚古城的崛起背景提供了新的資料。

其中M106齣土了龍首鐲、鏤孔獸面紋冠狀器、璜串、玉蟬等重要玉器,此次展廳內就陳列展出了北村遺址M106齣土的龍首玉鐲、玉蟬等。玉蟬在中國的文化中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自漢代以來,皆以蟬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將玉蟬放于死者口中稱作含蟬,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復活。

方向明説,此次陳列龍首玉鐲的這個展櫃也非常有意思,依次展示了從崧澤文化、淩家灘文化一直到良渚文化的玉龍系列。玉龍的內涵也很豐富,紅山文化也有玉龍,它們的形制跟結構都很相似,但是大小就差別很大。紅山文化的玉龍最大的有15公分,這個只有一釐米左右。“玉龍的演變應當説也為後面良渚文化獸面像的出現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