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守正創新 內外兼修—-觀北方崑曲劇院原創昆劇《曹雪芹》有感

發佈時間:2023-03-15 10:56:34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王鵬 | 責任編輯:秦金月

近日受邀觀摩了北方崑曲劇院的原創昆劇《曹雪芹》,作為與“崑曲”同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古琴藝術”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對待非遺的傳承與創新之路,有諸多感慨,希望與眾方家一同探討。

提起曹雪芹,我們都會想起《紅樓夢》。曹雪芹生在江寧南京,長在北京城,寫《紅樓夢》是在北京西山,他的後半生和北京關聯很多。之前在全國非遺大展上看到過“曹氏風箏”,據説就是曹雪芹發明的。這次在昆劇《曹雪芹》中,果然有了印證。導演兼編劇吳蓓將《紅樓夢》的場景,以及曹雪芹的內心世界和藝術才情,通過“時空夢境”等巧妙的戲劇手法,呈現了曹雪芹善待鄉鄰、傳授風箏製作、懸壺濟世、愛子離去……等諸多片段。反映出曹雪芹的家國情懷,讓我們清晰地感受到了一位歷經坎坷、博學多才、執著深情、濟世愛民的偉大文人形象,和曹雪芹鮮為人知的濟世之心。

正因為曹雪芹的人物形象如此豐盈,昆劇《曹雪芹》在舞臺呈現上也採用了更為豐富的藝術手法,以融合創新的方式展現人物的情感與境界。它打破了戲曲固有的程式性演繹,將舞蹈、話劇、音樂等藝術形式融入劇中,同時配以大量的吟誦作為唸白,更好地渲染情感張力和營造意境。舞美設計上採取了現代寫意而又科技化的方式,使環境和精神表現虛實相映。導演吳蓓將文字所不能描述的意境空間、心理表現通過肢體外化及舞臺綜合手段表達,細節呈現更為強烈。這種跨界融合,渾然一體、巧妙而不刻意,既豐富了表演手段,與傳統戲曲又不違和,反而讓我看到了更多具有新意的美。

看過很多崑曲,但我深深地折服於這部劇的作曲家王大元先生的作曲功底。他是崑曲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曾為眾多著名崑曲演員司笛,這次北昆的楊鳳一院長特別請他來擔綱作曲。我們聽到了南曲、北曲、南套、北套、南北合套等多種曲牌“拖腔保調”的異彩紛呈,這其實是很難得的。大部分崑曲都只是一兩個曲牌,在本劇中的曲牌轉換對劇情的發展變化運用的非常恰當得體,精彩絕倫。

曹雪芹的扮演者袁國良是著名老生演員,聽説他為了排演《曹雪芹》,瘦了二十多斤。因為以往戲曲表演是樂隊去配合演員的演唱,而這部昆劇用的錄音,需要演員在反覆排練中卡準節奏,找到默契。這是崑曲表演的新探索,殊不知探索背後,每位演職人員都多出了幾倍的努力。

傳統戲劇在當下,和我所從事的古琴藝術有著相似的生存問題。要創新性發展,要與當代融合,但是步子該邁多大,有許多不同的聲音。我認為守正創新,內外兼修的這一條路,是我們傳統文化發展的一個必要的手段。“守正”為內在精神的傳承,“創新”是外在形式的變化。

傳統文化的精神,從宏觀上去理解,是建立三觀,澄懷觀道。從微觀上去理解,是修身養德,從細微處弘大義。我覺得這方面在戲曲當中,在我們傳統文化當中都有這些見微知著的反映,一個個故事,一段段唱詞,一首首地傳承,一代代地將我們這個民族塑造成為禮儀之邦。我們的戲曲、我們的傳統文化發展到今天,理解文化背後的精神,是當下最重要的生活實踐內容。當我們一味地從技藝的角度去吹毛求疵,必然會走到死衚同兒。將這種本就來源於生活的精神——“道”,變成了“術”的手段,這恰恰是舍本逐末的反智的體現。傳統文化的精神是永恒不變的,可以與當代生活和思維方式去結合,實現真正的融入生活的傳承和發展,這才是創造性轉化的精髓。

昆劇《曹雪芹》守正,守得是崑曲百戲之祖的“正”,是文學、戲曲、音樂、舞蹈傳遞給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精神之“正”。無論是舞劇形式的演繹、還是眾多曲牌異彩紛呈,導演、作曲家、演員、工作人員,都是守著崑曲最本質的文化核心,在這個核心之上不斷地推陳出新、開枝散葉。這個“正”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直以來對美好生活的表達、追求與嚮往。無論是崑曲,還是古琴藝術,都是生活中美好瞬間的重新組合。藝術家們對崑曲的滿懷深情,幻化成曹雪芹對人世間滿懷深情,這是人性的光輝,是崑曲的光輝,也是中華文化的光輝。

以守正為前提,再用各種手段,跨界融合創新。讓戲曲的創新,來吸引更多的人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這其實是我們民族文化自信、自強的一個方式。只有擴大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讓現在的年輕人感興趣,擴大喜愛傳統文化的這些群體的基數,傳統文化才會有更廣闊的天地。

實際上,這種創新也是非常成功的一種社會教育形式,它遠遠超過戲曲本身的技巧。從這個意義上講昆劇《曹雪芹》,是在傳統崑曲基礎上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多少年後回溯,這可能是昆劇未來發展邁出的重要的一步。(攝影/王崇偉)

(王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古琴協會理事,中國樂器製作協會常務理事)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