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文化新業態精彩紛呈 數字技術推動文化創新

發佈時間:2023-07-14 10:04:50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劉少華 邱雨瀟 李飛裴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原標題:文化新業態精彩紛呈數字技術推動文化創新

在北京,始建於1452年的隆福寺,正在成為集劇場、美術館、共用辦公區于一體的文化新空間,提供創新的文化內容和多元的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在西安,位於曲江新區的“長安十二時辰”街區,通過給現實空間注入相關影視元素,打造由“熱門劇集+沉浸式娛樂+主題餐飲+國潮産品”組合而成的新消費綜合體;在深圳,位於龍崗區的甘坑“客家小鎮”,依託特色客家文化資源,推出了一系列內涵豐富的文旅項目……

隨著數字技術全面賦能文化産業,一批文化新業態應運而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促進了文化産業轉型升級和高品質發展。

消費潛力加快釋放

文化新業態發展已經駛上快車道,保持著強勁的增長態勢。6月29日,國家統計局發表《2022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産業發展情況報告》。這是國家統計局首次以報告的形式發佈文化産業年度統計數據。報告顯示,隨著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深入實施,以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為主要特徵的文化新業態行業快速發展,已成為推動中國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支撐。2022年,文化新業態特徵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50106億元,比上年增長6.7%,增速快於全部文化産業5.7個百分點。文化新業態行業營業收入佔全部文化産業營業收入的30.3%,佔比首次超過30%,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

這些數據也和不少從業者的感受比較接近:近幾年數字文化資源規模化、整合化進程明顯提速,數字文化産業發展動力強勁。

“中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文化消費潛力加快釋放,文化新業態引領作用增強,中國文化及相關産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文化企業營業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高級統計師張鵬表示。

數字技術推動文化創新

如今,人工智慧、虛擬現實、5G、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技術迅速發展,不斷豐富人們對於文化的感受體驗。

比如,央視春晚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既暗藏千里江山之綺麗,又讓人們有了全新的體驗;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數字藏經洞”,運用數字孿生技術、3D建模技術、4k高清渲染等數字技術復刻石窟和壁畫,在一塊螢幕上就能呈現敦煌文化的厚重與博大;騰訊的“數字長城”運用高精度掃描建模、數字測繪、實時渲染等數字技術,在手機上還原長城的雄偉與豪放……數字技術,催生著一道道前所未有的文化景觀。

數字技術全面賦能文化産業,文化新業態不斷發展壯大,不僅改善人們的文化體驗,促進相關文化消費,也有力推動中國文化産業的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

在全新産業形態背後,文化企業也在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比如,2022年,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1529億元,比上年增長6.4%;與此同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達到46萬人,比上年增長11.4%。

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祁述裕看來,人工智慧、虛擬現實、5G、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共同構成推動文化創新的技術矩陣。“其中,虛擬現實極大提升了文化的表現力,人工智慧促進了文化體驗的交互性,5G連接起海量的文化數據資源,大數據實現文化內容的圖譜化和可視化,物聯網使文化場景更具感知力。文化新業態憑藉這些數字技術的應用,打破時空限制,為受眾帶來全新文化體驗。”

吸引年輕人熱情參與

層出不窮的文化新業態,正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西北湖旁,花園道藝術商業街內,一家家個性十足的“網紅”店舖吸引著絡繹不絕的市民。這個曾經的中南汽修廠一度破敗不堪,而今,當地通過改造,將過去的廠房改造成了藝術文化商業街區,成為武漢引領時尚、創意潮流的一個地標。

在北京,很多人來到“發現·北京中軸線”展覽,通過虛擬現實互動,登臨虛擬鐘鼓樓,遠眺南北中軸線,並且通過50余張數字衛星照片直觀感受北京中軸線與北京城市空間的發展變遷。觀眾面對如此場景,不禁浮想聯翩。有網友看完後感慨:“很震撼!祝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

新業態帶來的新體驗,正成為文化、旅遊等發展的新引擎。以沉浸式業態為例,文化和旅遊部産業發展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全國文化和旅遊市場加速回暖,沉浸式業態跑出了加速度,成為培育新型業態、拉動文旅消費的重要力量。

面對方興未艾的文化新業態,越來越多年輕人正參與其中,為人們生産更多更好的文化産品。不管是依託區塊鏈技術實現的“國家寶藏”數字藏品,還是利用3D列印技術生産的各種“國寶級文物”相關文創産品,都吸引著年輕一代的參與熱情,許多人主動成為傳統文化工作的後備軍和新生力量。

劉少華 邱雨瀟 李飛裴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