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米蘭·昆德拉去世:不願被諾獎騷擾,只用作品説話

發佈時間:2023-07-13 09:05:45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王詩堯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網北京7月12日電 (記者 王詩堯) 米蘭·昆德拉曾寫道:“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只是沒想到,這一次我們要告別的對象變成了他。據外媒報道,歐洲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去世,享年94歲。

米蘭·昆德拉,1929年4月1日生於捷克第二大城市布爾諾。上世紀50年代初,他以詩人的身份初登文壇,曾出版《人,一座廣闊的花園》《獨白》《最後一個五月》等詩集。1963年,他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正式放棄詩歌創作。

又過了4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説《玩笑》正式在捷克出版,空前的成功讓昆德拉確信自己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從此走上了小説創作之路。

但好景不長,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後,《玩笑》被列為禁書。一直到1975年離開捷克去法國前,昆德拉在艱難的條件下還創作了《好笑的愛》《告別圓舞曲》《生活在別處》等作品。

1979年,小説《笑忘錄》發表之後,昆德拉被剝奪捷克斯洛伐克國籍。兩年後,他加入了法國國籍。從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昆德拉越來越多地用法語進行創作。2019年,昆德拉重新獲得捷克公民身份。

對中國當代文壇影響最大的外國作家之一

上世紀80年代,米蘭·昆德拉的作品被譯介到國內,特別是其經典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年輕人,至今發行量巨大。

在那個年代,“生活在別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媚俗”等一度成為時下流行語,“不能承受的**之輕”甚至變成一個句式,被廣泛運用。

這位深受中國讀者喜愛的作家,同樣對中國也充滿著好奇。他曾在一次洽談中説道:“假如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讓我感興趣的地方,那就是中國。”

昆德拉是對中國當代文壇影響最大的外國作家之一。在東歐文學研究家、翻譯家景凱旋看來,昆德拉的影響重點在思想上。“他讓中國作家們從關注群體到關注個人自身,少作空洞的宏大敘事。”“他啟迪中國文學界:真正一流的作家應該首先是思想家。”

昆德拉的寫作擅長把生命的沉重化為文字之輕盈。曾有人説,從80多歲的院士到10多歲的孩子,都能在昆德拉的作品中找到生命體驗與意義。

“被諾貝爾文學獎遺忘的大師”

米蘭·昆德拉的文學成就斐然,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並6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然而他卻説,每年10月的諾貝爾文學獎熱潮,對他來説都是一種騷擾。

昆德拉根本不在意,所謂的那些外界賦予他的價值。他常年遠離媒體、拒絕拋頭露面,只選擇用作品説話。

他曾毫不留情地表示:“傳媒的精神與文化的精神是相悖的,至少對現代歐洲所認可的文化是如此:文化基於個人,而傳媒導向單一化;文化照亮事物的複雜性,而傳媒使事物簡單化;文化只是一種長久的拷問,傳媒則快速回答一切;文化是記憶的守護神,傳媒則是時下新聞的追逐者。”

昆德拉曾自嘲:“我在4月1日愚人節這天來到這個世界,有著形而上的意義。”實際上,他的作品善於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

在《被背叛的遺囑》中他曾説過,小説的內部空間是一個道德審判和價值判斷都被懸置的領域。幽默精神是小説為現代人類提供的一項偉大發明。

《玩笑》《好笑的愛》《笑忘錄》……昆德拉似乎總在表達著笑看人生的態度,但人們讀了他的文字笑過之後,又會感到深深的悲哀。小説幽默風趣,實則暗藏反諷,雖調侃著這難以捉摸的世事,卻又關照個體的生存狀態。

有評論稱,昆德拉的作品表面輕鬆,實則沉重;表面隨意,實則精緻;表面通俗,實則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

他在《笑忘錄》中寫道:“人與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米蘭·昆德拉用自己充滿哲理的作品戰勝了遺忘,永遠留在讀者的記憶中。(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