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青年考古工作者:在田野解鎖未知,探尋“何以中國”

發佈時間:2023-07-17 15:17:59 | 來源:湖北日報 | 作者:海冰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一把洛陽鏟,半部中國史”,考古工作者在田野發掘,就像大型“開盲盒”現場,探索未知,豐富歷史。連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採訪了我省多位紮根田野考古一線的年輕人,聽他們講述如何不斷解鎖未知,探尋“何以中國”的歷史答卷與時代脈動。

“入坑”之初:滿懷熱情知難而上

回憶起“入坑”經歷,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青年教師鄒秋實博士説,他本科實習時,幾十號人住在村小學,男生一大間、女生一大間,條件相當艱苦。但親手發掘到漢代陶片、燒窯作坊,真切觸摸到歷史溫度,感到非常新奇。經過一個暑假暴曬,大家都曬得黑黢黢的,但這群初接觸田野發掘的年輕人覺得“考古挺有意思”。

武大歷史學院副教授孫卓的田野實習在南水北調庫區。他回憶稱,當地交通不便,工地常停電,印象最深的是洗澡難。他們住在老鄉家裏,沒有熱水,男生隨便點,天黑透以後在院子找個沒人的地方,拎桶水往身上澆。女生則比較頭疼,因此,男生們有時還負責給女生搭洗澡間。下雪天工地沒法開工,他們就躲在被窩裏寫材料,手上都是凍瘡,“雖然條件很艱苦,但那時候不覺得苦,反倒是懷揣著希望和興奮下工地。”

兩人稱,十幾年過去了,武大歷史學院現有襄陽鳳凰咀、武漢盤龍城等多處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學生從本科到研究生階段,均可在老師帶隊下參加正在發掘的考古項目,開展布設探方、繪圖、收集遺存、浮選土樣等工作,或對出土陶片進行清洗、拼對、修復……學生的田野實習條件及後勤保障發生了巨變,不變的是對田野發掘的熱情。

“手氣好”的背後:科技與考古雙向奔赴

去年最“火”的考古發現,當屬十堰學堂梁子遺址出土的“鄖縣人”3號頭骨,新發現為中華大地百萬年人類演化史再添實證。

據介紹,該頭骨的發現有一系列的“巧合”,出露時間是距“鄖縣人”1號頭骨發現33年後的同一天,地點為相距約33米遠的同一套地層中。此外,3號頭骨發現于探方南壁,但凡布設探方時稍偏一點,也會和重大發現失之交臂。

不可否認,考古發掘現場,帶有一定的“開盲盒”成分。但運氣、手氣好的背後,更多是實力和努力的支撐,是科技與考古雙向奔赴。

正如該項目負責人、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陸成秋所言,“竭盡全力,儘量不讓每一次發掘留下遺憾!”他介紹稱,團隊制定了科學週密的工作方案,搭建溫濕可控、功能完備的考古方艙,開展八大學科33個研究方向的聯合攻關。3號頭骨發現後,考古隊以2釐米為一個操作層精細發掘。數字化團隊共拍攝20多萬張高清照片,結合最先進的手持式、架站式鐳射掃描器,進行了20多次高精度三維建模,精度達0.2毫米,為後期精細化復原頭骨埋藏環境、開展相關研究奠定了基礎。

青年考古人的情懷:堅守內心純粹探尋“何以中國”

“有田野,就有希望。”荊門屈家嶺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陶洋飽含深情地説,田野考古是考古的基礎、靈魂,源源不斷地為中國考古學補給新鮮養分。

屈家嶺遺址是湖北考古的起點,自1955年至今,一代代考古人在此接力奮鬥,不斷豐富對這處農耕文明重要發祥地的認知。

目前仍在開展田野考古發掘的,是來自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一支由80後、90後及00後組成的年輕隊伍。近年來,配合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考古隊做了大量工作,如夯實了屈家嶺遺址文物保護的基礎,豐富了遺址博物館的展陳和館藏內容,為重要遺跡的復原展示提供了考古依據等。“今年4月18日,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授牌,其背後凝聚了幾代考古人的心血。”屈家嶺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陶洋。

對傳世文獻鮮有記載的曾國,湖北考古工作不只是“證經補史”,更是“考古寫史”。曾國考古項目更是近十次入選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曾國考古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仍需我們苦磨腳掌,砥礪前行,把好的考古發現轉換成好的考古成果;把曾國考古的熱度,轉化為曾國歷史的厚度。”隨州棗樹林墓地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郭長江説,前輩們“擇一事、終一生”的堅守,激勵著我們在這片熱土上揮灑青春熱血,接續奮鬥,續寫新的“考古傳奇”。

“田野考古長期在野外,成果週期較漫長,要吃得了苦、坐得了冷板凳,更需堅持內心的純粹和對信念的執著。”武大歷史學院青年教師單思偉博士稱,考古就是探索未知、尋找歷史真相的過程,一代代考古人的青燈黃卷、堅持不懈,讓中華文明的脈絡日益清晰。團隊持續在襄陽鳳凰咀遺址開展考古發掘,這處長江中游史前文明的窗口,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提供豐富例證。

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新時代考古工作者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指明瞭方向。

多位青年考古人表示,做好新時代考古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將立足大格局,涵養家國情懷、秉承考古學的初心使命,努力用田野發掘,探尋“何以中國”的歷史答卷與時代脈動,進一步展現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進一步揭示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來源: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海冰實習生劉佳欣

編發:陳映午

審核:余寬宏

出品:湖北日報融媒體中心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