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108字學規與它背後的山長們

發佈時間:2023-07-18 16:40:22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姜一平

編者按

《湖南日報》推出《走進岳麓書院》專欄,連續刊發5篇稿件,從歷史脈落、文化傳承、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教書育人、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等方面,講述岳麓書院故事。敬請關注。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易禹琳

納于大麓,藏之名山。初冬,楓葉初染的岳麓書院沉靜典雅。

門敞開著,每一塊匾額、每一幅楹聯、每一件碑刻、每一處亭臺樓祠都訴説著“千百年楚材導源於此”的秘密。但你真要讀懂一座千年書院的靈魂,有一把鑰匙藏在講堂左側墻上一塊小小的刻碑——《岳麓書院學規》裏。2020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岳麓書院,岳麓書院國學研究院院長朱漢民重點介紹了《岳麓書院學規》。

108字的學規,安靜地鑲嵌在鏡框裏,不言不語。這套西元1748年制定的岳麓書院的學生守則,已有272歲高齡。總共18條,每條6個字,簡潔全面,通俗易懂。把德育擺在首位,前10條均講道德規範,諸如經常問候父母,初一十五祭拜聖賢,吃飯穿衣要儉樸,行坐要按長幼等,沒有一句大道理。後8條講做學問的態度和方法,也是“讀書必須過筆”“夜讀仍戒晚起”等大白話。而“通曉時務物理”和“疑誤定要力爭”是岳麓書院培養經世致用之才的法寶。

這樣一套好記易學的學規,被視為這座千年學府的珍寶。 2006年8月,新加坡教育次長站在講堂,細讀《岳麓書院學規》良久,對朱漢民説:這個值得引進新加坡大學。更多的大學校長看了後,認為幾乎可以原封不動地作為當代大學生學規。

是誰制定了這套學規?是清乾隆年間岳麓書院山長王文清。這位來自寧鄉的“卓然一代鴻儒”活了92歲,詁經考史,六法精良,著書上千卷。他兩任岳麓書院山長共9年。首任時就手定了《岳麓書院學規》,被門人曹盛朝等47人刻成碑刻,嵌于書院墻壁上。現隱在講堂屏風背後僅12字的《讀經六法》和18字的《讀史六法》,也是他制定。

追溯《岳麓書院學規》培養人才理念的源頭,“有兩個,一個是張栻的《岳麓書院記》,一個是朱熹的《朱子書院教條》。” 11月18日,在岳麓書院工作39年,擔任“新山長”21年的朱漢民為記者梳理脈落。

西元1165年或1166年,時年33歲或34歲的南宋湖湘學派的宗師張栻主教岳麓書院,代理山長之職,為重建後的岳麓書院撰寫了《岳麓書院記》,現就嵌刻在講堂的木質屏風上,深刻影響了其後800多年岳麓書院的辦學傳統。其中,他提出了教育的宗旨:蓋欲成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也。為什麼要辦岳麓學院?不是為培養科舉獲取功名利祿和會寫文章的人,而是成就傳道濟民之才。朱漢民認為,這種思想對王文清的學規有直接的影響。傳道就要修身,《岳麓書院學規》的前10條都是講道德修養,濟民就要有利民愛民的本事,學規後面8條裏講了除了做好學問,還要通曉時務物理。

另一個深深影響《岳麓書院學規》的是朱熹,講堂南北兩壁嵌的“忠孝廉節”就是朱熹西元1167年前來岳麓書院“朱張會講”時手書。西元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撫使再來長沙,著手振興岳麓書院教育。白天在河東忙公務,晚上橫渡湘江到書院講學。此次他給岳麓書院頒布了《朱子書院教條》(由朱熹制定的《白鹿洞書院揭示》改名),使岳麓書院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學規。朱熹的學規強調了孝道,王文清的學規裏第一條就是“時常省問父母”,《朱子書院教條》做人講得多,做學問講得少,但“為學之序”強調了《中庸》裏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在王文清的學規裏面,博學之,就是要通曉時務物理,明辨之就是“疑誤定要力爭”。

其實在王文清之前,還有一位岳麓書院山長李文炤在1717年制訂了《李氏學規》,非常具體,但非常長。他把“行”看得比“知”重要。在王文清的學規裏,強調的也是行動。

“清朝,湖南人才進入噴發期,王文清的《岳麓書院學規》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朱漢民如此評價。在王文清兩任山長期間,湖南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的人明顯增多。接任王文清的山長曠敏本,寫了岳麓書院現存最長含義最豐富的對聯,挂在講堂兩側。“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陟岳麓峰頭,朗月清風,太極悠然可會;君親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聖賢道何以傳,登赫曦臺上,衡雲湘水,斯文定有攸歸”,給學子示範了一種非常積極的人生態度。

到了各自擔任山長27載的羅典和歐陽厚均時期,岳麓書院人才輩出。羅典造園留下了岳麓八景,最早在書院亭臺樓閣間開展“移動的思政課堂”,他的學生像賀長齡一樣的顯達者上百人。到了羅典的學生歐陽厚均,他建了供祀朱熹張栻的崇聖祠,鼓勵學生為老師挑刺,獻金五百作鴉片戰爭軍費。弟子三千中,出了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燾、李元度這樣分別在政治、軍事、外交、史學方面才能卓著的人才。

從學規制訂的1748年到書院改制的1903年,《岳麓書院學規》共執行了155年。陶澍、魏源、楊昌濟、蔡和森、毛澤東等一批傑出人物從岳麓書院走出,群星燦爛。

“《岳麓書院學規》對湖南人才的崛起起了很大作用,注重內在人格修煉和外在經世致用之學,成為湖南讀書人的傳統。”朱漢民總結。

山長們已做古,但學規還活著。今天的湖南大學學子們,還唱著“承朱張之緒,取歐美之長……振我民族,揚我國光”的校歌。在入學及各種典禮上,還在背《岳麓書院學規》。

《岳麓書院學規》一直活著,這是千年書院“惟楚有材,于斯為甚”的對聯挂得安穩的底氣。

責編:龍文泱

一審:龍文泱

二審:曹輝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