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探訪泉州鯉安信局舊址:僑批局裏的華僑記憶

發佈時間:2023-07-19 10:45:30 | 來源:中國新聞社 | 作者:吳冠標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社泉州7月18日電 題:探訪泉州鯉安信局舊址:僑批局裏的華僑記憶

作者 吳冠標

在著名僑鄉泉州的後坑社區,有一座僑批局舊址隱沒在眾多即將拆遷改造的房屋中,用一塊塊碑刻與壁畫,靜靜地訴説著華僑故事。

“這是鯉安信局舊址,也是旅菲華僑謝瑞生的故居。”據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僑批專家劉伯孳介紹,鯉安信局是20世紀閩南地區知名的僑批局之一,其連接著菲律賓與泉州的華僑,且在廈門、泉州、上海都設有辦事地點。

18日,謝瑞生的孫子謝應望帶領記者走進鯉安信局舊址,在這座斑駁破落的閩南民居中感受華僑記憶。

“20世紀30年代初,我爺爺與伯公謝芳蚶、叔公謝芳繼三人,相繼前往菲律賓謀生,創辦了菲律賓鯉安信局。”謝應望説,經過一段時間打拼,謝瑞生回鄉建房,三兄弟與馬尼拉聚華信局的王天佑合創“聚鯉信局”,並將家宅作為僑批局的代理處。

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在菲律賓的謝氏兄弟及六百多名華僑死於日軍屠殺,謝瑞生被刺傷後死裏逃生。1945年,劫後余生的謝瑞生在馬尼拉重新恢復鯉安信局經營。1946年,他與菲律賓南川信局合作在國內創辦南鯉信局,還把這段經歷篆刻于石碑上,嵌在家宅門楣後,“願子孫永遠保守”。

鯉安信局舊址內部已有多處倒塌,其正廳卻保存相對完好。廳中幾乎每面墻壁都繪製著“蘇武牧羊”“觀雲思親”等漆金壁畫與《四箴》等警世箴言,勸告子孫後代要家庭和睦、積德行善。

“墻上的箴言,既是勸誡,也是自警。”謝應望説,或許是劫後余生的慶倖,讓謝瑞生更加樂善好施。據社區老人回憶,他曾回鄉捐資泉州培新小學、紫江小學,幫助家鄉修路造亭,用行動踐行著自己立下的“家訓”。

劉伯孳在十餘年前就關注到後坑社區的鯉安信局舊址。“這些年來,我一直在收集有關此信局的僑批、單據、報紙等資料。可以説,鯉安信局的發現,填補了閩南地區1938年到1958年僑批局研究的空白。”

劉伯孳發現,鯉安信局的僑批經營有別於之前的僑批經營模式,其在馬尼拉、宿務、獨魯萬、香港、上海、廈門、泉州等城市間建立起跨國網路,不再直接攜帶現款從海外進入,而是能夠通過匯兌方式,更方便快捷,具有金融發展的時代標誌特徵。

“這樣一座既銘刻著泉州旅菲華僑奮鬥史,又記載著僑批記憶的寶藏,如果就此隱於世間,消亡而去,實在太可惜了。”劉伯孳感慨道。

如今,鯉安信局舊址除了多處坍塌,還面臨著防盜、維護等問題。謝應望為了“守護”老宅,在舊址四週安置了多個攝像頭,並每日在附近看守。

“作為後人,我們當然希望鯉安信局能更好地保存下來。可個人的能力有限,期待政府和社會各界能關注到這裡,幫助我們把它保護起來,或是開發利用,讓後人能在鯉安信局裏看到昔日的華僑記憶。”謝應望説。(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