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李潔 張哲浩
陜西省考古學會日前發佈2022年陜西六大考古新發現名單。洛南夜垣遺址、旬邑西頭遺址、秦漢櫟陽城遺址、西安三殿漢代古橋遺址、隋唐長安城朱雀大街五橋並列遺址、靖邊清平堡遺址成功入選,涇陽蔣劉遺址、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咸陽北城墓地三處考古新發現入圍此次評選。
洛南夜垣遺址:百萬年來遠古人類活動的軌跡
夜垣遺址發現于2011年,位於洛南盆地西部,處在南洛河與其南部支流縣河之間的第二級階地部位,屬於曠野類型舊石器遺址。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考古發掘了位於近水向陽、堆積最厚、出露遺物最豐富崗地東南部,總計出土石製品12000余件。經研究,夜垣遺址下部含古人類文化遺存的第36層在不晚于距今11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晚期便已形成。
夜垣遺址考古發掘首次完整揭露了洛南盆地第二級階地部位的地層堆積物,獲得了盆地內深度最大、序列最完整的地層剖面,對於建立洛南盆地的標準地層剖面、構建舊石器遺址年代序列、研究不同時期古人類活動強度與環境變遷之間的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通過此次發掘,洛南盆地存在百萬年前人類活動的證據,實證了我國百萬年以上的人類史,將洛南盆地人類活動的歷史向前至少延伸了30萬年,使得洛南盆地成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存在百萬年前人類活動資訊的重要地區之一。同時,再次發現有層位關係清晰、種類和數量較多的阿舍利類型石器組合,初步證明簡單石核石片技術與阿舍利技術更可能為不同時期人群所掌握的石器技術,反映了中更新世晚期一次重要的人群遷徙擴散和文化交流事件。
旬邑西頭遺址:為尋找“豳”與“豳師”提供了一把關鍵鑰匙
西頭遺址位於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張洪鎮,商周時期遺存分佈面積約200萬平方米,是迄今為止涇河流域發現規模最大的商周時期聚落之一。2022年度考古所見城址、建築基址、冶銅遺存、大型圍溝墓地,與2018至2021年發掘所見的西周坑狀儲糧遺跡、大型儲水坑及先周時期居址等一系列發現,為全面揭示西頭遺址商周時期的聚落佈局、人群構成及社會組織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西頭遺址的重要考古發現,為西頭遺址商周時期聚落佈局、人群構成及社會變遷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考古學材料,對涇河流域聚落演進與商周社會變遷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探索周文明起源與發展模式、尋找文獻所載“豳”與“豳師”提供了一把關鍵鑰匙。
秦漢櫟陽城遺址:目前發現並確定的時代最早的都城軸線
秦漢櫟陽城,位於陜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新興、武屯街道。據文獻記載,櫟陽自秦獻公二年遷都櫟陽,到孝公十一年遷都咸陽為秦都34年,其間秦人再次開展了一系列深刻的社會變革。秦末楚漢,櫟陽先為塞王司馬欣之都,後為漢王劉邦之都。漢初劉邦先以櫟陽為都,櫟陽是大漢王朝的第一個都城。
2021年—2022年度在三號古城開展的三號、十一號建築清理,第一次完整揭示出該時期宮城核心區主要建築,對深入開展戰國秦漢建築研究有重要價值。通過發掘確定,通過三號建築東側南北臺階存在一條貫穿三號古城核心建築的南北向軸線,是目前發現並確定的時代最早的都城軸線,而在三號建築發掘清理的半地下建築和廁所,是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等級最高的同類遺存,均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西安三殿漢代古橋遺址:迄今為止在浐河流域考古發現的唯一一座漢代古橋
2022年9月起,考古工作人員在西安三殿漢代古橋遺址發掘中發現橋樁874根,宗地範圍內橋體殘長74.64米,寬20.54米,橋樁基本上成排分佈,呈西北—東南走向,方向156度。這是迄今為止在浐河流域考古發現的唯一一座漢代古橋,東西跨度大,南北寬度寬,橋樁密集,是漢代高等級橋梁的代表,為研究漢代橋梁構造及修補過程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西安三殿漢代古橋正對西漢薄太后南陵及漢文帝霸陵,是帝陵營建這一漢代重大國家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橋位於南陵、霸陵與漢長安城之間,為研究漢代道路交通路線提供了重要參考。根據文獻“南陵橋壞,衣冠道絕”的記載,推測其可能為“南陵橋”,為進一步尋找文帝“顧成廟”提供了重要線索,對研究西漢衣冠道及早期陵廟制度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隋唐長安城朱雀大街五橋並列遺址:都城禮制的最高等級
隋唐朱雀大街是連接皇城朱雀門與外郭城明德門的南北向大街,北與承天門大街相通,又稱“天街”,是貫穿隋大興唐長安城的中軸線。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小雁塔西北角工地開展考古發掘工作,發現隋唐長安城朱雀大街五橋並列等遺址,總計發現隋唐至明清各類遺跡20余處,出土各類文物350余件。
據考古實測,朱雀大街五橋並列遺址的中橋恰位於隋唐長安城朱雀大街的中軸線上,與明德門五門道的中門道南北相對。朱雀大街五橋並列遺址位於皇城朱雀門1200多米外,與朱雀門和明德門遙相呼應,是都城禮制的最高等級,體現了大唐威儀,對於隋唐長安城形制佈局及禮儀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於朱雀大街的寬度,文獻記載“廣百步”,折合今150米。根據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考古勘探資料,朱雀大街的寬度在150米至155米。本次發掘的五橋並列遺址,中橋中軸線與朱雀大街東側水溝西岸相距63.5米,據此推算朱雀大街的實際寬度約130米,與社科院考古所近年根據明德門附近考古推測的數據大致相當。
靖邊清平堡遺址:參與了中華文明的交流與傳承
清平堡遺址(修建於明成化十一年,棄置於康熙年間)位於陜西靖邊縣楊橋畔鎮東門溝村,南北長約600米,東西長約300米,為明代延綏鎮長城三十六營堡之一,同時也是明蒙之間互市的場所之一。
清平堡是首次對中國長城遺址的大規模科學考古發掘,三年來,在清平堡遺址揭露出中心樓、南門及甕城、顯應宮、民居與商鋪、堡外的寺院等遺跡,出土了大量建築構件、生活用瓷碎片、彩繪泥塑神像。通過清平堡遺址的考古工作,明確了長城修建時軍事控禦與商貿交流並重的主觀定位,也明確了長城在使用過程所起到的具體作用。以清平堡為代表的長城遺址曾是長城兩側的民族與文化發生碰撞、交流、融合的場所,參與了中華民族的融合與發展,參與了中華文明的交流與傳承。
《光明日報》( 2023年03月15日09版)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