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山丹丹》《團結就是力量》《江山如畫》……在今年6月6日至13日舉辦的全國民族器樂展演上,10個民族樂團和32個民間樂種組合集中展示了近年來民族樂團創作建設、民間樂種傳承發展等方面取得的優秀成果,彰顯了民族器樂作品創作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煥發的勃勃生機。
百花齊放,主題鮮明
全國民族器樂展演由全國優秀民族樂團展演和中國民族器樂民間樂種組合展演合併而成。其中,民族樂團參演作品均為2018年以來新創作的民族管弦樂作品,所含曲目70%以上為原創或創新改編,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音樂會《天地永樂·中國節》《孫子兵法迴響》,展現地域特色和人文風情的音樂會《中軸》《瀟湘水雲》《水闊山海間》,展現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的音樂會《沂蒙史詩》等。“從此次全國優秀民族樂團展演情況來看,民族樂團新作涌現、百花齊放,呈現良好發展態勢。”江蘇省音樂家協會主席、二胡演奏家朱昌耀説。
在本次展演活動開幕式上,河北省歌舞劇院演藝有限公司民族樂團創排的大型民族管弦樂《團結就是力量》,以民族管弦樂為載體,生動展現了中國共産黨領導全國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從輝煌走向輝煌的偉大歷程和壯美詩篇。
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原院長楊青對這臺音樂會表示肯定:“整場演出舞臺呈現水準較高,作品的立意、創意、策劃都很大氣,這部表述宏大題材的作品放在開幕式這一重要環節是恰當與合適的。”
如何用民族管弦樂的語言來闡釋宏大題材,是一個艱巨的創作任務。
“中國民族音樂尤其是民族管弦樂發展的歷程很短,不像國外交響樂歷史久遠,因此民族管弦樂的作品數量也比較匱乏。”中央民族樂團原副團長趙東升認為,主題性音樂會大都是原創作品,在客觀上為中國管弦樂事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有利於中國民族管弦樂的作品積累。
從民間來,到民間去
6月6日,來自全國民族音樂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以“一團一評”“一場一評”的方式,對本次展演的首場演出、陜西省廣播電視民族樂團帶來的大型民族管弦樂組曲《永遠的山丹丹》展開研討。
《永遠的山丹丹》創作于2017年,由作曲家王丹紅作曲。知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指揮家曲祥表示,《永遠的山丹丹》“粗中有細、土中有洋”,粗是陜北這片民樂沃土上特有的粗獷和奔放,細是作曲家設計的精巧與細膩;土是陜西本土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示和情感爆發,洋是當代舞臺呈現方式和藝術審美的完美結合。
“《永遠的山丹丹》對陜西本土諸多民間音樂形式做了一次提煉,這種提煉不是簡單的嫁接,而是經過不斷地昇華和爆發,從而形成一種適合現代審美的樂隊演奏形式。”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陳佐輝表示,“這部作品的成功也讓我們看到了現代職業樂團管理中,作曲家、指揮家、樂隊以及樂團管理者四位一體管理模式的必要性,一部好作品的誕生和傳播其缺一不可。”
民間樂種組合演出的作品涉及20多個傳統樂種,既有典雅秀麗的江南絲竹、粗獷熱烈的魯西南鼓吹樂,也有古意盎然的諸城古琴、福建南音等。“32個民間樂種組合的集中展演讓我感受到民間音樂的‘魂’、民族音樂的‘根’依然是那麼生機勃勃,令我深受感動。”中央民族樂團原黨委書記席強説。
在本次民間樂種展演上,粵之韻廣東音樂小組帶來的《粵茶·娛樂昇平》保留了廣東音樂所特有的民俗性、娛樂性、借景抒懷等特點;扎木契組合帶來的《遠古洪音》以內蒙古傳統音樂素材為基礎,結合現代編曲手法,展現出當代音樂新的風貌;中國音樂學院國音雅韻組合採用3件彈撥樂器,演奏技術運用自如,表現出鮮明的河南地方音樂風格。
席強認為,民間樂種組合的表演風格及流傳的樂種形式是值得專業民族樂團學習的,專業民族樂團要真正地去民間吸取優秀的養分,“而專業民族樂團如何用傳統、深厚的民族音樂風格來創作今天富有時代性的、專業性的民族音樂作品和舞臺藝術表演,是舉辦此次展演活動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論命題。”
守正創新,傳承發展
民族音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流淌在中華兒女血脈中的音樂基因。在王丹紅看來,中國的音樂創作在當代已經進入“中國式現代化”的時期。“中國式現代化這個詞特別有意義,每個領域的專家學者都有不同的理解。我認為音樂創作的中國式現代化首先是根植于傳統文化,其次是運用現代先進的思維理念及高超的技術。”王丹紅表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同作品的創作背景不盡相同,創作者在每一次創作時都應深入挖掘與感悟。
甘肅省歌舞劇院敦煌古樂坊演奏的《傾杯樂》《急曲子》樂曲是由中國著名音樂學家、甘肅古譜學者席臻貫根據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掘的25首琵琶譜重新編配而成,兩首樂曲在保留原琵琶譜譯譜風格的基礎上,音樂曲調通過現代音樂家的樂隊編配和加工,呈現出具有甘肅特色的譯譜演奏風格。
“作為甘肅本土演奏的敦煌古樂,音樂家尊重譯譜風格,充分挖掘歷史上宮廷音樂的演奏傳統,並結合敦煌壁畫的樂舞畫面,在舞臺演奏上對樂器、服飾、形體表演及演奏場景都做了大量考證工作,對繼承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席強説。
在本次民間樂種展演的舞臺上,中國戲曲學院鼓語者打擊樂團帶來的《鼓語者》以中國鼓作為演奏形式,充分發揮了鼓樂文化的傳統特點,並結合現代人對中國鼓的文化寓意,將現代擊鼓藝術和流行音樂的打擊樂藝術技法融匯在樂曲中,作品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席強指出:“如果中國戲曲學院鼓語者打擊樂團能夠用中國傳統戲曲的鑼鼓基因或者是打擊樂的特色來創作今天富有現代氣息的新興打擊樂作品,我相信他們一定能夠成為我們今天戲曲打擊樂的傳承代表。”
《人民音樂》雜誌社原常務副主編于慶新觀看了遼寧師範大學吹打樂團演出的兩首吹打樂後興奮不已。“首先,演員年輕氣盛,富有朝氣,使我們感到民族傳統音樂後繼有人;其次,遼寧師範大學能把民族民間樂種的學習引入常規教學,加強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促進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傳統的學習,是難能可貴的,這種教學思想和實踐應該大加提倡。”于慶新説。
“我們的民族民間音樂不僅要傳承好、保護好,同時也要發展好、傳播好,用民族管弦樂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同時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出更多人民喜聞樂見的經典佳作。”朱昌耀説。(實習記者彭澳麗)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