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用數字文化連接“中國文化的粉絲”

發佈時間:2023-03-14 09:23:55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沈傑群 | 責任編輯:鄭偉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指出,打造自信繁榮的數字文化。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數字文化”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其中,一些代表委員本身就是數字文化的踐行者、傳播者,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圈”。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此前因為《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圈粉”,近來也在新媒體平臺講授“詩詞課”,兼具深度與趣味的風格吸引了很多網友。兩會期間,蒙曼路遇和她打招呼的“粉絲”,笑著説:“他們是中國文化的粉絲。”

全國政協委員吳敏婕創辦有藝術科普平臺“意外藝術”,有著近10年的大眾文化傳播經歷,並以“意公子”IP為人熟知。短視頻中,她總是身著一襲綠衣,手捧抱枕,將傳統文化經典和歷史知識娓娓道來,一期取材蘇東坡《自題金山畫像》的視頻,播放量達67萬。

今年全國兩會,吳敏婕帶來了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海外傳播的提案。她建議,以優質內容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的基礎,通過進一步完善對外傳播機制,加強政策引導支援、深化傳播內容、支援多種形式的文化精品出口等方式,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徑。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副主席、京劇表演藝術家孟廣祿建議“用新平臺助燃傳統文化傳播”。孟廣祿指出,近年來,一些戲曲、書法、國樂從業者走進直播間,進行線上展演,打開了傳統文化傳播的新局面。例如過去一年,抖音傳統文化類演出開播場次同比增長205%,其中,戲曲直播超過80萬場。

孟廣祿提到,要鼓勵傳統文化傳承人成為文化主播。“傳統文化也是依託於人的文化,傳承人的培育直接對傳統文化未來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

2022年10月,中國國家話劇院原創文獻話劇《抗戰中的文藝》在國家大劇院首演,之後以戲劇電影的形式進行線上演播。今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帶來了“數字文藝作品規範化建設”的提案。

田沁鑫建議:應拓寬思路,確保數字文藝作品的傳播和推廣;統籌管理,打造數字文藝作品的標識化;加強聯動,助力數字文藝作品的新未來。

科技手段的進步和運用,賦能數字文化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專職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通過以美育新人、以美展形象、以美興文化的全民美育工作,如今已蔚然成風。在他看來,加強全民美育要以中華優秀文化為底色,要倡導全面性和終身性。

吳為山還表示,科技與審美,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當今是全球科技變革日新月異的時代,由此也催生出空前豐富的審美形式和體驗。

吳為山説:“借助創新科技的力量為全民美育插上翅膀,以服務於人民生活水準的改善與提高。運用創新科技,還能更好地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乃至不同民族之間傳播美和講述經典,利用美和經典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文藝作品借助數字化手段更加繁榮。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吳義勤認為,全新網際網路載體讓寫作的創作和傳播形式改變,從而激活了民間文學創作活力。

“現在整個社會資訊渠道暢通了。過去一個地方有一個作家寫一個作品,沒有便捷的方式立刻傳播出去。現在,他(她)可以通過手機、網路,讓人們第一時間知道自己的作品。在今天這個時代,作家和文學被遮蔽、忽略的可能性比過去降低了。”吳義勤指出,網路文學發展,讓文學作品發表的門檻降低。“文學在發表方面的難度,或者對個人創作潛力的壓抑不存在了,某種程度上是自由了。”

吳義勤也感慨,今天生活的豐富性,讓“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們有關”,迅速産生聯繫。“新技術某種程度上也在提高我們的寫作能力。”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