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看兩會】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曲藝藝術傳承發展的驅動力和價值所在。新征程上,曲藝工作者應秉持家國情懷,用藝術實踐創新,借科技發展突破,在革故鼎新的同時審視自身,努力為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作出貢獻。
我在手機上經常“刷”到浙江義烏漁鼓老藝人葉英盛的視頻。“黨恩唱不盡,生活日日新,漁鼓聲聲響,樂壞新農民!”這種説唱形式朗朗上口、情感充沛,以喜聞樂見的方式為百姓送去歡樂。像葉老這樣,生動鮮活地傳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是每個曲藝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歷史責任與使命擔當。
進入新時代,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呈現出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的特點。面對新需求新期待,廣大曲藝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不斷探索新形式、拓寬新內容,推出了曲藝説唱《看今朝》、長子鼓書《臘月天兒》、二人轉《青春之歌》、曲藝劇《望紅臺》、評書《話説黨史》、蘇州評彈《戰·無硝煙》等一大批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曲藝作品,展現了質樸的人民情懷、獨特的審美意蘊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近年來,曲藝舞臺由傳統劇場延伸到各大網路平臺、自媒體中。人們欣賞曲藝表演的方式,也由坐在觀眾席拓展到隨時隨地看手機螢幕。廣大曲藝工作者順勢而為,與網路牽手,不斷“破圈”“出圈”,滿足觀眾的新觀演需求。比如,陜北説書、蘇北大鼓等一些小眾的地方曲種,過去只能走街串巷,在田間地頭和小劇場表演,現在卻通過各種網路平臺獲得了意想不到的認可度和喜愛度。技術革新帶來新的藝術表達和渲染方式,曲藝工作者深知,觀眾在哪,演出就應該到哪。
面對“有數量缺品質、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面對“抄襲模倣、千篇一律”的問題,面對“機械化生産、快餐式消費”的質疑,面對“用感官刺激代替娛樂享受”的擔憂,曲藝工作者在革故鼎新的同時應不忘審視自身,不斷用正能量的作品展現生活、謳歌生活、愉悅百姓,努力提高自己藝術作品的品質。
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只有紮根於人民群眾這片沃土,才能結出更多曲藝碩果。中國的曲藝人,有信心、有責任將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結合起來,不斷推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曲藝作品,反哺人民、激勵人民。
(作者:姜昆,係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