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憤填膺,上疏皇帝請斬當朝宰相
紹興八年(1138年,戊午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一個陰冷潮濕的日子。三十六歲的胡銓再次寫好奏疏,莊重地把它封入黑色絲織品做的皂囊裏。他已經作出其人生最重要的抉擇。義憤填膺,上疏皇帝請斬當朝宰相
他當然知道其可能的後果。一個右通直郎(從六品)的小官,上疏皇帝請斬當朝宰相,這舉動不異於死諫。奏疏寫好後他遲疑不決,私下裏讓好友過目。有膽小的朋友勸他:“你家裏也有老母,何苦呢?”並把上疏扯碎了。
投書後的胡銓在夜裏匆匆奔走,託付知交以後事。他上書不是出於一時頭腦發熱,更不是作秀,而是出於公心。兒時教他《春秋》的先生蕭楚教導他“學者非但格一第止耳,身可殺學不可辱”。今日就是踐行大義的時刻。
當年三月,秦檜復相後派遣王倫出使議和,同年冬,金人派遣張通古為“詔諭江南使”與王倫南來。經歷了十餘年的戰火後,南宋軍民準備接受和議,但是屈辱的議和除外。金使的稱號中以“江南”稱南宋,以“詔諭”代國書,羞辱的意味顯而易見。此外,金人此前的口碑非常不好,狡詐多端、出爾反爾、貪得無厭。如胡銓後來總結的“自靖康迄今,凡四十年。敵人未嘗不由詭道,未嘗不以奇勝,而我終不悟也。”這次和議金人又拿著同樣的劇本,玩著同樣的把戲。
殷鑒不遠,在宋金軍事實力逐漸均衡甚至大宋逐漸佔優的情形下,南宋文武百官、朝野上下齊力反對和約就不足為奇了。張浚、韓世忠、岳飛等大將堅決反對和議。兵部侍郎兼權吏部尚書張燾率侍從官、胡珵、朱松(朱熹之父)、張慎、淩景夏、常同、范如圭聯合上書,還有江東大使葉夢得、川陜宣撫使胡世將、從官晏敦復、魏矼、曾開、李彌遜、尹焞等,御史方廷實、張擴等紛紛上書,樞密副使王庶更是連上六札子,大家異口同聲反對屈辱議和。
許忻、范如圭還寫信給秦檜,責其曲學倍師、忘仇辱國之罪:“公不喪心病狂,奈何為此,必遺臭萬世矣!”反對和議者皆出於公心。上書人裏不乏秦檜提攜之人,如向子諲(張元幹舅舅)。建炎年間,向子諲曾因手下叛變而軍潰城失,落職閒居。胡安國方避地湖南,以書抵秦檜,秦才起用向子諲知廣州。
但是人情洶洶,不敵秦檜的一權獨大。輿情如拍擊在沙灘上的潮水,只剩下一地寂寞。其間有趙榮獻宿州歸南宋,執政無恥地綁縛趙榮送還金人。這波犧牲北方淪陷區忠臣義士的操作,冷了中原之民之心。看著秦檜這一副屈膝求和的嘴臉,置身這無力回天的境況,胡銓義憤填膺,恨不得食其肉飲其血。
他期待這封奏疏像把寒光閃閃的利刃,直斬秦檜的狗頭!
《戊午上高宗封事》能否四兩撥千斤?
胡銓字邦衡,吉州廬陵人,世代不仕,耕讀為生。
建炎二年(1128年)是個兵火連天的年份,當年高宗在揚州開科舉。禮部侍郎張浚慧眼識珠,讚賞胡銓耿介嫉惡的個性,把他擢為首名。當年殿試題目是“治道本天,天道本民”。初出茅廬的胡銓一篇煌煌萬言的殿試策論,鋒芒直指高宗與宰相黃潛善、汪伯彥。
湯、武順從民眾而興起,桀、紂順應天道而滅亡。今陛下起于干戈鋒鏑之間,外亂內訌,而策問臣下數十條,都質問于天道,而不傾聽民眾苦難……
以今廟堂之上,宰相有如晏殊者乎,參政有如范仲淹者乎……臣知陛下必無此等人物矣。
這份耿直梗得執政者窩心,胡銓最終被列為一甲第五名。登第之後的胡銓用行動展示了其過人的膽識。恰逢隆佑太后為避金兵逃到贛州,廬陵太守棄城而逃。當時居家的胡銓聞訊後招募民兵入城輔佐官軍固守。他斬殺趁火打劫的惡少數人,同時張榜收捕棄城的太守。這陣仗不僅嚇退了金人,連新太守來了也不敢入城,懷疑胡銓自己作亂。胡銓大笑一聲,散遣民兵,徒步歸家。因這次壯舉,胡銓轉官承直郎。紹興五年,胡銓以賢良方正任樞密院編修。
胡銓上疏時,腦海裏或許曾閃現過一個故事——唐代宗時宦官程元振權傾天下,禍害國家,宰相裴冕、元勳郭子儀、李光弼等望而生畏。太常博士柳伉《請誅程元振疏》一上,程元振應聲而倒,演繹了一個四兩撥千斤的神奇。《戊午上高宗封事》能演繹同樣的神奇嗎?
一封奏疏,擊碎秦檜完美人設
秦檜,大國之相也,反驅衣冠之俗,歸左衽之鄉。則檜也,不唯陛下之罪人,實管仲之罪人矣。
臣備員樞屬,義不與檜等共戴天。區區之心,願斷三人頭,竿之藁街。然後羈留虜使,責以無禮,徐興問罪之師,則三軍之士不戰而氣自倍。不然,臣有赴東海而死耳,寧能處小朝廷求活耶?
胡銓這封上疏情詞慷慨,放言無忌,視死如歸。秦檜此前完美的人設也因為《戊午上高宗封事》而支離破碎。因為靖康國難時在金營慷慨陳詞的表現,歸宋後的秦檜一度風評很高,甚至被右丞相張浚、參知政事張守等引為棋子去擠兌趙鼎。張浚任相時,秦檜作為副職,一切以張浚馬首是瞻。這種穩(韜)重(光)持(養)中(晦)表現為他引來不少點讚,他貌似人畜無害的良正之臣。
張浚、張守等身居相位,與樞密使秦檜交往很多,逐漸嗅到一絲不祥。某盛夏之夜,張守忽然捉住張浚之手,不無憂慮地説,“守向言秦(檜)舊德有聲,今與同列,徐考其人,晚節不免有患失心,是將為天下憂。”紹興七年,張浚因為淮西兵變而罷相,高宗向他詢問接替人選時,張浚否定了秦檜,以為秦檜太陰險。秦檜大失所望之餘,把張浚拉入他的黑名單,但是秦檜的陰險尚不為眾人所知。
《戊午上高宗封事》裏對王倫的指責有失偏頗,但是對秦檜的判詞卻入木三分。因此胡銓的上疏,就像一隻深夜沖天放出的煙花,照亮了隱在暗處張牙舞爪的秦檜。從此秦檜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奏疏一經傳開,立刻衝上熱搜頭條。宜興進士吳師古迅速將文刻版複印散佈,吏民爭相傳頌。引秦檜為隊友的金人也大驚失色,以為秦檜暴露了。
先生上書力爭至乞斬宰相,在廷大驚。金人聞之募其書千金,三日得之。君臣奪氣,知中國有人,奉皇太后以歸,自是邊馬不南者二十年。
——楊萬里《澹庵文集原序》
岳飛被冤殺,三尺之童皆怨秦檜
胡銓上疏的結果不是大快人心的傳奇,而是引火上身的災難。氣急敗壞的秦檜及其幕後的高宗自然要拿胡銓開刀。
因為胡銓,南宋最有名的紅榜誕生了。殿中侍御史鄭剛中奮然曰“吾嘗同僚,決不使邦衡獨斥。”他夜半聯繫諫議大夫李誼、吏部尚書晏敦復、戶部侍郎李彌遜和向子諲、禮部侍郎曾開和張九成等一起營救。人情洶洶,當事人秦檜、孫近擔心引起眾怒,勉強唱起了紅臉,胡銓得以逃出生天,謫廣州監鹽倉。
秋後算賬是……必須的。那些支援胡銓,反對和議的官員隨後被一一關照。被罷黜的官員可以拉出一張長長的單子來:張燾、晏敦復、毛叔度、洪皓、張九成等外放,許忻、方廷寶等降職,王庶、李光、呂本中、曾開、李彌遜、范如圭、汪應辰、張致遠、連南夫等罷免,沈長卿等除名。一時間,朝堂上坦蕩直言的正人君子盡去。
名單裏還有太府寺丞陳剛中,他以啟支援胡銓雲:“屈膝請和,知廟堂禦侮之無策;張膽論事,喜樞庭經遠之有人。身為南海之行,名若泰山之重。”又雲:“誰能屈大丈夫之志,寧忍為小朝廷之謀。知無不言,願請尚方之劍;不遇故去,聊乘下澤之車。”因此他貶死安遠。因為無子,其妻只好削發遁入空門。
還有大詞人張元幹(號蘆川居士)。他曾任李綱行營屬官,李綱被罷免時他曾填“賀新郎”以送李綱。紹興十二年,胡銓被除名編管新州(廣東新興)時,張元幹再填一首《賀新郎》相送,感慨神州陸沉,故宮離黍;奸相當權,忠臣受戮;心存魏闕,落寞江湖。張蘆川因此得罪除名。
還有盧溪先生王廷珪……甚至還有秦黨的人,如鄭剛中、方滋。
是非曲直有時候容易判定,關鍵是面對非曲直時的抉擇。這些上榜之人的義舉在發黃的史冊上閃耀出一抹亮色,後人讀史至此莫不振奮。
胡銓上疏事件把秦檜等著實驚出一身冷汗,他沒料到小小的胡銓背後的能量如此之大。給事中勾龍如淵趁機跳了出來,獻策秦檜,“相公為天下大計,而邪説橫起,盍不擇人為臺諫,使盡擊去,則相公之事遂矣。”翻譯一下,就是“解決不了問題,就把提出問題的人解決掉”。
此後御史臺安置的儘是勾龍如淵為首的秦檜心腹,御史臺淪為秦檜打壓良賢的工具。三年後的紹興十一年(1142年)除夕,岳飛被冤殺。
天下聞者無不垂涕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檜。
——陸游《老學庵筆記》
偌大的朝廷裏則可怕地沉默著……
一貶再貶,後世將他列為“南宋四大名臣”
處於風暴眼中心的胡銓,一貶再貶。紹興十二年秋,閔帥程邁、諫官羅汝楫秉承秦檜的旨意,彈劾在威武軍任判官的胡銓“飾非橫議”,胡銓被除名編管新州。
紹興十九年(1149年)春,熟悉的劇情又一次展現。胡銓被人告發填詞“謗訕怨望”,移謫吉陽軍(海南三亞)。這次的打手換成知新州的張棣和廣東經略使王鈇(秦檜的表弟)。
知吉陽軍的張生是下層官吏出身,平素無禮,對秦太師的死對頭自然更加蠻橫。每次胡銓向他上報公務時,必須像囚犯一樣立於庭下,俯首低眉接受他的訓斥。在這去國萬里的窮鄉僻壤,胡銓自覺性命朝不保夕。
好在他並不孤獨。參知政事李光曾經當著高宗面指責秦檜“壅蔽陛下耳目,盜弄國權,懷姦誤國。”紹興十五年,李光也被貶至瓊州,在海南島上足足呆了十一年。他和胡銓成為落難知己,交往甚密,後來還結成了親家。當地的黎族頭領知道胡銓的大名,辟其為自己兒子的老師。
去國萬里,海天相接,海南島竟然成為胡銓和他所尊敬的前輩們共同流放地。紹興初年他曾拜見過的李綱于建炎三年曾貶于海南,胡銓上疏同年罷相的趙鼎紹興十七年在海南絕食而死。
胡銓肯定想不到,後世竟然將他與李綱、趙鼎、李光這些宰輔們一起列為“南宋四大名臣”,有了這麼多的同道,他鬥志益堅,時時吐槽。
富貴本無心,何事故鄉輕別。空使猿驚鶴怨,誤薜蘿風月。囊錐剛要出頭來,不道甚時節。欲駕巾車歸去,有豺狼當轍。
——胡銓《好事近》
被罵作豺狼的秦檜自然如刺在喉。胡銓安然無恙,對於權傾天下的秦檜何嘗不是一種折磨和侮辱?岳飛冤案盡顯秦檜陰鷙殘忍的本色:將一位堂堂封疆大吏構陷下獄到殺害,不足三個月。二十年卻奈何不了小小的胡銓,確實不像秦太師的風格。
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秦檜晚年常常獨自在小閣裏埋頭寫奏疏至深夜,企圖一舉除掉張浚、胡銓等十一人,可見他對胡銓的仇恨之深。天不佑姦,不久秦檜竟然死了。
秦太師專柄二十年,只成就得一胡邦衡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孝宗即位後,胡銓復職奉議郎、知饒州。年過花甲的胡銓忠勇不減當年。隆興北伐失敗後,金人大兵南犯,楚州、滁州等地先後失守,兩淮局勢危急。
胡銓臨危受命,以本職措置浙西、淮東海道。到任後,他一邊上表彈劾擁兵不救的大將李寶,敦促他迅速出師救援;另一邊親自帶兵上前線抗金。時值嚴冬臘月,河水凍結,胡銓身先士卒,手持鐵錘下河擊冰。將士們深受鼓舞,奮勇作戰,終於擊退了金兵的入侵。
可惜這樣快意恩仇的日子並不多。秦檜禍國二十年,以致猛將謀臣凋喪略盡,財屈兵弱未可展布。紹興前期,那個恢復中原的最佳戰略機遇,更是永遠錯失了。後世公認,孝宗朝有恢復之主卻無恢復之臣。經歷隆興北伐受挫後,連孝宗也銳氣全無。
隆興元年冬,朝堂上商量和戰國策,參與的侍從、臺諫共十四人,反對和議的僅胡銓一人。胡銓環顧朝堂,當年與他同時召回的張燾、辛次膺(辛棄疾的祖輩)、王大寶、王十朋,盡已離開朝廷,他肯定感覺到無盡的寂寞與孤獨。但是他依然不改當年的孤勇,在孝宗面前慷慨陳詞:“一溺于和,不能自振,尚能戰乎?”
曾經提攜他的張浚志大才疏、武斷少謀,胡銓自然懷念小他一歲卻英年早逝的岳飛。乾道七年(1171年),胡銓以資政殿學士致仕。他生命的最後十年是在故鄉廬陵度過的,每日整理外逐嶺海期間訓解的經書。淳熙七年(1180年)五月,臨終前的胡銓最後一次上奏,字字珠璣,字字泣血。
伏願皇帝陛下,捨己從人,安民和眾。大秦襄復仇之義,監周公無逸之書。任忠直之士而勿親便佞之人,守祖宗之法而勿聽紛更之説。益堅初志,懋建豐功,混胡越于一家,壯基圖于萬世。臣莫瞻九陛,行即三泉。相如草封禪以貢諛,切所不敢;張巡為厲鬼以殺賊,死亦不忘。
乾道初年,出使大宋的金使尚且挂(忌)念(憚)著胡銓,打聽他的下落。張魏公感慨道:“秦太師專柄二十年,只成就得一胡邦衡。”
提起秦檜,後世人首先想到的是被他以“莫須有”罪名害死的岳飛,而南宋人首先想到的是上疏請斬秦檜而被貶黜二十年的胡銓。岳飛亮劍,面對的是外敵的刀劍;胡銓亮劍,面對的是奸臣的權力。有時候,面對無形權力的亮劍,需要更大的勇氣和膽量。
文並供圖/甘棠散木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