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8155個傳統村落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 如何保護好發展好?

發佈時間:2023-07-19 10:15:59 | 來源:經濟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傳統村落是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保存著珍貴的歷史資訊與文化景觀,極具文明價值和傳承意義。為了加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保護,我國從2012年起建立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對典型的、有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開展保護、調查等工作。目前,全國已有六批次共8155個傳統村落被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歷史積澱與文化傳承的載體

如何理解傳統村落保護的重要意義?我國傳統村落保護進展怎樣?

侯曉蕾(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教授、研究生部主任):傳統村落的內涵集中體現在其文明價值、歷史積澱和傳承意義方面。我國幅員遼闊,傳統村落數量眾多,分佈廣泛,特徵多元,資源豐富。每一個傳統村落都是巨大的鄉土文本庫,記錄著一代代人的生活軌跡,蘊藏著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不同地域、不同時期形成的傳統村落,由於水文地理、氣候條件、建築材料、建造工藝,以及歷史習俗等方面的差異,其地方文化和空間形態也各具特色。作為我國農耕文明留下的重要遺産,傳統村落具有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使得青年勞動力大量流出,許多村落出現了空心化現象並逐漸走向消亡,僅在2005年至2012年期間,自然村數量就減少了近100萬個。在此過程中,眾多蘊藏著豐富歷史人文景觀的傳統村落同樣面臨著日益消亡的狀況,傳統建築和生活形態逐漸破壞凋敝,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資源得不到有效保護。因此,傳統村落保護需要持續的政策、資金、人員和技術等支援,各方應高度重視並協同推進。

中共中央、國務院多次印發文件提出,要加大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力度,傳承保護傳統村落民居和優秀鄉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鄉村特點。目前,我國傳統村落保護進入新發展階段,並且取得積極成效。自2012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啟動中國傳統村落遴選以來,至今已公佈六批8155個國家級傳統村落,並通過實施傳統村落保護工程,使53.9萬棟歷史建築、傳統民居、寺廟祠堂等傳統建築得到保護,4789項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傳承和發展。

為了探索傳統建築保護和活化利用、區域統籌推進保護髮展等方面的經驗做法,進一步完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的政策機制和法規制度,202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以及財政部聯合開啟了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工作。截至目前,已有10個市(州)、75個縣(市、區、旗)被列為示範市、縣,標誌著我國傳統村落保護髮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傳統村落是生産、生活、生態的縮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凝結和延續了歷代先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傳統村落的構成有多種要素,包括現存的村落空間格局、街巷河道水系、民居聚落、禮制建築、起居形態、歷史風貌、自然環境、社會關係等。這些要素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內在聯繫,構成了一個和諧共生的有機整體。要處理好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之間的關係,在保留傳統村落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同時兼顧發展,既要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又要防止發展過程中片面追求經濟利益。

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應以問題為導向,通過政府統籌、多方協同的方式,持續探索創新模式,充分挖掘鄉村多種功能和價值,強化基層政府管理者和村落村民的保護意識,因地制宜發展多種保護模式,總結具有普適性和可持續性且符合當地實際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經驗,形成一批“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示範點。

同時,保護傳統村落現存歷史文化格局、風俗習慣傳統、建築空間尺度、自然地理環境,運用傳統建造方法和現代建造技術相結合的手段,改善現有傳統村落及建築物的設施和環境,實現當地居民提高生活品質的合理要求,做到風貌傳統、設施現代、綜合發展。

傳統村落走進現代生活

在保護傳統村落的同時,如何讓村民享受現代文明生活?

吳惠芳(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院長、教授):傳統村落不僅是綜合民居建築、自然環境等因素的物質景觀,更是綜合人類各種活動的文化景觀。沒有農民尤其是原住民的傳統村落是沒有靈魂的村落。為了留住原住民,一條重要途徑是讓傳統民居和村落景觀在現代生活中找到立足點,把現代生活的舒適性和人們對古樸自然審美的需求結合起來。

因此,保護利用傳統村落需要充分考慮村民的實際需求,包括居住需求、娛樂需求、教育需求等,從而讓村民更積極主動參與到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中去。一方面,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不斷完善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和生活配套設施,重點改善環衛設施、交通設施、網路設施等。另一方面,加快推動公共服務下鄉,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用、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讓鄉村能夠吸引人,讓城裏人尤其是年輕人熱愛鄉村,願意到鄉村來。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佈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搞鄉村振興,不是説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這些別具風格的傳統村落改造好。要實現生活設施便利化、現代化,能夠洗上熱水澡,村容村貌要整潔優美”。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農村生産、生活、生態環境,實現農村生活設施和公共服務便利化現代化,提高農民生活品質,是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重要方面。

近年來,在全國8155個傳統村落中,100%的村民實現了住房安全有保障,96%的村落實現了生活垃圾集中收運處理,61%的農戶日常可使用熱水淋浴,58%的農戶用上了水衝廁所,39%的農戶用上了燃氣。

新疆吐魯番鄯善縣吐峪溝村是我國歷史文化名村,擁有古絲綢之路驛站、蘇貝希文化遺址等景觀,同時村民依自然地勢,用當地常見黃土夯築起生土結構的傳統民居,使這裡成為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于一體的新疆傳統村落。近年來,隨著道路、供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這一個千年古村正在展現新風貌。

2022年,吐峪溝村實施鄉村振興重點示範村工程,從人居環境整治、旅遊配套提升建設等方面對村莊進行規劃改造,生土結構的傳統民居完整保留了其古樸韻味,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群眾的居住條件也同步得到改善。隨著吐峪溝村遊客增多,精準扶貧期間搬遷出去的農戶又開始返鄉創業。

浙江麗水松陽縣創新開展拯救老屋行動,在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創造公共活動空間、盤活農村閒置資源、培育鄉村新型業態、壯大村集體經濟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松陽縣圍繞“古村落、舊城區、新生活”的基本目標,以“微提升、精改造”行動為抓手,提高古城、古街、古村建築空間的合理利用水準,將傳統村落保護與現代生活相融合。

在松陽縣的傳統村落,歷史與現代高度融合又脈絡分明,高速公路與石板小徑巧妙結合。無論是清新整潔的新民居還是飽經滄桑的老屋,內部都擁有現代化的生活設施。對傳統村落優先進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實施生活污水治理和村莊環境整治,建綠道、造景觀,並出臺傳統民居改造利用專項政策,在不破壞建築外觀前提下,對通過改造傳統民居來改善居住條件或發展鄉村民宿等給予政策扶持。在縣域內,高品質推進農村公路提檔升級,並融入農村物流、生態環境建設,形成了“特色産業+客貨郵運輸+電子商務”的特色發展模式。

以文促旅激發傳統村落活力

在活化利用傳統村落賦能鄉村産業振興方面,各地有哪些探索?

任育鋒(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訊研究所副研究員):傳統村落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空間記憶,是“活著的文物、有生命的歷史”,更是賦能鄉村産業振興的優勢資源。近年來,各地探索以保護為前提、以活化促保護的傳統村落髮展路徑,推動了靜態保護向活態傳承轉變,激發了鄉村産業發展活力,涌現了很多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鮮活案例。

古建築、古遺跡、村落佈局等物質文化遺産是傳統村落的“形”,是活化傳統村落的重要載體。以活化利用為突破口的鄉村旅遊發展模式,既實現了對古建築、古遺跡的修葺、保護,也實現了“人、財、物”向傳統村落集聚。

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諾鄧村曾是茶馬古道的重要站點。2006年以來,該村按照縣級相關規劃要求,依據“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搶救性修繕古舊建築,修復了古巷道、人馬驛道,重修了古戲臺、鹽井房,建成諾鄧鹽文化博物館,大力發展民宿、客棧等旅遊産業,帶動地攤經濟、客運托運等相關産業快速發展。目前,該村有客棧36家,住宿床位400多個,吸納周邊農村勞動力150多人就地務工,2022年共接納遊客約20萬人次,村集體收入達2000多萬元。

山西晉城澤州縣大陽鎮擁有北方最大的明清古建築群,2015年以來,通過引入社會資本、成立運營公司、整合全鎮資源,打造“大陽古鎮”。村民把古民居統一流轉給村集體後,由運營公司採用修舊如舊的方式進行改造,用於民宿、餐飲、手工藝體驗等經營性活動,將民歌、傳統美食、民俗等展現給遊客。自2018年試營業以來,“大陽古鎮”累計接待遊客超過200萬人次,帶動當地及周邊地區1000多人就業。

浙江麗水松陽縣上田村傍山而建,曾是“窮在山上,苦在路上”的空心化村莊。2018年以來,上田村集體經濟組織與縣級強村公司、鄉級強村公司等聯合成立運營公司,租賃村內56處古民居,共投入2000多萬元發展民宿,聘請原住民返村就業,形成主客共用的民宿發展模式。民宿産業發展帶動了當地村民就業和增收,村民既是房東又是股東,可以拿到租金收入以及分紅。

民俗、信仰、技藝、人文環境等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傳統村落最珍貴的財富,是傳統村落的“魂”,是活化利用傳統村落的重要部分。多地積極探索以文化産業賦能鄉村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在活化中有堅守,在堅守中求發展。

山東臨清戴灣鎮地處京杭運河沿岸,傳統村落眾多、文化遺産豐富,沿河的杭莊村是僅有45戶村民的小村莊,卻有與貢磚一同進京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手工掃帚。戴灣鎮發揮運河古鎮文旅特色,以文化賦能鄉村産業,促進傳統村落保護,集中培訓21戶村內老人“扎掃帚”,解決了農村老人就業增收難題,每人平均每日凈收入200元。此外,該鎮每月開展“文旅+電商”直播帶貨,拓展了銷路,讓手工掃帚成為搶手貨。

浙江寧波象山縣素有“百里海岸、千年漁鄉”的美譽。近年來,象山縣依託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和濱海旅遊業特色優勢,以保護、創新、融合為方向,著力構建文旅融合發展體系,創建漁文化主題酒店2家、非遺民宿13家,建成非遺體驗基地19個,打造蟹鉗港景區等一批海洋漁文化研學旅遊基地,讓遊客進漁村、住漁舍、探漁俗、享漁樂,深度感受漁鄉風情。2022年象山各景區共接待遊客664.91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03.26億元。

寧夏固原隆德縣溫堡鄉楊坡村地處六盤山山脈西南部,擁有楊氏彩塑、地攤戲、皮影和秦腔等多項非遺文化。該村依託楊氏彩塑文化,打造集彩塑藝術陳列展示、研究保護、設計開發、生産加工、交流培訓、體驗學習、旅遊參觀等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基地——楊氏彩塑藝術館,佔地超過2000平方米。彩塑産業成為帶動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截至目前,彩塑産業帶動全村200多人走上致富的道路,每人平均月收入達到2200元。

以傳統村落活化利用賦能鄉村産業振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鄉村産業振興的有效路徑。未來傳統村落活化利用,在傳承保護基礎上,可積極探索以文化産業帶動鄉村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保護利用方向,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打造農文旅融合模式,傳承發展農耕文明,激發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活力,助力實現鄉村産業興旺,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積極貢獻。

完善保護機制留住文明根脈

我國傳統村落保護機制建設情況怎樣?還有哪些可以完善的方面?

盧勇(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院長):長期以來,我國致力於傳統村落的普查建檔與保護利用,對傳統形態完整、遺存豐富、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村落開展保護、調查等工作,已初步建立起一套較為成熟的保護機制。

警示退出機制。2016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傳統村落警示和退出辦法,對因保護不力、造成村落文化遺産保護價值嚴重損害的情形提出警告,對失去保護價值的村落從已公佈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予以除名,實行動態監管、有進有退的警示退出機制,進一步推動了傳統村落的活態保護與傳承。

集中連片保護機制。2020年開啟了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工作,以傳統村落為節點,連點串線成片,充分發揮片區內的特色資源,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發揮規模效應和示範引領作用,實現資源規模化、多樣化。

共建共治共用的工作機制。傳統村落活態保護髮展離不開多方參與治理、共同締造,推進傳統村落高品質發展需要企業、社區與農戶“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用”,多方參與村落保護管理,以實現傳統村落保護的自我監督、自我約束與自我治理。

傳統建築工匠培育機制。我國多地開始探索傳統建築工匠培育機制,進一步加強了傳統村落保護髮展的人才培養,提高了傳統建築保護修繕的能力和水準,強化了對傳統建築工匠的從業管理,傳承和發展好傳統村落特色傳統建築文化,讓風貌傳得下去、讓特色活得起來。

數字博物館保護機制。2017年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建設啟動,這是集中展現優秀中國傳統村落與中華農耕文明、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措施,我國多個地區、數千個傳統村落建檔,用數字技術留住鄉愁,進一步推進了傳統村落整體性、系統性、有效性保護。

近年來,我國在傳統村落保護工作中積極探索文物保護、農民退出、資金補貼等機制,取得了一定成效,大量古宅院落和文物得以搶救修繕,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不斷改善提升。然而,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仍存在保護主體權責不清、專項資金相對匱乏、原住民利益保障受限等問題。

今後,應在破解傳統村落保護工作難點堵點的基礎上,立足可行保障措施,增強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以制度建設為突破口,增強傳統村落保護的長效性與可持續性,從而留住人類文明的根脈和農耕文化的精粹,守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首先,做好制度保障。完善傳統村落保護法律制度的建設,要以保護傳統村落不被破壞為前提,制定更適應當前形勢的與保護相關的執法條例和政策體系,創新並完善監管方式手段。

其次,做好人力保障。需要以儲備人才庫為抓手,通過合理合法的渠道發揮現有人才的積極性,逐步建設區域性專業機構。儘快培養一批相關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弘揚工匠精神。

再次,做好産業保障。在鞏固第一産業的基礎上,依託傳統村落獨特的優勢資源,帶動第二、三産業的融合發展,尤其是在海南、廣西、貴州等地區,不僅關注傳統村落保護與文化繼承,還要謀求區域轉型發展。

最後,做好利益保障。以提升原住民的福祉為始發點,充分尊重原住民的知情權、自治權、參與經營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強化農村集體組織作用,積極探索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公共租賃平臺等模式,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保障農戶合理合法權益,同時為其創造更多參與經濟活動和共用發展成果的機會。(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