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詩詞的女兒”葉嘉瑩迎百歲華誕:貫中西文脈,承詩香百年

發佈時間:2023-07-19 09:08:14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網北京7月18日電 7月18日,農曆六月初一。據南開大學官方消息,荷月(六月)初一,是中華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生日。出生於1924年的她,即將迎來百歲華誕。

受家庭熏陶,葉嘉瑩很早就開始誦讀唐詩。1941年,她考入北平輔仁大學國文係,師從詩詞名家顧隨。成為一名老師後,葉嘉瑩傾盡全力傳播古典詩詞,培養出眾多優秀的學生。

滄桑百年,葉嘉瑩的人生經歷足夠傳奇,雖屢經磨難,卻從未丟掉對古詩詞的熱愛。她曾坦言,“受益於古詩詞,(即便)我一生經過了很多苦難和不幸,卻能一直保持樂觀、平靜。”

出生於書香世家

1924年,葉嘉瑩出生於北京一個書香世家。她曾回憶道,“我出生在六月,父母説那是荷花的生日,所以我的小名叫做荷。” 

那時的葉家恪守禮儀,閒暇時光,葉嘉瑩的父親與伯父會在院中散步,聲情並茂吟誦古詩,母親與伯母則會各執一冊詩詞選集默默研讀。

在良好的家庭氛圍熏陶之下,葉嘉瑩開蒙很早,六七歲便誦讀《論語》。父親是啟蒙老師,會拿毛筆與硃砂在黃裱紙上寫字、畫圈,教她辨識字形字音,講解不同讀音蘊含的道理。

11歲時,葉嘉瑩已能在伯父的指導下開始學寫格律詩詞。1945年,她從輔仁大學國文係畢業。

對彼時的葉嘉瑩來説,她和古典詩詞的聯繫,隨時間流逝變得愈發緊密。

“根”在中國

1948年,葉嘉瑩隨丈夫到了台灣。不久後,由於丈夫沒了工作,她便靠著辛苦教書,承擔起養活家中老小的重擔。生活不易,是詩詞給了她面對人生坎坷的力量。

葉嘉瑩曾屢經磨難,但哪怕丟掉了衣服、行李,她始終貼身攜帶著恩師顧隨的授課筆記。她最清楚它的價值,“天地之間,除了這些筆記,再也沒有記錄老師講課的東西,是他把詩豐富美好的生命傳達出來。所以,拼盡一切,我也要把這些東西帶出來。”

生活安定下來後,葉嘉瑩將這些寶貴資料交付于恩師女兒,著手整理出版,“我講課也從不按照老師的(筆記)。只是覺得,若老師的思想就這樣失傳,很可惜。我還被別人笑,除了文字,做什麼都馬虎。”

上世紀六十年代,葉嘉瑩赴哈佛與一位教授合作做研究。為了盡可能節約時間,她每天很早起床,準備好一杯咖啡、一份自製三明治,帶到圖書館算作午餐。晚餐也僅是用館外推車售賣的食品簡單對付,她這樣便能一直工作到天黑,日復一日。

自1966年起,葉嘉瑩先後被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密歇根大學等名校邀聘為客座教授及訪問教授。1979年後,她每年回中國教書,曾應邀在國內40余所大專院校義務教授中國古典詩詞,並最終選擇在南開大學執教與定居。

家傳、勤奮、天資等種種因素疊加,葉嘉瑩在古詩詞研究領域的成就越來越多。她也仿佛是一位天生的老師,給學生授課時,總能精準傳遞古詩詞中的意蘊。

不過,葉嘉瑩説,自己更大的愛好是“好為人弟子”,喜歡學習。她曾説:“回想我這一生,實在是幸運的。現在南開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是在中國。”

詩詞的女兒,風雅的先生

葉嘉瑩以摯愛的中國古典詩詞研究為終身事業,著有數十部中文、英文著作,在中國古典文學界及廣大詩詞愛好者中影響深遠。

她認為,中國古典詩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極為獨特的崇高地位,濃縮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展示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精神風貌。

也正因為了解古典詩詞的價值,葉嘉瑩一直致力於傳承中華古典詩詞文化。她曾捐出一半退休金——約10萬美元設立“駝庵獎學金”和“永言學術基金”獎掖後學。

後來,葉嘉瑩將歷年稿酬及出售北京、天津房産的收入計1857萬元捐贈給南開大學設立迦陵基金,推動詩詞教育,後又于2019年再次向迦陵基金捐贈1711萬元。

有人問葉嘉瑩為何如此慷慨?她淡然回應道,“我從來不為自己的得失利害而煩惱。我內心有理想、有持守。這樣我就活得內心很平安,也很快樂。”

2019年9月,葉嘉瑩獲南開大學教育教學終身成就獎。2021年2月,她被評為“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頒獎詞中有這樣一段話,“轉蓬萬里,情牽華夏,續易安燈火,得唐宋薪傳,繼靜安絕學,貫中西文脈。你是詩詞的女兒,你是風雅的先生。”

“千年傳燈,日月成詩。”葉嘉瑩始終未曾停下研究古典詩詞的腳步。

在一次採訪中,葉嘉瑩誠懇地表示,“如果説,要我總結出最希望將中華詩詞的哪一種美感向西方世界傳播,那就是詩詞中的中國人的精神。字裏行間流淌著的中國人的情感、意志與品性,是我最希望傳遞給西方讀者的。”(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