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經濟學大師凱恩斯與哈耶克:朋友還是敵人?

發佈時間:2023-03-04 18:02:48 | 來源:文匯報 | 作者:徐 瑾 | 責任編輯:蘇向東

立體封.jpg

《經濟學大師的通識課》 徐瑾著 東方出版社出版

經濟學大師不是殿堂裏的神像,經濟學也不是枯燥的學問,在現實生活中,經濟學知識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工具,決定著你的判斷和選擇。了解經濟學大師和他們的經典理論是普通人步入經濟學殿堂非常好的路徑。本書作者從亞當·斯密、凱恩斯、哈耶克等50多位經濟學大師入手,選取他們有趣、暢銷的經典作品,結合他們生活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不僅梳理了大師們的經典理論,同時也運用這些理論對現在的經濟現象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內文選讀:

凱恩斯與哈耶克:朋友還是敵人?

在一個學科中,除了奠基人,往往還有那麼幾場大辯論值得關注,這些辯論推高了學科的水準,本章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凱恩斯和哈耶克的辯論。

兩位大師經典著作很多,想要閱讀兩位大師的著作就要先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閱讀他們的傳記或者思想史就是很好的方法。在中國哈耶克有不少粉絲,我自己寫過一本《凱恩斯的中國聚會》,很多人總在問我,“你到底喜歡凱恩斯還是哈耶克”?其實兩個人雖然有過論戰,但並不像想像的那樣敵對。本章推薦的這本《凱恩斯大戰哈耶克》,就從觀念的角度梳理了哈耶克和凱恩斯的論戰。

思想史的探索向來充滿不同的路徑,在經濟學上沒有比凱恩斯和哈耶克更為矛盾且迷人的組合了,甚至時代的軌跡似乎也是圍繞他們身前身後延展交錯行進的,無論是被人頂禮膜拜還是遺忘塵埃。經濟思潮的數次週期變革都離不開其中任何一位的思想,二人堪稱20世紀經濟學家的“愛與恐懼”,對此尼古拉斯·韋普肖特的書《凱恩斯大戰哈耶克》可謂最佳注腳。

二人在20世紀30年代關於自由放任與政府干預的大辯論,曾經被讚許為“歷史上最經典最著名的經濟學決鬥,影響了數百萬人生命和生計的爭論”,而二人的分歧日後也被無限放大,也形成了各自的“信徒”和“教派”,以至於關於二人的辯論幾乎貫穿了整個現代經濟學歷史。

思想者的形貌往往隱匿于思想之中,但思想者也有世俗肉身,這本書讓思想者本身也靈動了起來。凱恩斯風度翩翩,看似不修邊幅,卻自有優雅,出入布魯姆斯伯裏文化圈,年紀輕輕就親身參與“一戰”的巴黎和會,薄薄一卷《和平的經濟後果》更是輕易征服了世界。他左右輿論得當,辯論技巧一流,熱衷調皮地招惹是非,這也吸引了無數的追隨者。

至於哈耶克,雖然和凱恩斯一樣身材高大(兩個人的身高都超過1.8米),甚至比凱恩斯年輕了16歲,但更多地給人以中歐知識分子的形貌印象。其與凱恩斯的第一次見面就是一副典型的學究模樣,絲框眼鏡搭配粗花呢外套,看重禮儀且謹小慎微,更有著像“倫敦霧”一樣的英語口音,以至於他在康橋的第一次演講讓台下觀眾茫然無措,甚至連問題也問不出。哈耶克受人敬佩,但是往往局限于親近的人,他並不喜歡拋頭露面,意志頑強的他在年輕時曾有心謀劃自己如何邁入上流階層,中年之後他拋棄髮妻追求初戀,臨近晚年還曾為謀求一份有退休金的工作奔走,他還患有抑鬱症。

二人的理念分歧也反襯出彼此的世界觀分歧。凱恩斯對世界持有一種樂觀的願景,對於意識形態和政治理念也有更為務實靈活的態度,主張政府計劃和管控能撐起經濟的發展,人們可以追求並達到繁榮富足;至於哈耶克,則是一個懷疑論者和悲觀論者,他將自己的理念視為信仰而不可動搖,他對於世界有清醒又悲觀的態度,使得他認為美好意圖背後往往是醜惡後果,正如他曾引用凱恩斯的名言“長期來看,我們都會死的”,接著批判“所以,政策應該完全受短期因素指引嗎?我擔心‘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一語的信徒會遇到洪水滔天那一刻,他們會自食其果的”。

凱恩斯.png

凱恩斯

《凱恩斯大戰哈耶克》的作者尼古拉斯·韋普肖特是媒體人士,曾寫過《裏根與撒切爾夫人》。這本著作讀起來令人感到興趣盎然,而且引據豐富翔實,作者費心查閱梳理不少檔案材料,很多看似不起眼的細節都有詳細出處,可謂學術與八卦的最佳結合。

譬如在德軍轟炸倫敦的20世紀40年代,哈耶克和凱恩斯曾經守在康橋國王學院的教堂屋頂上,輪流提防德軍空襲,這一戲劇性細節並非憑空想像,而是來自哈耶克的兒子勞倫斯的訃告,和凱恩斯一樣,他也是國王學院的教員。

哈耶克最初向凱恩斯發起火藥味十足的尖刻批判,就是他在1931年針對凱恩斯的《貨幣論》在《經濟學刊》發表了一則被不少人認為苛刻的評論。原本以哈耶克在倫敦的初來乍到及名不見經傳,已經譽滿天下的凱恩斯其實完全不必理會,但是出身康橋的凱恩斯篤信要從辯論中獲勝,他迎頭還擊,而二人終生彼此無法説服對方,也無法認同彼此。如此架勢,被凱恩斯的同事——經濟學家阿瑟·塞西爾·庇古將這場論戰評價為“以決鬥的方式”,斷定這場論戰的結果為“兩敗俱傷”。

當凱恩斯出版其傾盡畢生精力所作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時,依舊不改其高調,甚至將預印版拿給哈耶克要求哈耶克評價,但是本該責無旁貸的哈耶克這一次卻沉默了。後來的故事眾所週知,《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引發學界內外轟動,不僅開啟了宏觀經濟學這一學科,更是引爆了所謂的凱恩斯革命,成為當時年輕經濟學家的新“聖經”。《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如此成功,以至於在20世紀30年代末期,人們完全遺忘了作為凱恩斯對方辯手的哈耶克,哈耶克的不少得意門生也掉頭皈依凱恩斯,如卡多爾與希克斯。

哈耶克的沉默,被不少人認為有“失職”之嫌,即使哈耶克自己在40年之後也對此耿耿於懷:“我迄今沒有完全擺脫這種感覺,我推脫了完全屬於自己的責任。”從另一方面看,哈耶克的沉默並非毫無意義,他一方面陷於自己的著作《資本的純理論》的泥淖之中,另一方面他朦朧地感覺到凱恩斯是從宏觀經濟學層面解釋經濟運作,他認為如果要完全反擊,需要思考凱恩斯未能談及的領域,這其實也是哈耶克晚期的很多思想的起源。

1944年,哈耶克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這本書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哈耶克的命運。一方面,他終於天下聞名;另一方面,這本書的暢銷也使得他遭到很多非議,有的來自極右派,也有不少來自同行,譬如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就認為“太暢銷了,受人尊敬的學者不應該犯這個罪”,導致哈耶克在芝加哥大學只能擔任社會與道德學教授。

哈耶克.jpg

哈耶克

雖然二人辯論的發端看起來不完全具有紳士派頭,但是事實上二人的私交一直不錯。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遭受炮擊搬到康橋之時,凱恩斯還大度地邀請哈耶克到他所在的國王學院,二人當時常碰頭,哈耶克認為二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也有很多共同的興趣愛好,譬如歷史,但是兩人見面基本不談經濟學。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和《通往奴役之路》往往被視為隔著深塹,那麼凱恩斯與哈耶克之間的鴻溝是否完全不可逾越呢?事實上未必如此。即使是凱恩斯在閱讀完《通往奴役之路》後,也寫信給哈耶克表示讚許:“從道義上和哲學上,我幾乎完全同意它的觀點;我不光同意,而且深為感動。”但是凱恩斯顯然更關注現實世界的走向以及可行性,他繼而提醒哈耶克,希特勒的崛起並非仰賴大政府帶來的便利,而是因為資本主義的失敗和大規模失業,“你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在哪劃下界限的問題。你贊同必須在某個地方劃下界限,也贊同邏輯上的極端是不可取的。但你並未向我們説明在哪、怎麼劃下這條界限。你大大低估了中間路線的可行性”。

中間路線是否存在並且可行呢?這是一個永恒的問題,至少哈耶克和凱恩斯之間的區別,或許並沒有他們信徒認為的那麼涇渭分明。大蕭條與閃電戰並未終結兩人的辯論,甚至只是開始。從羅斯福新政到隨後的凱恩斯革命,從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到裏根、撒切爾革命,直至今天,浪潮幾經起伏。伴隨著金融危機之後的反覆以及檢討,我們對於哈耶克和凱恩斯的態度仍舊如同鐘擺,在兩極之間搖擺:當危機來臨,我們往往求助於凱恩斯;一旦承平日久,哈耶克往往又佔據上風。

本章主要介紹尼古拉斯·韋普肖特所寫的《凱恩斯大戰哈耶克》這本書,我覺得這本書是討論哈耶克和凱恩斯論戰最為精彩的一本,如果對哈耶克感興趣,可以讀一下考德威爾的《哈耶克評傳》,如果對凱恩斯感興趣,還可以讀一下斯基德爾斯基的《凱恩斯傳》。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