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檔案 《駝車出行圖》關山遼墓群壁畫中的代表作,畫于四號墓的墓道南北兩側。
北側壁畫共繪十四個契丹青年,他們皆髡髮、無須,戴耳環,穿圓領緊袖長袍、著短靴。人物分為三組:執掌旗鼓的九人居前,兩名護衛居中,三名青年馭手牽引駝車居後。此畫與墓道南側繪的十四個漢官(右下圖)合成一幅場面宏大的貴族出行圖。畫師以寫實手法展現了遼代的社會生活圖景。壁畫經整體揭取、處理後,現保存于遼寧省博物館。
墓道南側漢官“出行圖”示意圖
本報記者 郭平 文並攝
本期導讀
頭頂剃光,頭兩側或額角各留一縷髮辮……目前出土的遼墓壁畫大多留下契丹人如此生動真切的形象,阜新關山遼墓群壁畫便是其中重要代表。關山遼墓的主人蕭和家族在遼代中晚期影響政局長達70多年,留存在墓中的壁畫規模宏大、畫作內容豐富,為後世留下了那個時代珍貴的形象化記憶。
壹
蕭和家族與遼代中晚期許多大事有關聯
據遼寧省博物館學術研究部副研究館員都惜青介紹,關山是醫巫閭山脈最北端一片丘陵區的總稱,這裡有多座遼代墓葬,總稱為關山遼墓群,目前已清理髮掘9座遼墓。根據出土墓誌,考古人員確認這裡是遼代中晚期貴族蕭和的家族墓地。
關山遼墓群的4號墓是蕭和與其妻耶律氏合葬墓。根據墓誌可知,蕭和英年早逝,死後被多次追封,甚至“三封王”。這些榮寵跟他的二女兒蕭耨(nòu)斤即遼聖宗欽哀皇后有直接關係。此外,他的兩個孫女分別為遼興宗仁懿皇后和遼道宗宣懿皇后,即“一門出三後”,蕭和家族先後有十多人封王,人稱“四世出十王”。蕭和家族對遼代中晚期政治格局産生深遠影響,這一時期政壇發生的諸多重大事件,如“欽哀政變”“重元之亂”“宣懿誣案”,均由該家族成員扮演事件的主角或重要角色。
記者查閱史料得知,“欽哀政變”爆發于遼興宗重熙三年(1034年)。遼興宗的生母即為蕭和的二女兒欽哀皇后蕭耨斤。遼興宗登基後,她自封為皇太后,大權獨攬。為了奪權,她與自己的兄弟、蕭和的二兒子蕭孝先合謀,企圖廢掉遼興宗耶律宗真,另立自己的小兒子耶律重元為帝。不想事情敗露,遼興宗震怒,在重熙三年農曆五月將欽哀皇后廢除,並逼迫她去“躬守慶陵”。
“重元之亂”又稱“灤河之變”,是遼皇族內部爭奪帝位的政變事件。遼道宗清寧九年(1063年)農曆七月,耶律重元自立為皇帝,任命蕭和孫子蕭胡睹為樞密使,發動政變。結果政變被粉碎,耶律重元、蕭胡睹自殺,蕭胡睹的父親、蕭和第四子蕭孝友受牽連被賜死。
“宣懿誣案”則直接發生在蕭和家族成員之間,蕭和的曾孫蕭德良為了爭權,勾結遼道宗寵信的重臣耶律乙辛,誣陷自己的堂姑、遼道宗宣懿皇后蕭觀音,蕭觀音被遼道宗賜死。從此,蕭和家族逐漸沒落。
蕭和家族從遼聖宗晚期在政壇異軍突起,至遼道宗大康年間逐漸淡出,前後共70餘年,阜新關山遼墓群正是蕭和家族顯赫家世的縮影。目前,已經考古發掘的9座墓葬中有8座存有壁畫,為後世留下那個時代的生動記憶。
貳
呈現高度寫實的繪畫風格
關山遼墓群4號墓是蕭和夫妻合葬墓,墓葬規模在關山墓地中最大。墓道南北兩側繪製的“出行圖”壁畫被整體揭取和處理後,保存于遼寧省博物館。這組“出行圖”場面宏大、畫面精美,出行儀仗中有象徵王爵身份的“五旗五鼓”,這反映出在蕭和死後,整個家族因其二女兒被封為皇后而享受富貴的史實。
南側一組共繪14名漢官和1匹白馬。14名漢官皆中年男性,裝束基本相同,手中持不同物品,徒步而行。北側一組則是契丹人“出行圖”,被命名為《駝車出行圖》。以門庭為背景,共繪契丹人物14人,駝車1輛及馬匹若干。畫中的契丹人物分為3組,分別負責執掌旗鼓、護衛主人和牽引駝車。畫中的青年都是髡髮、無須,戴耳環,穿著圓領緊袖長袍、短靴。執掌旗鼓的9人居前,護衛2人居中並緊鄰女主人乘坐的駝車以備不測,3名青年馭手牽引駝車居後。中央美術學院研究人員魏聰聰考證,這是現存遼墓壁畫中最早的“駝車出行圖”,因此,繪畫表現出更多的寫實特徵。
在《駝車出行圖》中,研究人員發現了異常。細看畫面中左側駝車一組人物:前面牽駝的人正引駝前行,他左手執韁,右手持鞭,正回頭張望。第二個人立於車轅內側,被駱駝擋住大半個身子。異常出現在第三個人物身上,他走在車轅中部的外側,左手握住車轅下的短繩,右臂下垂。從直觀上看,他的身體線條與駝車線條重疊,既不在車外也不在車內,而且給人一種雙腳沒沾地、身體懸空的感覺,這顯然不符合繪畫的規則。《關山遼墓》報告中分析:“畫面上可以清晰看見第三人身上透映出車轅和駕轅駱駝的左後腿,推測第三人為畫成後又添加的一個人物。”
那麼,畫師為什麼要後添加這個人物呢?表面上看,加上這個人物之後,墓道南北兩壁的人數都成了14人,實現了人數的對稱,但是深入研究後,人們發現更多的內容:經過近千年時光,這個人物身上不僅透出了車轅和駕轅駱駝的左後腿,還透出駱駝的生殖器。這説明,當時添加這個人物極有可能是為了遮蓋不想展示或者不合適的壁畫內容,只是經過千年時光,顏料褪色,遮蓋部分露了出來。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北方畫師高度寫實的繪畫風格,這一現象對於研究遼代繪畫藝術具有重要意義。
參
壁畫反映遼代獨特的政治制度
都惜青説:“關山遼墓群壁畫不僅為研究契丹服飾、出行儀仗、繪畫風格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也為研究遼代政治制度提供了實證。”
《遼史》中有關於遼代駝車的樣式、用途的描述,但詞語生澀難懂。《遼史》中還有一則遼聖宗統和四年(986年)的記載:“九月丙寅朔,皇太妃以上納後,進衣物、駝馬,以助會親頒賜。”講的是駱駝作為貢品使用。人們研究認為,駱駝駕車,耐力非凡,是牛馬不能比擬的,又因為駱駝數量遠不及牛馬,因此多在貴族中使用。
粉本是繪畫中的術語,指中國古代繪畫施粉上樣的稿本。人們注意到,關山4號遼墓壁畫是對墓主人生前真實生活的一種寫實描繪,而且處於創作探索的初級階段。隨著《駝車出行圖》的傳播,粉本在遼代逐漸演化成代表契丹特色的文化符號而存在,粉本又作為身份等級的象徵出現在貴族墓葬中,其畫面內容隨之失卻早期的寫實性和生動性。同樣是關山遼墓群,3號、8號、9號墓中,由於表現空間寬闊,畫師技藝精進,畫面內容普遍比4號墓更為豐富。除了常見的鞍馬、駝車之外,往往還有人數眾多的隨行隊伍,畫面人物多達十余人甚至幾十人。這樣的稿本在遼聖宗末年時甚至被借入到了漢族墓葬當中。
當然,墓道兩側分列漢官與契丹人物的主要特徵沒有改變,這直接反映了遼代獨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南北面官”。
契丹建國後,耶律阿保機任用韓知古等漢族知識分子為遼朝制定了一些典章制度,官制開始漢化,當時還設“漢兒司”機構,由韓知古主持。遼取得燕雲十六州後,官制變得複雜,於是採用“因俗而治”的統治辦法,以適應南北地區不同的生産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南北兩套、“一朝二制”的官制統治體系。《遼史·太宗紀上》中記載,當時“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這裡的國制,是指契丹固有的制度。
在遼朝這種統治策略下,我國北方出現了契丹族的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並存的現象,反映了遼在多民族統一國家裏所表現出來的政治智慧。
手記:遼墓壁畫反映了南北文化融合
都惜青説:“關山遼墓群壁畫數量較多,繪畫內容豐富,從中還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契丹民族對中原文化的吸收和發展。”
據介紹,關山遼墓群除了6號遼墓沒有發現壁畫之外,其餘8座墓或多或少都有壁畫。這些壁畫都繪在白灰墻面上,所畫內容既有常見的出行、門神、仙鶴等內容,又有較少見的對弈、修道、伏鬼等題材。從繪畫技法上看,有的採用墨線白描,有的工筆細繪,一般都是先用墨筆勾出輪廓,再用顏料敷彩。這些壁畫多層次、多角度地反映了遼代社會的風俗、禮儀、宗教觀念和政治制度等,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瀋陽師範大學研究人員孫愷祺在研究壁畫中的人物造型時,特別注意了4號墓中富有遼代特徵的門神形象。
4號遼墓的南北兩壁各繪有巨幅門神,高達4.8米。他們是武將裝束,分腿站立,手執兵刃。南壁門神右手持寶劍,斜立於胸前,左手捏一顆寶珠擎于胸前,寶珠上有雲氣繚繞。門神雙腿分立,二目圓睜,怒視前方,神態威嚴。北壁門神為姜黃臉膛,橫眉立目,頭戴兜鍪,身材、裝束及所持寶器與南壁基本相同,但腰間不束雲帶,相貌更加兇惡。
門神是中原文化中的傳統繪畫內容。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訂鬼》中記載:“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以禦兇魅。”不過,研究人員注意到,最早的門神神荼和鬱壘,都是神的形象,而且以姿態休閒、神態自適的樣子出現在民間,到後來的鍾馗“生鐵面虬髯,相貌奇異”的兇戾形象問世,再到以真實人物繪畫為原型的尉遲恭和秦叔寶為門神的俊朗形象,他們都有著自己固有的人物形象。
關山遼墓群中雖然採用了中原文化中的門神內容,但是所繪門神形象又有所不同,有著自己獨特異域風格的原型和樣貌特點。對於遼墓壁畫所反映的遼代民族文化融合情況,我省考古學家李文信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已經注意到,他在清理關山1號遼墓時在墓門左右兩壁和拱頂,發現有壁畫。他指出:“雖然內容簡單,筆墨不多,但在傳世繪畫絕少的遼代説來,也是極為可貴的。”
關山1號遼墓的壁畫是在白灰壁上畫的墨筆人物故事,構圖都很簡潔。右邊墻壁畫著戴烏帽穿大袍的二人,在草坪上對坐下圍棋,正面一僧人坐觀,三人前面石臺上放有杯、盤、煉盂等器皿,左下方有怪石、巨松,松樹老幹蒼古、枝葉繁茂。
李文信詳細描述了左邊墻壁上的壁畫:一人坐石上,穿長袍,足著長筒靴,頭髮四垂,微有髭須,衣著發飾,很真實地再現了契丹人形象。其前地面上插一利劍,再前置一個三段式方爐,爐火直上,煙焰燭天。其後,岩石突起,巨松矗立,松葉更為蔥郁。他指出:“這是一幅用契丹人形象表現中國古代煉劍故事的作品,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一例。”
製圖 隋文鋒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