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這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讓無數世人心之嚮往。
世上真的有桃花源嗎?
近期,天津博物館在繼“再現高峰——館藏宋元時期文物精品特展”展出范寬《雪景寒林圖》之後,又推出了“桃源何處——館藏仇英《桃源仙境圖》特展”,展出了明代仇英的《桃源仙境圖》,以及仇英老師周臣的《香山九老圖》軸等。“桃花源”是中國歷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應當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被世人廣為傳頌。明代,人們從元代緊張的戰亂中解脫出來,雖然科舉制度興盛,但吳門文人普遍嚮往歸隱生活,隱逸思想也成為了當時山水畫的一個重要內核,出現了很多以“桃花源”為主題的繪畫作品。
仇英《桃源仙境圖》
仇英的《桃源仙境圖》就是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藍本,採用了北宋全景式大山大水的佈局特點,視野開闊。畫中雲霧在山間繚繞,樓閣山巒若隱若現,古樹盤山而繞,三位白衣高士臨溪而坐,撫琴吟詩,營造了一個遠離喧囂、與世無爭的神仙居所。他將文學中虛擬的“桃花源”,轉為了可觀賞的真實繪畫作品,並非對陶淵明“桃花源”的圖解再現,而是借“桃花源”表達了自己心中的美好願景。
仇英《桃源仙境圖》(局部)
“透過畫中仙,看盡凡間客”。
《桃源仙境圖》描繪了仇英自己心目中的“仙境”,同時也體現了他想歸隱山林,在“桃花源”生活的願望,也是世人所憧憬的“桃花源”。
又是一年桃花開,讓我們再一次誤入“桃花源”,看那夢裏的世外桃源。
桃源仙境
仇英《桃源仙境圖》青綠設色,縱176釐米,橫66.7釐米,是仇英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國國家一級文物。
清代安岐《墨緣匯觀》對此畫有這樣的描述:“道者三人臨流而坐,一鼓琴者,一童手提都籃侍立於左,一童捧卷度橋下溪水奔流坡多紅桃掩映,半山一人負囊繞欄而上,又于松林深隙作行腳二僧行轉山坳,其間雲煙飄渺梵宇層疊,懸崖一亭閎敞甚為險峻,上段杉樹重深,水閣一人倚檻遠眺,因此又名之為三教圖”
仇英《桃源仙境圖》(局部)
畫面右下款題“仇英實父制”,鈐“仇英實父”一印,還鈐有“乾隆禦覽之寶”、“石渠寶笈”二方清內府藏印,“欣賞”、“靈石楊氏珍藏”、“楊曾之印”、“燕翼堂”、“穎川懷雲子圖畫”等鑒藏印。從這些藏印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該作品的遞藏。
仇英《桃源仙境圖》(局部)
《桃源仙境圖》是仇英為明代蘇州收藏家陳官所畫,到了清代由居住在天津城東南“沽水草堂”的書畫鑒藏家安岐收藏。在乾隆七年(1742年),《桃源仙境圖》被歸入乾隆內府。清朝末年,工部右侍郎張翼將《桃源仙境圖》收藏至家中。張翼去世後,其子張叔誠繼承了父親所藏文物,並在1975年將《桃源仙境圖》等件文物捐贈給天津藝術博物館。
張叔誠將自己一生主要的精力和積蓄都花在文物上,他愛文物甚至勝過自己的生命。正因如此,他才會將這些無價之寶捐給國家,我們才能在博物館看到從創作至今已有500多年,且保存完好的《桃源仙境圖》,才能看到“樓閣玲瓏祥雲起,高山流水謝知音”的桃源仙境。私人訂制
仇英並不是文人畫家,而是一位職業畫家。他憑藉自己的努力與天賦,與同時期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吳門四家”,成為美術史上的一代大家。
仇英像 (清 李岳雲繪)
仇英出生寒門,父親是老漆匠。他在七八歲時,就跟隨父親學手藝。十六七歲時,他到蘇州城,一邊當漆匠維持生計,一邊學繪畫,還經常到蘇州街頭的畫館裏臨摹學習。在一次為別人彩繪樓宇時,他偶遇文徵明,得其賞識,後通過文徵明結識了當時的名流,拜周臣為師,系統學習了南宋的院體畫,並將文人思想融入畫中。仇英曾在收藏家項元汴家客居,期間臨摹到很多古畫,這段經歷也為他形成自己的畫風奠定了基礎。
仇英《桃源仙境圖》(局部)
仇英涉及的繪畫題材廣泛,以青綠山水,聞名畫壇。董其昌在《畫眼》裏寫道:“李昭道一派為趙伯駒、伯骕,精工之極又有士氣。後人倣之者,得其工不能得其雅,若元之丁野夫、錢舜舉是已。蓋五百年而有仇實父,在若文太史(徵明)極相推服,太史於此一家畫,不能不遜仇氏。”仇英的青綠山水按繪製手法可以分為大青綠與小青綠,大青綠精工妍麗,小青綠清新秀麗,又有著文人畫的水墨氣。
仇英《桃源仙境圖》(局部)
晚年時期的仇英,客居陳官家中。陳官,字懷雲,是蘇州的富豪,是仇英晚年的一位重要的訂件人,仇英最後留居的人家。
仇英《桃源仙境圖》 (局部)
祝允明《懷星堂集》二十九卷《陳氏燕翼堂記》中有關於陳官家世的記載:“長洲陳君文煥,少遊邑,光大其族,不幸壯歲不祿,有二子,伯曰凱,字德和,仲官德相,德和承所遺厚業能以誠篤敬慎加培之,德相生於遺腹,積學敏功,必將遂揚顯之”。
由此可見,陳官家境殷實,給仇英提供了優裕寬鬆的創作環境。他與仇英以朋友相交,仇英也在這裡為陳官繪製了很多作品。天津博物館藏的這幅《桃源仙境圖》,就是仇英晚年客居陳官家,特意為其所畫。
洞天福地
仇英,號十洲、十洲仙吏。“十洲”就是仙居之所,出自道教文學《海內十洲記》,指的是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麟洲、聚窟洲。“十洲”四週環海,由仙人管轄,長有靈芝仙草,是神仙棲息的勝境。可見,仇英對這樣的仙境生活非常嚮往。因此,在他的生活和創作中也融入了道教思想。
《桃源仙境圖》就是仇英借“桃源”,表現仙境題材的青綠山水之一。繪製這幅作品除了仇英自己的意願以外,與訂制者陳官,也有一定關係。
仇英《桃源仙境圖》 (局部)
明嘉靖皇帝崇尚道教,宮殿內經常雲煙繚繞,道教也貫穿了他漫長的四十五年理政生涯。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受道教思想的影響,涌現出了很多表現仙境題材的藝術創作。陳官在收藏和訂制畫作時難免也會道教的影響。因此,畫作體現道教仙境不得而知。
莊子《齊物論》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在道教裏,通常將神仙居所稱為“洞天福地”。他們在修行時,會跋山涉水尋找自己心中的聖地。因此有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等富有道教特色的“洞天福地”。
仇英筆下的《桃源仙境圖》就有這樣一個“洞”,就是三位白衣高士身後的岩洞。
仇英《桃源仙境圖》 (局部)
陶淵明《桃花源記》中也有類似“洞”的“小口”,“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裡的“小口”是理想與現實的一個分隔。但仇英《桃源仙境圖》中的岩洞並不是區分內外的,而是仙界的一個代表。而且《桃源仙境圖》中並沒有出現《桃花源記》中的大片農田,有的是沿溪而生的高聳松樹,桃樹在其間夾雜生長,星星點點,並非“桃花夾岸”“落英繽紛”的景象,突出的是“仙境”。
仇英《桃源仙境圖》 (局部)
桃樹在道教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可以辟邪,松樹則被道教視為“仙樹”,加之“洞天福地”,可見這幅作品是充滿道教意味的“桃花源”。
結語:千百年來,無數人在尋找著自己心中所嚮往的“桃花源”。當《桃花源記》從書中醒來,或許就變成了眼前仇英《桃源仙境圖》的模樣。“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小橋、流水、青藤、老松、桃花點點、雲霧繚繞、廟宇隱現。“伴山伴水伴雲煙,輕舟扶直入雲天,漁翁本就凡間客,此時已是畫中仙。”在這陽春三月天,和仇英的《桃源仙境圖》來一場邂逅吧,穿越“仙境”又見“桃花源”
本文所有圖片由雅昌藝術網提供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