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鎮館之寶丨戰國水晶杯為何是最具"穿越感"國寶

發佈時間:2023-07-12 09:35:36 | 來源:中新社 | 作者:王逸飛 | 責任編輯:蘇向東

編者按

國寶之美,穿越古今,器以載道,恢弘萬千。每件珍稀文物背後,都凝聚著古人的匠心智慧,鐫刻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見證著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鑒。從2023年7月11日起,中新社“東西問”推出“鎮館之寶”系列策劃(五),藉專家探究文物之意涵及其背後故事。

中新社杭州7月11日電題:戰國水晶杯為何是最具“穿越感”國寶?

——專訪浙大城市學院考古學系主任杜正賢

館藏于杭州博物館的戰國水晶杯,是迄今為止中國出土的早期水晶製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也是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的中國國寶級文物之一。

1990年出土于杭州的戰國水晶杯,因外形酷似現代社會使用的玻璃杯,一直被許多人稱為最具“穿越感”的文物。它到底“奇”在何處,又留下哪些未解之謎?中新社“東西問”日前就此專訪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考古學系主任、杭州博物館原館長杜正賢。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是戰國水晶杯的發掘者。它是一件怎樣的文物,是如何被發現的?

杜正賢:戰國水晶杯是一件戰國晚期水晶器皿,高15.4釐米,口徑7.8釐米,底徑5.4釐米,圈足高2釐米。杯型為敞口平唇,斜直壁,圓底,圈足外撇,杯體透明,光素無紋。整體看造型簡潔但製作精緻,器表經拋光處理,杯底及中部有少量海綿體狀的自然結晶。

在杭州博物館展出的戰國水晶杯。王遠攝

戰國水晶杯出土于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今杭州市拱墅區),當時那裏有座工農磚瓦廠。1990年下半年,我在杭州市考古所工作時,有村民反映磚瓦廠在周邊取土時發現了一些古代瓷片。我們找到這些戰國時期的原始瓷片,加之之前這裡也有同時期瓷器出現過,所以判斷有戰國墓存在。當時有觀點認為此處已被“挖平”,但我認為已經發現的瓷片屬於倣青銅器的瓷制編鐘,應是後期祭祀時留下的物品,並非來自真正的墓室。且既然擺放了祭祀器、禮樂器,肯定是大型墓葬。在當時負責人的支援下,我們從十月底正式開始挖掘。

挖掘共持續一個多月,直到發現了木炭,大家都非常激動,因為同時期很多大型墓葬都用木炭防潮。考慮到接下去隨時可能有文物發現,我們改用竹籤清理。

最初發現的是瓷器、陶器,後來我在土層中無意看到了反光,便沿著杯壁一點點“摳”出來,發現是個水晶材質的杯子。我們將其小心保護,杯子裏的土也沒取出來。

當時墓葬中的棺材沒有了蹤影,墓葬還出土了一些墓主人隨身佩帶的玉器、瑪瑙等小型器,但戰國水晶杯最讓人驚奇。不久後我帶它前往北京,請中國考古學泰斗蘇秉琦先生和宿白先生看。兩位專家看了很長時間,都直呼“神奇”,並建議我們找地礦部門諮詢。

當時的浙江省地礦廳告訴我們,中國現在找不出這樣的高純度水晶,但不能判斷古代有無這樣的水晶。最終我們結合權威專家鑒定,根據對杯中泥土做的孢粉分析、對墓葬裏的木炭和陶器做C14、熱釋光等分析,確定它就是戰國時期的器物。

中新社記者:戰國水晶杯被不少人視作“穿越之物”,其“穿越”和“神秘”色彩何來?

杜正賢:對大眾而言,戰國水晶杯的“神奇”在於其器形與人們現在使用的杯子極為相似,並不像2000多年前的物品。甚至有人認為可能是盜墓賊在這裡留下了一個“玻璃杯”,因為“它和現在喝啤酒的杯子沒什麼區別”。但其實如果用手觸摸到戰國水晶杯就知道,它與現在的啤酒杯材料不同,其手工打造的杯壁更厚,與現代工藝玻璃杯完全不同。

在杭州博物館展出的戰國水晶杯。柱子攝

當代人使用的啤酒杯。俞方平攝

從業內來看,戰國水晶杯有三個“謎”。首先是“材料從哪來”——戰國水晶杯的材料是一塊高純度水晶,同樣純度的水晶現在在國內外都很難找到,所以當時這塊水晶的來源是一個謎;其次是“取芯如何取”——水晶硬度很高,很難加工,杯子又是斜壁,上寬下窄,所以到底是用類似玉器製作的管鑽法,還是用金剛砂打磨,或其他方法取芯,現在還無法確定;第三個謎是拋光如何實現——外壁拋光相對簡單,但因為戰國水晶杯上寬下窄,一般人的手伸不進去,裏面的部分很難打磨到,古人如何把內壁和底部打磨得光潔平整,也是未解之謎。

目前,全世界還沒有同時期同類型的器物發現,所以戰國水晶杯是一件“孤品”,這三個“謎”也一直延續至今。

中新社記者:戰國水晶杯當時的主人是誰?它有怎樣的歷史文化價值?

杜正賢:這座墓室內沒有發現棺槨,出土的陪葬精品器物共34件,除戰國水晶杯外,還有瑪瑙環及玉虎、原始瓷編鐘等文物。學界現在更傾向於認為,墓主人應是西元前306年楚滅越後,楚國派到杭州地區的最高長官。

杭州半山鎮石塘出土的戰國文物。柱子攝

一方面墓葬相關物品的年代測定與這一時間大致吻合。另一方面,這座大墓的幾個特點符合這種判斷:首先,其墓道對著山頭,這在楚國墓中比較常見;其次,墓中的二層臺、排水溝等設施,在戰國時期的越國很少見,但是在楚文化區中有很多;第三,墓葬出土的很多器物,如原始瓷器、編鐘等倣楚國的風格比較明顯,例如琉璃器在越國非常少見,在楚國卻非常常見。

我認為,戰國水晶杯蘊含工藝設計、工藝技術方面的價值。戰國水晶杯的造型,與現代使用的杯子大致相同,這是設計方面的奇跡,也能反映當時的社會審美水準。製造技藝方面,前述取芯、拋光之“謎”就是代表,從一整塊高純度水晶中製作出戰國水晶杯,其手工技藝非常高超。

另外,戰國水晶杯的進一步研究,也有助於更深入了解戰國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水晶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應用,一般較多用來做挂件。戰國水晶杯沒有雕刻花紋,應該是喝水飲酒的實用器而非禮器,對它的進一步研究可以從水晶應用的角度,了解當時的社會文化特點。

中新社記者:戰國水晶杯的“謎底”,何時、如何才能揭開?

杜正賢:從目前來看,戰國水晶杯是獨一無二的。全世界還沒有第二件同時期的水晶製品。阿富汗曾出土過一件更小的水晶杯,但因為體積小,製作難度更小,製作時間也晚了數百年。所以戰國水晶杯的“身世”,更多還要等中國國內甚至全球的同類考古發現,通過更多資料聯繫對比得到更多線索。

杭州博物館,遊客觀看戰國水晶杯。王遠攝

從文明交往的角度看,戰國水晶杯也可能蘊藏“驚喜”。現在浙江乃至中國已難找到如此高純度的水晶原料,它當時是在中國生産、還是從國外引進尚不得而知。在材料源頭方面,更多古代水晶産地若能被發現,我們就有望通過戰國水晶杯了解更多當時的人口遷徙特點,了解更多中國區域文化交流或者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特點。(完)

受訪者簡介:

浙大城市學院考古學系主任杜正賢。肖健攝

杜正賢,中國著名考古學家,浙江省首批特級專家,浙大城市學院考古系主任,杭州博物館原館長。主持的考古發掘項目曾5次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新社記者王逸飛 )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