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我們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實現新時代新征程黨的奮鬥目標,必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充分發揮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形成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圍繞新時代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力量建言獻策。
達扎活佛:各族群眾像酥油糌粑一樣越揉越融合
全國政協委員,阿壩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達扎·尕讓托布旦拉西降措
達扎活佛來自四川省阿壩州。這裡位於四川省西北部、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幅員8.3萬平方公里,轄13個縣(市)和臥龍特別行政區,戶籍總人口89.7萬,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是全國唯一的藏族羌族自治州,素有蜀西關鍵、川青咽喉、治藏依託之稱,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促進民族團結進步、鞏固實現穩藏安康等方面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達扎活佛介紹阿壩的發展史是一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團結進步史,特別是在長征途中,紅軍在阿壩爬雪山過草地,輾轉停留16個月,各族群眾勒緊腰帶支援紅軍,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毛澤東同志讚譽其為“牦牛革命”;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中,全國人民同舟共濟、生死與共、鼎力支援,用堅定信念、堅強意志、堅韌努力戰勝了磨難,譜寫了一曲曲和衷共濟、團結奮鬥的感人樂章;在脫貧攻堅中,黨政軍民學勁往一處使,東西南北中擰成一股繩,定點扶貧、東西部扶貧協作等廣泛開展,匯聚了排山倒海的磅薄力量,成為了展示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窗口。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深切關懷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鼎力支援下,阿壩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系列重要論述,大力弘揚長征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和脫貧攻堅精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現代化建設同步、與公共服務同質、與法治保障同權、與精神家園同建、與社會和諧同創,累計創建國家和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單位)116個,建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田野實習基地和實踐活動試點111個。2019年,阿壩州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達扎活佛説,隨著創建工作的縱深推進,阿壩州民族團結進步的基礎更加堅固、成果更加殷實、作用更加凸顯,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像酥油糌粑一樣越揉越融合在一起。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更加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升級版”,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中華大地常開長盛,達扎活佛建議:一是將阿壩州列為國家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試點州。二是堅持試點先行、上下聯動、協同推進原則,在政策制定、理論研究、實踐路徑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援,共同探索總結經驗,將阿壩州打造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品質發展的全國典範。
邊巴拉姆委員:
完善民族團結進步法治化
以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邊巴拉姆
“民族團結進步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法治化程度、我國民族事務治理的法治化水準,以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社會法治文化氛圍直接關係到能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邊巴拉姆説。
邊巴拉姆畢業于西南政法大學,據她介紹2001年至今,依照《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相關規定,我國以民族團結進步為主題的法律規範,共通過17部自治條例、6部地方性法規及3部地方政府規章,從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等方面構建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法制體系,很好地貫徹了黨中央的政策導向和相關要求,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法治保障。
同時,邊巴拉姆也指出,民族團結進步法治化還有很大完善空間:一是立法層級不高,存在數量少、法律效力低等不可忽視的問題;二是我國地方民族團結立法啟動較晚,個別少數民族地區習慣法尚有殘存,強化對地方文化的認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國家法律的權威,從而影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是現行民族團結進步立法的可操性不強,其作用發揮不明顯,在立法實踐中會發現法律條文照搬政策文件,對實操性落實和細化重視不夠,從而出現法律規則可執行性不強的問題;四是對立法效能的有效評估需要改進。法律中存在的寬泛性規定或缺漏相應的法律責任等問題,未做進一步的修正和改進;五是普法教育的成效差,忽略了學校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的重要性,全民法治意識有待提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待加強,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需要的社會法治環境還有一定的差距。
為此,邊巴拉姆委員建議:
完善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導向的民族團結進步的立法體系,提升專門立法層次。理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民族團結的關係,深刻理解“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要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方向”。順應時代需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作為指導思想,完善《民族區域自治法》及其配套相關制度,構建特色的法律體系。同時,建議國家層面出臺一部民族團結進步法,來細化《憲法》中關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措施,為地方民族團結進步立法提供上位法的頂層規範和指導。
增強立法的可操作性與前瞻性,建立實施監測機制。一是在民族團結立法中增加各民族權利特有權利的保護條款,即保障各族人民群眾所依法享有的合理差別政治文化權利,以及經濟發展權等;二是進一步明確義務性行為與禁止性行為。明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法律義務規範;對於有礙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應明確禁止;三是規定法律責任,應當對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進行行政處罰,情節嚴重的追究刑事責任;四是構建切實有效的立法效能評估等監測制度。
提升普法教育成效,營造社會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法治環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法治宣傳教育,不僅要通過廣告標語、開展教育講座、知識競賽等較為傳統的方式,更要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引導各族幹部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增進“五個認同”的教育宣傳大格局相結合,借助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舊方式,利用各種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教育,豐富法治宣傳內容,使各族群眾及社會各部門遵紀守法,自覺履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義務,同時學校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和文化觀,加強各民族青少年對偉大祖國的認同,營造全社會促進民族團結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環境。
王茂虎委員:
鑄牢西部邊疆民族地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品質發展
全國政協對外友好界別委員、中國外文局阿拉伯語首席翻譯王茂虎
對外友好界別委員王茂虎長期從事對外文化傳播工作,他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國際和地區形勢深刻變革,黨的民族工作邁入新階段,實現新發展、新突破,但也面臨新形勢、新問題。西部邊疆民族地區作為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區、對外開放前沿地帶,促進這些地區民族團結進步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舉措,也是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品質發展的應有之義。
面對外國敵對勢力企圖利用民族問題遏制中國之心不死,極個別人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西部邊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劣勢影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構等具體工作中存在的亟待突破的挑戰,王茂虎委員建議:
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王茂虎委員指出,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日趨複雜的國際和地區環境,應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切實提升西部邊疆民族地區各族人民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産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度認同。統戰部、教育部、中宣部以及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國家宗教事務委員會等相關部門應加強統籌協調,建立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機制,將其納入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中;設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宣傳教育日”,營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濃厚社會氛圍;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納入國民教育、公務員教育培訓以及相關從業人員職業培訓體系,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普及化。西部邊疆民族地區各級各部門應以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政策為目標,以服務當地人民需求導向,積極開展主體多元、主題豐富、形式廣泛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活動,幫助各族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
民族團結與鄉村振興同頻發力,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走深走實。王茂虎委員認為增強民族團結的核心問題,就是要積極創造條件,千方百計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站在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應加快推動我國西部邊疆民族地區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與鄉村振興協調並舉,在紮實推進共同富裕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十三五”期間的建設成果基礎上,加快補齊邊疆民族地區基礎設施短板,打通“斷頭路”“瓶頸路”,推進水利現代化改造,發展縣鄉村三級物流網路,推進農産品市場體系與冷鏈物流建設,提升4G網路覆蓋範圍與5G網路建設,全面改善各族人民生産生活條件;組建“本地政府+東部力量+各族人民群眾”的專業化、常態化産業發展模式,共同盤活盤優邊疆民族地區區位資源、自然資源、文化資源、人力資源以及資本資源,強化産業鏈分工配套與區域協同,做大做強特色産業,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增強各族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經濟建設、共用發展成果的向心力與凝聚力。
豐富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藝術資源保護傳承路徑,探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新實踐。“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這是今天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針對外來文化衝擊、部分少數民族優秀文化技藝消亡、專業人才匱乏等挑戰,王茂虎委員認為應探索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藝術資源保護傳承的新方式,在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推動中華文化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大力推進數字化保護與研究;西部邊疆民族地區應加快實施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培養專項;將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藝術資源保護傳承納入民族職業教育體系。
王茂虎委員特別提出,尤其要進一步推動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資源“走出去”。“西部邊疆民族地區的宣傳部門應充分發揮本地作為“一帶一路”橋頭堡區位優勢,鼓勵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藝術傳承人走出國門,向沿線國家和地區講述我國推動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藝術資源保護與傳承的故事;立足與周邊國家地緣相近、文化相通、語言相似等獨特優勢,同周邊國家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在互動與溝通中釋放我國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藝術資源的活力與潛能。”王茂虎委員説。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