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為什麼説《儀禮》簡“簡”述華夏交流往事?

發佈時間:2023-07-14 10:04:50 | 來源: | 作者:丁思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社蘭州7月13日電 題:為什麼説《儀禮》簡“簡”述華夏交流往事?

——專訪西北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田河

中新社記者 丁思

時移世易,禮儀代代不同。若要詳細了解古人禮儀規範,須翻開一部叫做《儀禮》的古書。眾所週知,早期經典在流傳過程中由於多種原因難免會失真。如果能得到早期傳本則彌足珍貴。20世紀中葉在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出土的漢代《儀禮》簡,因保存完整、數量大、文獻價值高,被譽為“天下第一簡”。

作為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儀禮》簡如何被發掘?其獨特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以《儀禮》簡為代表的甘肅簡牘文化,如何架起中外交流之橋?西北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田河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儀禮》簡是如何被發掘的?緣何被譽為“天下第一簡”?

田河:甘肅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珍藏著豐富的簡牘文物。由於氣候乾燥和地廣人稀,古代簡牘歷經兩千多年卻得以完好保存至今。自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首次掘得簡牘以來,百餘年間共有7萬多枚簡牘出土,奠定了甘肅“簡牘大省”的地位。甘肅簡牘又以漢簡為最,佔全國出土漢簡總數的八成以上,素有中國“漢簡之鄉”的美譽。

武威出土漢簡,主要包括漢代的儒家經典《儀禮》簡、尊老養老法令王杖簡及詔書令、體現漢代醫藥水準的武威醫簡,都被定為國寶級文物。此外還有漢代日書和衣物疏。

1959年,武威《儀禮》簡出土于武威新華鄉纏山村磨咀子6號漢墓,共有簡牘469枚。整理者依照簡牘材質、長短、容字、形制等情況,將其分為甲、乙、丙三種。其中,甲本為木簡,共398枚,保存最好,字大簡寬,簡平均長度為55.5釐米—56釐米,寬0.75釐米、厚0.28釐米,四道編繩,內容包括今本《儀禮》中的七篇。

乙本木簡37枚,字小簡窄,簡長50.5釐米、寬0.5釐米,四道編繩,僅《服傳》一篇。丙本為竹簡,共34枚,簡長56.5釐米、寬0.9釐米,五道編繩,僅《喪服》一篇。《儀禮》簡九篇共存字27298字。

該簡冊不是散亂的殘簡令札,而是相對完整的書冊,是西漢經書的原始形態。《儀禮》簡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典籍類簡牘的一次重要發現,對於研究禮學傳承、古代書冊制度、書法藝術、文字演變都具有重要意義。

截至目前,武威《儀禮》簡仍是中國考古發現的數量最大的單一典籍類簡牘,無論其數量、簡牘的完成度、字體的清晰美觀,都極具歷史和美學價值,也被稱之為“天下第一簡”。

中新社記者: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之稱,《儀禮》簡如何體現古代中國的社會生活、家庭教育、國家制度等?其記載的哪些內容仍在當下沿用?

田河: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源於其所根植的文明。中華文明的底色是農業文明,大概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中下游的旱地粟黍農業和長江中下游的水田稻作農業已比較發達。在農業文明中,某一族群的人世世代代生活在相對固定的區域,處於熟人社會中,族群代際明晰,但血緣關係與社會網路則錯綜複雜,隨著社會進步、階層分化,為禮神敬祖、彰顯層級、規範人倫、約束行為,産生了禮儀並逐步完善。禮儀不僅是一種倫理道德、行為規範,也是一種社會制度。上至政府的典章制度,下至民間的人際交往,無不在禮的範疇之中。

武威位於河西走廊東部,南依祁連山,北鄰騰格裏沙漠。祁連山的雪水培育了豐茂的綠洲,自古就是遊牧民族生活的沃土。西漢初期,武威為匈奴休屠王遊牧地域。漢武帝元狩二年(西元前121年)霍去病出師河西後,武威歸屬漢朝管轄。隨著武威郡的設立,官府行政制度相繼實施,屯戍軍民、移民遷入,武威逐步成為河西地區接受和傳播中原文化的先行之地。數萬枚河西簡牘,尤其是武威漢簡便是中原文化在河西走廊傳播的實證。

武威《儀禮》簡是漢代時人手書的禮經傳本。據考證,墓主人可能是教授《儀禮》的經師,類似于後世“教書先生”的角色,《儀禮》簡則為其平日講習所用。《儀禮》簡甲本內容包括今本《儀禮》十七篇中的七篇,分別是《士相見之禮第三》《服傳第八》《特牲第十》《少牢第十一》《有司第十二》《燕禮第十三》《泰射第十四》。乙本為《服傳》一篇。丙本為《服傳》篇別名《喪服》的一篇。

西方社會重宗教,中國社會重倫理。在熟人社會的中國,從古至今都看重個人的道德修養。禮儀制度能夠讓每個人在錯綜複雜的宗族與社會關係網中,定位人倫秩序和尊卑坐標,承擔應盡的義務,遵守言行規則,對於維持社會秩序是有益的,有些規範和準則依舊沿用至今。

像現在中學生的“成人禮”,傳統鄉村社會中婚喪嫁娶中的禮儀風俗,都可以在《儀禮》士婚禮、既夕禮、士冠禮中找到依據。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受到重視,是體現文化自信、尋求文化認同的重要內容。

中新社記者:《儀禮》簡,反映了中華民族哪些特有的民族性格?與西方社會相比較而言,有何異同?

田河:“民以食為天”“倉廩實而知禮節”,天下社稷,社為土神、稷為谷神,也就是土地和糧食,社稷也是國家的代名詞。中國歷朝歷代都重視農業。平田整地、修渠壘壩、防洪抗旱,春種、夏耘、秋收、冬藏需要集體協作,所以中國提倡集體主義,不推崇個人英雄主義。農業生産需要掌握時令節氣,四時物候,所以長者、智者、有德者備受尊敬。以和為貴,道德立身,對為官者、經商者、從事農業生産者等皆適用,需有良好的道德約束。

從商週到魏晉,簡牘是文字的主要載體,中國靠文書治國,隨著漢字在東北亞、東南亞地區廣泛傳播,簡牘也成為漢文化圈主要的書寫載體。近年來,日本、南韓也發現大量的早期簡牘。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在日本、南韓保存也頗多,並繼續沿用在當地社會生活中,例如在今天的日本,飯店的招牌、菜名等依舊保留著漢字簡牘書寫形式。

中新社記者:您在海外有5年的任教經歷,海外民眾對於漢簡有何了解?以《儀禮》簡為代表的簡牘文化,如何架起中外交流的文化橋梁?

田河:從20世紀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發現“敦煌漢簡”,到1930年代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發掘“居延漢簡”,再到1950年代以來陸續發現“武威三簡”、天水放馬灘秦簡、敦煌懸泉漢簡……從國際視野看,甘肅漢簡的每一次發現,都是國際性的學術事件。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推進,東西方文化交流日漸升溫,從事甲骨文、金文、簡牘研究的海外學者越來越多,簡牘學已成為一門國際顯學,如今在日本、南韓、美國、法國都有專門從事簡牘研究的學者。簡牘研究與傳播有助於促進中外學術交流,體現中國學術特色,彰顯中華文明的歷史縱深和時代賡續。

甘肅作為絲綢之路和中西交通的咽喉要道,出土了數量眾多、內容豐富的簡牘。它們既是絲綢之路上社會治理、人情世故、萬千故事的日常書寫,又是秦漢時期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歷史、地理的第一手資料,也記錄了古絲綢之路上中國與西域交往的歷史。

隨著“漢語熱”不斷升溫,以《儀禮》簡為代表的甘肅簡牘文化,增添了神秘感和趣味性,成為海外民眾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橋梁和紐帶,國際漢語教育工作者借助資訊化、智慧化的傳播手段,向海外受眾講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古代簡牘,是可比肩兩河流域泥板、古埃及紙草、古印度貝葉、歐洲羊皮的重要書寫材料。中國可以通過簡牘的展覽和數字化展示,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尤其是走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通過展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過程,拉近不同文化背景國家民眾間的距離,以文化為橋梁,實現民心相通。(完)

受訪者簡介:

田河,甘肅民樂人,古文字學博士。現為西北師範大學國際合作交流處處長,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古文字學、簡牘學、出土文獻、國際中文教育等。在《古文字研究》《簡帛研究》《出土文獻》《社會科學戰線》《江漢考古》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出版專著《武威漢簡集釋》一部,參編教材《簡牘學教程》一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二項、教育部語合中心國別中文教育項目一項、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二項、校級項目二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三項。曾獲甘肅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甘肅省高校社科成果獎二等獎。2012年8月至2017年10月,在蘇丹喀土穆大學孔子學院擔任中方院長。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